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闫炳文(内蒙古科技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包头,014010)[摘 要] 文章通过对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开设数量、教师、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增开课程、严格审批、加强监控、严格考试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闫炳文(1970— ),男,山西塑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高校校级公共选修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培养课程。

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开阔学术和社会人生视野,使其建立相对于传统知识结构更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因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公共选修教学的管理是一项麻烦大、问题多的工程,其中包括专业计划的审定、课程结构的设置、任课教师的征求、选课管理的运行、成绩的审核和报送等五个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各高校在公共选修课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都加大了管理力度,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笔者试图在对内蒙古科技大学公共选修课运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认识校级选修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进行管理中的调整,从而使校级选修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一、内蒙古科技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情况内蒙古科技大学,设有材料与冶金学院等17个学院,74个本、专科专业,近年来选修课数量与门类上有了较大的增加,总的开课门数达到100多门,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目前各高校对公共选修课大都有一定的分类标准,一般包含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

各高校基本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跨学科、跨专业选修5~6门课程,每门课程24~36学时,占1~2个学分,平均每学期一至两门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科之间互相渗透、文理交融。

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身心素质,增加学生的知识。

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教师每学期教学科研工作任务轻重不同,不能保证正常开课,仍有—些课程难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

1.课程开设门类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选修需求近年来,各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年在校生人数均达两万人以上,如此多的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修满选修课,必须有数量充足的公共选修课可供学生选择。

目前,综合性大学要门类齐全的开设足够课程尚有难度,一些理工类院校、农林医学类院校要开设足够数量的选修课程更是困难。

而开课量的不足,一是限制了学生选择的余地,二是使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勉强开设,极大地影响了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积极性教与学是双向的,很多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不端正,抱着混学分的想法,导致选修课的出勤率不高,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即开课前一两次人数很多,中间越来越少,考试前人数又多起来。

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和周末,这与学生的部分必修课程以及一些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可能会有冲突。

但是少数学生会以此为借口逃课,这种严重的逃课现象不仅挫伤了教师的授课热情,也会影响其他选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很多选修课的开设流于形式。

3.教师执教不严,难以保证公共选修课授课质量部分教师对公共选修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敷衍了事。

认为选修课学习的好坏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今后的择业、工作等都没有影响,更有甚者开设选修课就是为了赚取教学工作量。

所以,选修课教师备课不充分,信口开河,还有个别教师没有规范的授课计划,导致课程的随意性很大,严重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4.管理难度大,难以监控教学质量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灵活,教学方法形式多样,考核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考核方式,这对制定规范的选修课教学的评价方法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于各个专业,这对教师和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在计算时难以计算)。

再加之,公共选修课一般安排在晚上和休息日的特殊情况,也给职能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的质量监控带来困难,使得公共选修课成了质量监控的死角,造成了教学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

5.教学工作量考核方法使教师开课及开新课的积极性不高各高校对开设公选课的教师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为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4卷 第2期2009年2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CHANG 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Vol.4 No.2Feb.2009具有讲师以上的职称的人才可开),而近几年来由于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各高校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自身又面临业务进修、科研工作的要求,而公共选修课一般安排在晚上和休息日的特殊情况,学生来自于全校各个专业,难以管理。

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是以100人为一个教学班为准,但有些课程因学校教师资源的问题,为满足学生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因而将任课效果好的教师人数放至100~150人,但计算时仍以100人计算,影响教师的开课积极性,许多教师一般是能不开则不开。

同样开设一门新的课程,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备课准备工作,而在教学工作计算时,鼓励措施不到位,教师也就不愿开设新课。

二、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办法与措施1.挖掘潜力,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各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长,要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修满选修课,必须首先解决公共选修课的数量问题。

各高校要想方设法,采取征聘校外专家、学者,用优惠政策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等得力措施,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解决公共选修课开设门类和数量的问题,使学生有课可选。

2.严格审核,确保开设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完整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和授课计划,要有教材或参考书。

除此之外,对任课教师的开课资格和教学水平也要严格考核。

对存在内容太少,教学深度不够等问题的课程一律不予开设。

3.科学设置、合理细化课程类别目前我校已有专业50余个,学科相互交叉,因此对校级公选课的类别划分相对细化,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选择相应类别的课程,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开阔学术和社会人生视野为目的,使其建立相对传统知识结构更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加强监控,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薄弱环节,学校的质量评估部门应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不定期的突击抽查,以了解和掌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学检查员、督导员的作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测评。

同时,教师也应配合学校的职能部门,对学生严格考勤,严格考核。

上述措施的采取,有效保证了优秀教风、学风的形成,是确保选修课教学质量提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5.严格考试制度,实行教考分离要引起师生的重视,必须严格考试制度,实行教考分离。

在选修课开课前由任课教师提出考核方式,经系(教研室)主任审核同意后报教务处,备选命题、评分细则等统一交教务处,由教务处抽取命题,统一制卷和安排考试。

这样,可以给学生足够大的压力,真正重视起选修课,也可以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

考试制度的规范、统一,也可以制约部分教师迎合学生心理和片面追求及格率的不正确做法。

6.优胜劣汰,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学校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欢迎的课程限期整改或者停开。

在公共选修课中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可以选课程选教师,不但使学生可以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还可以听到高水平教师的讲课,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

这样就使我们在管理中有效调控,从而保证教学秩序。

7.管理创新,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确保公共选修课的开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校都已经开发了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管理选课系统,尤其是近两年学分制在各个高校的推行,现代化的教务管理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为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创新提供了硬件保障。

各高校采取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同时网上选课的方式,这样既解决了学生课程冲突的问题,也便于教务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学生的选课情况,实时调整教学安排。

在实际运行中,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周次以滞后必修课2~3周为宜,这样可满足学期初个别学生的课程调整需求,也便于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

三、结 论近年来,很多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要真正使公共选修课发挥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扩大知识面的作用,各高校还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措施,确保进一步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 宣学新.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7).[2] 胡志明,黄玲娟.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3] 魏宝刚,刘理.从公共选修课考试方式探析高校教学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6(5).[4] 徐建成.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