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2015年-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增长新阶段,正在发生如下九个方面的经济趋势变局。
中国经济发展变局蕴含着很丰富的内容,需要中国在认清当前经济形势现状的前提下,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力争抓住其中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开创更美好未来增长。
经济发展趋势一:“三驾马车”让位于“三大发动机”。
长期以来,很多人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定位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事实上我们也确实在运用“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外需不行了就拉动内需,投资不行了就拉动消费。
其实,“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只是经济低迷或经济危机等特殊时期抚平经济波动的手段,并非平常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长期依赖它们会有巨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
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只能来自于供给边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正好对应着新一届中央领导强调的改革、转型、创新,它们才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动力。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推进全面改革、结构转型、创新驱动,这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已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
经济发展趋势二:服务经济超过工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经济一直是主体力量,但
2001年至20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年均实际增长10.6%;2013年三产占比达到了46.1%,首次超过二产占比的43.9%,2014年三产占比达到48.2%;2015年上半年三产占比进一步提升到49.5%,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的
时代悄然到来。
预计到2020年三产占比可达55%以上。
服务经济比重的提升对中国经济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就业压力减轻、能耗水平下降、生活品质提高等。
经济发展趋势三: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领域。
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在移动互联
网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应用领域也有不错的表现。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
联网用户数达7.3亿人,较上年增长11.8%,市场规模达13437.7亿元,增长
183.8%。
移动互联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和冲击,对几乎所有
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如商业、传媒、通讯、出租车、金融等)带来了颠覆性影响
和冲击。
一些传统行业若不与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很快就会为大多数消费者所
抛弃。
经济发展趋势四:城镇主导社会翩然而至。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城镇化率以平均
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
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较2010
年的49.95%提高了1.32个百分点,首次超过50%,城镇人口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2014年城镇化率提升到54.77%。
虽然目前还有一部分城镇人口属于没有解决户口的“半城镇化”,但其实际居住地、工作地、生活方式等已基本城镇化。
而且,随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改善,随着城乡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农村特别是郊区农村和交通沿线农村已基本城镇化了,即大致享有与城市居民接近的城市文明。
经济发展趋势五:区域融合渐成潮流。
虽然行政区划限制、画地为牢、地方保护主义等区域分割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地方还很突出,但区域融合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渐成潮流。
新一届中央领导正在着力推动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就是明证。
经济发展趋势六:人口红利开始消失。
1990年中国进入人口红利期,1990年至2010年人口红利逐步提升,2010年抚养比下降到34.2%最低值、人口红利上升到峰值;其后人口红利逐渐衰减,预计2030年前后衰减为零并随即转变到人口负债期;而后负债率逐步走高,2050年抚养比将达到62%左右,负债率也将创出新高。
实际情况是:国家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中国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即生产性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4.4%,比2010年微降0.1个百分点,总抚养比由34.17%上升到34.35%;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74.1%,较2011年继
续下降0.3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经出现。
经济发展趋势七:“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
改革开放来,“低成本优势”一直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有力武器,但在不经意间中国经济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环保成本、人才成本、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知识产权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等各种成本全面上升,这对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总之,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保持基本稳定,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