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欧美崛起过程中的奥斯曼帝国、印度、日本和中国
第一节奥斯曼帝国
王三义:“奥斯曼帝国移动的边疆与脆弱的霸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黄维民:“奥斯曼帝国社会改革的历史考察及评析”,《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邵永灵、时殷弘:“地缘政治经济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世界历史》1998年第3期。
一、帝国早期的辉煌
1、疆域的不断扩大
从奥斯曼国家的建立者奥斯曼(1299-1326年在位)起,经几代君主的征战,1517年,奥斯曼国家变成跨三洲的帝国,1683年,帝国疆域达到最大。
2、早期的辉煌与加齐传统A、相对平等的精神。
B、宽容精神。
二、17-18世纪帝国的内忧外患
1、帝国内部的瓦解与衰弱A、作为帝国军事支柱的军事采邑制逐渐解体,农业迅速瓦解。
B、宫廷权力斗争和腐化之风盛行,军事行政效率日衰。
C、总督、地方封建权贵割据一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失效。
2、帝国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
三、帝国晚期的改革及其失败
1、谢利姆三世改革(1792-1807)
组建一支新军;在各省组建国民军;重建炮兵部队;聘请英法专家改造炮兵工厂、枪械厂等;建立陆军工程学校和海军工程学校。
2、马赫穆德二世改革(1807-1839)
军事改革:重建新式步兵军团、首都卫戍部队和山地骑兵部队;在各省恢复国民军等。
中央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中央政府部门的职能;苏丹直接控制伊斯兰法庭;成立最高司法委员会。
省级管理制度改革:废采邑制;中央政府派专职税收官直接征税。
教育改革、社会习俗改革等
3、“坦志麦特”改革(1839-1876)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最高委员会改为国家委员会;在省以下设区、县和乡。
法律改革:颁布商业法、新刑法和海上法。
建立民事刑事混合法庭、商业法庭。
财政改革:建银行,发行纸币。
教育改革第二节近代的印度
庄万友:“莫卧儿人的统治及其对英国人在印度统治的影响”,《南亚研究季刊》1994年第1期。
林承节:“对殖民时期印度史的再认识”,《世界历史》2006年第5期。
林承节:《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一、莫卧儿帝国的兴衰(1526-1858)
巴布尔、胡马雍是帝国的开拓者,阿克巴完成帝国建设,至奥朗则布时期,帝国疆域达到最大。
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
阿克巴改革
(1)整顿政治制度
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机构以皇帝为中心,设置四大臣;将帝国分为15个省,省组织如同小帝国组织;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司法机构。
(2)改革经济体制
整顿和改革印度的农业、工业、外贸、货币和价格,以推动印度经济发展。
(3)治理军事事务
重视炮兵和骑兵建设;设海军部;整顿和治理军队机构臃肿、后勤机关庞大的问题。
(4)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对伊斯兰教以外的宗教采取宽容政策,废除非穆斯林的人头税,禁止奴役战俘等。
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和统治
1、东印度公司除有商业独占权,还有政治特权。
A、对公司职员的立法和司法权。
B、建立要塞、武装防卫、任命官员管理的权利。
C、建立军队的权利。
D、铸造印度货币的权利。
E、对非基督教民族的宣战媾和权利。
F、建立市政府和法院的权利。
G、处理战争所得领土的权利。
2、东印度公司由商人组织向国家政权转变的过程
A、争取合法贸易地位,谋求贸易特权。
B、公司活动越出贸易范围:1请求在商馆所在地设防。
2建立小块殖民地以确保地位和利益。
3插手印度内讧,建立对某些王公的政治控制。
4征服孟加拉。
三、1857年反英大起义1、一些王公和士兵对英国统治不满。
1857年初的“涂油子弹事件”成为大起义的导火索。
2、大起义是印度第一次突破种族和地域局限反英大起义,成为印度民族意识觉醒的宝贵资源,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英属印度帝国1、对印度进行政治和军事改革。
2、建立印度文官体系。
3、进行交通建设,兴修水利工程,加大投资。
4、提倡英式教育。
马克思的殖民统治双重使命论: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
第三节日本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求是出版社,1988年。
赵德宇:“日本近代化溯源——洋学”,《日本学刊》2004年第4期。
一、江户时代
(一)幕藩体制
日本近世时期的社会组织和结构,即由幕府和藩组成的统治体制。
该体制形成于17世纪初,18世纪后期走向解体,19世纪中期解体。
基本特征:A、全部土地归武士阶级所有,德川将军拥有最高土地所有权。
B、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政治制度。
C、社会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
(二)工农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三)对外关系
1、禁教
16世纪中叶以来,天主教在日本快速传播。
日本统治阶级对天主教的态度矛盾。
1612年,德川幕府首次发出禁教令。
1633-1639年,发布了5次涉外禁令,最终目标是取缔天主教。
2、“锁国”
“锁国否定论”、“锁国肯定论”
“锁国”提法是否妥当?
取缔天主教,并不意味着切断了日本与海外的联系。
日本仅与荷、中、朝外来,是当时日本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实际状况,而非幕府的决定。
3、洋学
近世洋学经历南蛮文化、兰学和幕末洋学三个阶段。
起初西洋人辗转东南亚到日本,被称为南蛮人,他们带来的文化被称为南蛮文化。
兰学是日本知识界以荷兰语为媒介学习、研究西方近代科学和社会思想并了解世界的学问。
幕末洋学是将西方科学、学术广泛应用于实践的社会活动。
在学习和研究西洋的过程中,洋学家们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理解了社会原理,还形成了一个以洋学为职业的社会集团,并在幕末洋学运动中广为实践,从而成为日本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至关重要的原始推动力。
二、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1、阶级矛盾的激化
农民<——>封建主和新地主
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和新地主<——>封建主
大资产阶级<——>封建主
统治阶级内部的严重分化(下级武士)
2、尊王攘夷与倒幕运动
主要来自西南诸藩的下级武士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并积极进行宣传活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1858年,幕府与欧美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后,尊王攘夷派进而发展为倒幕派。
(二)1867-1868年的革命
1、戊辰战争
2、废除封建制度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C、土地改革,确定土地所有权,实行新地税。
(三)明治政府建国三大政策1、殖产兴业2、文明开化
3、富国强兵
(四)明治宪法
帝国议会——日本由专制走向立宪的重要标志;其组织和运作,已具备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立法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拥有议会应具有的立法权和预算审议权两大基本权力。
内阁——由国务大臣组成,拥有最高行政权,但只负责国家行政,不得参与皇宫内事务。
天皇——
无限的权威,以确立核心,确保统一和稳定;
有限的权力<——架空、分割、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