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高考体制改革对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几点影响

浅析高考体制改革对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几点影响

浅析高考体制改革对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几点影响摘要:本文分析了伴随着近些年提出的素质教育而导致的高考体制改革后出现的几点新变化,如参考人数的大幅下滑;录取分数线的下调;90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等。

这些为后续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生源带来了明显的改变,教师就需要适应以上变化从而进行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考体制改革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全国统一高考体制是当今人才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机制。

素质教育是近几年高考改革的主要方向,其核心是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其内涵是学生基本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完善人格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就决定的高职高专类院校未来将要教什么样的人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对其进行更高一级的教育问题。

1 高考体制改革的几点动向
首先,我国高校的招生制度是建立在高考制度这一基础之上的,高考制度实行“一考定终身”的办法,这种只凭一次考试就决定是否上大学的办法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

其次高考制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普通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升学教育。

最后高考制度花费了国家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浪费了有限的教育经费。

鉴于以上几点国家有必要对高校的招生制度和高考制度进行改
革。

要彻底解决高校招生制度和高考制度的问题,必须更新长期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旧观念,建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随着高考改革的日益深入,现已出现几点变化:(1)高考的作用已经在日益淡化,高考已不完全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唯一出路。

现在的各大高校以不再将高考成绩作为录取考生的唯一标准,而是作为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依据;甚至有些名牌大学可以直接接收由中学校长推荐而无需高考的学生。

(2)高校办学的自主权正在扩大,部分学校有了自主招生的名额和权力。

(3)逐步推行考生、学校双向选择的录取机制,在上学期间可以适度进行所学专业的二次调整。

2 高职高专类生源的变化
高考体制的改变,导致生源发生了以下几点变化:(1)高考参考人数的大幅下滑。

随着2008年高考人数达到最高峰,2009年则是迅速下降的拐点。

高考中“三放弃”,即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现象日趋普遍。

(2)录取分数线的大幅下滑。

以陕西省为例,2009—2012年理工科专科的录取分数线分别为300分、310分、280分、200分,短短四年,下降了33%。

(3)学生个性化差异明显。

现阶段的生源大多属于90后,他们头脑灵活,善于走出校园,寻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

但也正是这些特点导致了90后学生普遍出现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自我意识凸显,功利倾向明显等特点。

在处理个人与
集体利益的关系上,只有33%的学生会牺牲个人利益,66%的学生视情况而定。

这些新的变化都不得不使得高职的教育方式发生重大的变革。

3 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变化
由于这一系列因素的变化,高职高专就必须顺应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

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性很强,涉及到有关新教材的编写、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标准的制定、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3.1 关于教材的修改
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多层次、项目化的教材模式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表现,实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的重要一步,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同时也成为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重点。

3.2 学生的素质教育
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测评和量化,描述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受各种社会因素制约。

新课改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育理念,学生的成长过程比教学结果更受重视和关注。

而高职教育的重点在职业教育,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针对社会某
岗位或岗位群的,因此更加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希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胜任工作。

所以高职对学生的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以职业素养作为评价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目标。

3.3 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更是改革的主要实施者。

教师的想法,大部分依赖教师的成长经历,守着若干天然因素的制约。

教师专业群的建设机制则有利于摒弃个人教学手段当中的疏失,建立具有公信力的教师师资队伍。

3.4 关于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发生地。

教学改革的成败就是看教室里课堂上所发生的教学行为是否发生了改变,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

现今的课堂教学多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四个模块,即:专业知识模块、应用能力模块、创新能力模块、综合素质模块。

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则使得学生从单一被动接受的局面解放了出来,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5 关于教学评价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具有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知识基础、能力素养,适应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是高端技能型人才。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并不是为了甄别学
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而是要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全面的、能动的发展。

3.6 关于就业
就业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专业的改革方向要紧贴就业形式!以笔者所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为例,对于中小型企业的产品革新而言,为了降低成本,维持生产,通常较偏爱临时化的设计外包、设计代工等。

因此,机电类高职生可采用组建设计小团队的方式,进行机械行业软件设计方向的创业道路。

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产品测绘、产品更新、纸档文件转化等方面的业务。

对于企业而言,本地机电类高职生的设计小团队具有性价比高、沟通方便、后期服务及时等优点。

4 结论
总之,社会需求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国家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系统学习的终点亦在于学生步入社会。

高考体制的改革必将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所以从长远来看它必将对高职高专的教育产生一个根本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还会更加深远的发展下去。

只有在高职教育中顺应社会的改革发展方向,我们才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雪岩,龙耀.中国现行高考制度设计的逻辑误区[J].教育学术月刊,2009(3).
[2]余国源.胡坤华.公正公平:高考制度的本质意义[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