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励志课堂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案例

励志课堂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案例

“励志课堂”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案例教育奠基未来未来为你而来一、课程开发背景。

1、古今中外,都十分注重励志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尚志”,并把这看作人生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近20年来的成功学教育风靡全球,全世界千百万人在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等成功学传播大师的激励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励志教育,既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开创时代精神的呼唤。

2、青少年的现状。

当前,很多青年存在一种心理困扰:一方面觉得压力很大,对未来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但另一方面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感到空虚、茫然、无聊与无奈,处在一种“无目标状态”,急需有人“指点迷津”。

3、本校在励志教育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学校一向治学严谨学风优良,有一套健全的德育网络,有一支成熟的心理研究课题组,并有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的心育、德育教师。

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励志书籍一应俱全,为课程的开设准备了较好的软件和硬件设施。

二、课程开发工作流程1、进行前期论证。

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课程内容和活动。

2、撰写课程纲要,提交课程开发委员会讨论。

3、搜集素材,设计课例。

4、组织课堂,撰写后记。

5、进行评价,展示成果,反思论证,三、课程设计与实施(一)课程目标:“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目标。

“励志课堂”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培养“有心人”、“有志者”,培养能为自己设立目标并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自我的人。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目标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触动学生的心灵,促其内省。

(认识自我:人、自我——小学生现阶段)中级阶段:激发学生的自信,鼓舞其自强;(身边榜样、天津名人、中国名人、世界名人的励志故事、感恩教育,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地球)疏导学生的内心,助其自我调整。

使学生学会自制,学会自助、学会学习、学会交往。

高级阶段:学生在自我“励志”的基础上,助人“励志”。

(创造自我:应该怎么做,选出学校名人、小达人)(二)课程内容九个专题:1、认识自我“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来规劝世人。

老子也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自我认识是生涯探索的基础,是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

如果对自己认识不够准确,高估则容易自傲,带来幻灭及挫败情绪,低估则容易自卑,产生消极、孤独情绪。

无论高估还是低估,都会使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梦想破碎和不知所措的煎熬。

本课意在让学生在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的基础上肯定自我,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相信自我的内在潜能,敢于梦想,敢于奋斗。

2、创造自我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许多世俗的向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于是很多人都在向往和羡慕中虚度时光。

与其浪费时间去想象,不如从现在开始“创造自我”。

此课的目的帮助学生确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制定计划战胜弱点、学会抓住和创造机会,坚持不懈,实现目标。

3、学会感恩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灵魂不健康的人,也注定是一个自我自私、被人遗弃的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集体,必定是一个冷漠麻木、毫无生命力的集体。

心存感恩的人,才能学会关爱;心存感恩的人,才敢承担责任;心存感恩的人,才会懂得奋斗。

让学生学会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师长教育之恩、感谢朋友关爱之恩,感谢一切给我们帮助的人,感谢给我们以温暖或震撼的哪怕陌生人,感恩甚至给我们伤害或打击的人与事……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地球……学会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美德。

学会感恩,就不会怨天尤人,斤斤计较;学会感恩,就不会一味地索取,一味地要求;学会感恩,才能摆正心态,体味幸福。

4、学会学习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而这也是学生现实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许多烦恼与不快都是源自学习。

帮学生找出“症结”,让学生学会把握时间,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才能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5、学会思考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很多学生丧失了自己的思想,成了“代言人”或者“盲目族”,心态也变得浮躁。

要让他们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养成思考和反思的习惯,学会用理智的判断代替感性的冲动,学会去思考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认识到“思路决定高度”。

6、学会交往这是应该让青少年掌握的第一条社会生存法则。

但大多数同学却不敢交往,不懂交往,通过鼓励、指导以及安排团队小游戏,让他们认识到团体的重要性,认识到交往的好处,摆脱交往的心理障碍。

(家庭影响)另外针对“青春期异性的交往”进行心理指导,让他们怀着美好的梦“安全”渡过青春期。

7、面对压力压力来源于对未来的茫然无知,也可能来源于不敢付出,也可能来源于受挫的经历。

学生懂得“挫折是财富”“压力就是动力”的道理,但是很少具备这种能力。

通过讲名人故事“黎明前的黑暗”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挫折“也将成为过去”,“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并且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培养他们的转化能力,教给他们释放压力的办法,教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能正如“艾米丽公式”所说:每一天,不管用什么方式,我都要做得越来越好”那样去做。

(资源教室的利用)8、面对不公这个世界在很多方面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左右他人的看法,所以有时不可太在意,用实力说话,总能得到承认。

