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两则ppt课件(50页)

新闻两则ppt课件(50页)


我军:
敌军:
突破、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 控制、封锁、切断
纷纷溃退、毫 无斗志、微弱、 不想再打了、 泄气
32
请你用一句话评价一下我人 民解放军。
文中有可以为你所用的句 子吗?
议论的作用。
33
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 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 的句子。
真实性: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 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 不同的表达效果。)
34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多
课 文
导语:(第1、2两句)渡江概况
(从四个方
战线长 攻势猛
结 构
面概括)
战况好
中路军:中路军首战告捷
主体(:剩余部分) 西路军: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东路军战绩辉煌(重点)
35
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 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紧随导语之后,是消息(新闻)的主干,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
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补充: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
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如本文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
42
要打响。
请在文中划出这 则新闻的的六个要 素。
齐读导语部分,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 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 领全文。
25
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主体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 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 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
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 说到督战原因:“汤恩 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 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 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的防线又 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 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 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5
新闻的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
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 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
者以总体印象。(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
14
进入演播厅
2、当当军事家 假如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
哪些方面的情况?
背景: 战况分析: 形势预测:
15
进入演播厅
3、当当主持人: 假如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
语?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 和平谈判破裂后,
采访问题:1、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状况做些介绍。 2、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
报纸上的新闻吗?
•喜欢新闻,可以表示一个人敏锐
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 口,是社会变化的一张晴雨表。
1
新闻发布会
(检查上节课作业)
2
资料卡片:新闻
•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
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其中 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 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 气象、新成就。
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
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
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
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
之一。
9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0
1949年初,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 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 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 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 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 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 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 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 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26
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 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采 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这几层意思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及 各路军进展情况安排。中路军和西路 军所遇到的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 路军所遇到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路、 西路放在一起先写,东路军后写。
27
能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开头的括号部分是什么内容?有 何作用?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 称、发电时间和地点。表明消息来源可靠,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8
请把握这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这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 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告诉我们,中国革命 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 敌人取得,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 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 恶!
8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
后改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清朝
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逝世
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中国革命
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
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
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
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38
(1)②句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 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 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 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 复。
12
安安庆庆 九江
九江
芜湖 芜湖
江阴 江阴
13
进入演播厅
当当播音员: 假如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
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1)全文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突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 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3)“不料,正是、、、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11
来当当制片人
下面我们将要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 剪辑三个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身 小组的任务。
1、地图绘制组: 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
进发点用箭头标出。可以在课本中的图上描画。 2、场景设置组:
假如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 访谈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3、假如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
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3
★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及时性 报道迅速及时。
准确性 语言简明扼要。
4
资料卡片:新闻
•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
• 何事?(What?)
• 如何?(How?)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 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构筑了把 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0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23
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中路军三十万,西 路军、东路军各三十五万。看来-------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还能找出这则新闻中体现真实性的 语句或词语吗?
24
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人数之多(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攻势之利 “横渡长江”——地点和事件结果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 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 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19
请同学自由朗
• 何人?(Who?) • 何时?(When?) • 何地?(Where?) • 何因?(Why?)
读课文,在文中 圈点批注内容的 六要素,整体掌 握新闻的内容:
36
(1)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 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2)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 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 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3)“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 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 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