但是,很多时间,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沉默等于纵容,我们不能麻木,要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9、面对诱惑路边的风景很多很美,有时流连于风景,便忘了最初的梦想;世界的诱惑太多太杂,有时一不小心,便迷失了自我,跌入了万丈深渊。

这一课在于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如何放弃,增强其“免疫力”。

(三)课程具体实施1、基本思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故事贯串法和活动贯串法相结合。

2、课内活动流程安排:①教师导入主题。

(故事,名言或问题)②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主要是激发意识)③师生共同对实例进行辨析,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主要是教给方法)附:这是课堂的两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前应根据要讨论的专题设计一些小故事(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生活故事)和现实事件,作为引导、补充或导行。

④学生总结⑤教师送“赠品”。

(格言警句与推荐必读书)3、课外活动形式:①结合每个专题,读推荐书书,写读书心得。

推荐读物: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刘墉:《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诈》安东尼·罗宾《个人的力量》《激发心灵潜能》《方与圆》丁峙远《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留出你过冬的粮食:应对人生十大困境与挑战》陈作新《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阿兰·拉金名人传记:《罗斯福传》《甘地传》《周恩来传》等等同龄人故事:《哈佛女孩刘亦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其他:《平凡的世界》《菜根谭》《做最好的自己》杂志:《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格言》、《美文欣赏》等②搜集相关格言与警句,或自己创造格言。

③开展实践活动。

爬石柱峰(位于学校附近的浏阳最高峰)活动。

(“创造自我之挑战自我”专题)看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荒岛余生》,《风雨哈佛路》、《听见天堂》、《卡特教练》、《追梦女孩》、《放牛班的春天》、《荒野生存》、《永不妥协》等。

看《百家讲坛》,《情商与智商手拉手》玩励志小游戏“团体力量大”。

(学会交往)专题巡回演讲(战胜胆小,亮出自己)附:可根据专题安排与学生需要灵活设计活动。

4、课时安排:双周一节,单周两节(方便活动开展)5、班级规模:不超过五十人(四)课程评价1、对教师的评价: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后记教师研究成果(论文发表情况)2、对学生的评价:1、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

2、参照学生读书笔记3、坚持鼓励为主原则。

四、反思与总结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诱导、辅导与教导的同时,我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地进步着。

不仅是专业水平方面,在人生态度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体会。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中的一项新兴的活动,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整个开发活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只在不断反思与总结,才能使教学效果维持在最佳状态。

对于“励志课堂”我们有以下认识:1、“励志课堂”最重要的是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用榜样的力量引导他们,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重要,否则,一不小心便成了“说教”或“夸夸其谈”。

2、在课堂上,在特别注意让学生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种氛围很重要,所以,要创设好第一节课的“第一印象”。

3、教师平时要多读些励志类管理类的书,像大师们学习,真正地与学生开展心灵的对话。

棒槌捶不开的锁,用钥匙轻而易举就能打开,“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XXXXXXXXXXXXXXX:用一种模式去生搬硬套所有的学科、教师,无疑是削足适履的选择。

新手教师可以借助模式入格,渐入佳境之后再不拘一格。

优秀的教学,往往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模式灵活组合而成的。

而且教师对各种模式的选择,往往也是内隐的、具有明显的人格化特征的。

随着核心素养整体框架出炉,网上的各种评论又扑面而来,其中不乏差评。

但李建文依旧认同这是一个好的契机。

核心素养细化了上一次课改没有落实的培养目标的问题,也涵盖了学校教育要提倡的内容。

至于“不能落地”的呼声如此之高,李建文则给出他的理解: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涵盖的是全中国各个学段的学生。

每一所学校的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小学一年级和高中三年级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方式也必定有天壤之别。

优秀的校长一定是结合了核心素养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作出个性化的表达,再建立相应的课程、德育体系,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例如:一年级小学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以及学会自己上卫生间、整理书包,还有培养基本的文明礼仪。

更高年级的学生就会注重思维培养、青春期发展等。

这些具体的要求正是李建文所讲到的核心素养的落地实施。

有一句话说的是“教育是为了让未来生活更美好”,对于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让“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才能顺应孩子发展的天性,才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李建文同时也说道:即使从应试这一功利的角度看,丰富的实践活动,也与应试并不矛盾。

未来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变革,会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会越来越强化与实践的关联,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

无论从文章还是言谈举止来看,李建文都是个性情中人。

他重视、追求幸福感,也在意学生和老师是不是有幸福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