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发展研究

新时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发展研究

课题名称:新时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 DJA100321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资助经费: 3万元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课题鉴定时间: 2011年6月课题负责人:刘洪银天津农学院主要成员:郑红梅、阳耀芳、杨菊超、韩晓强、孟玉环、林霓裳、鞠杰、吴宝华、邹卫星、周立群研究总报告新时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目录简介部分: (4)序言 (4)摘要 (4)内容结构图 (5)主体部分 (6)1.研究问题 (6)1.1 研究目的 (6)1.2 研究意义 (6)1.2.1 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6)1.2.2 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双升级”和产业与农民就业“双转型” (6)1.2.3 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6)1.2.4 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 (6)1.2.5 有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7)1.3 研究假设 (7)1.4 核心概念 (7)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8)2.1 研究背景 (8)2.1.1 研究背景 (8)2.1.2 理论基础:农村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劳动本位 (9)2.2 文献综述 (12)2.2.1 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界定 (12)2.2.2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12)2.2.3 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研究 (14)2.2.4 农村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16)2.2.5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 (17)2.2.6 现有研究评析和本课题研究空间 (18)3.研究程序 (20)3.1 研究对象 (20)3.2 研究方法 (20)3.3 技术路线 (21)4.主要研究内容 (22)4.1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农民就业转型的互动关联机制 (22)4.1.1 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关联机制 (22)4.1.2 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就业转型的互动机制 (23)4.2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24)4.2.1 农村职业教育着力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转型 (24)4.2.2 学术性教育与技术性教育融合发展提高了职业教育社会评价 (25)4.2.3 行业和企业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并承担法律义务 (25)4.2.4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延长国家义务教育年限 (26)4.2.5 职业教育成为入职前必备阶段并建立全行业职业资格能力证书制度 (26)4.2.6 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27)4.3 各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模式 (27)4.3.1 上海综合高中模式 (28)4.3.2 苏南企业办学模式 (28)4.3.3 海南“三段式”职教模式 (28)4.3.4 广西免费职教试点模式 (29)4.3.5 辽宁义务职教试点模式 (29)4.3.6 天津工学结合职教模式 (29)4.4 农村实行中职“9+2”义务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30)4.4.1 国家实行农村中职“9+X”义务教育的必要性 (30)4.4.2 国家实行农村中职“9+2”义务教育的可行性 (32)4.5 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36)4.5.1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构建 (36)4.5.2 模式诠释 (37)5.研究结论和讨论 (44)5.1 研究结论 (45)5.2 讨论 (45)6.对策建议 (46)6.1 营造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 (46)6.2 建立产业就业双转型、劳动力素质升级与农村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 (47)6.3 实行农村中职国家义务教育,提高全社会职业技术水平 (47)6.4 确定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主导责任,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分担机制 (48)6.5 鼓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课堂学习、基地实训和企业实习”三位一体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48)6.6 在各行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 (49)6.7 整合农村中职教育、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拓展农村中职学校生源 (50)6.8 建立学术教育与技术教育交互发展通道,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 (50)6.9 改革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方向 (50)6.10 修改《职业教育法》,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51)6.11 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 (52)主要研究成果 (53)主要参考文献 (54)致谢 (56)简介部分序言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发展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当前三大就业困难群体:农民工、大学生和城市困难群体就业难的根源在于职业教育的缺失。

每年春节过后如期而至的“民工荒”既是劳动力相对短缺又是技能结构性短缺所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许多大学毕业生主动学习职业技术;城市困难群体就业难,原因之一也是技能素质不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首位。

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从宏观层次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就业转型。

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非农产业由“三高一低”的传统低端产业向节能减排的现代高端产业升级;农民就业从人畜力的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等现代农业就业转型,从不稳定的体力型低收入非农转移就业向稳定体面就业转型。

“双转型”需要依赖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新型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演进,而科技研发人才和科技应用人才都是学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结果。

尤其从事产业技术应用的技术工作者,技术的掌握运用主要依靠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我国重学术轻技术的教育理念主导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在培养了大批全面型人才同时忽视了专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已刻不容缓。

与城市职业教育相比,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更是匮乏。

计划经济时期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市场经济时期低廉农村土地征用价格、低农民工工资使农民利益不断被城市侵占,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本该需要资源支持的农村却不断为城市发展作贡献。

近几年虽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但农村经济薄弱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农村职业教育同样如此。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与农村职业教育之后互为因果关系。

可喜的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已着手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2009年12月,国家初步推行农村职业免费教育,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以及城市家庭困难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并对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提供生均1500元的中职助学金。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2011年2月20,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

职业教育尤其农村职业教育已成为现阶段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

新时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双转型的新时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

课题运用深度访谈和思辨方法研究县(县级市)以下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研究表明,农村中职教育承担着未成年人保护,新生劳动力就业以及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提升等社会责任,国家应该将拟逐步实施的中职学校免学费教育升级为农村中职两年义务教育,到2015年基本实现中职义务教育农村全覆盖。

实证表明,2009年,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经济能力已经率先步入9+X阶段,2015年农村普及中职“9+2”义务教育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与占财政支出比重均在合理范围,表明现阶段国家具有发展农村中职义务教育的经济能力和财政可行性。

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建立以农村中职义务教育为特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产业与农民就业双转型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研究提出政府主导农村职业教育,执行全行业劳动准入制度,构建产业就业双转型与农村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创新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合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并将农村中职教育、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纳入农村职业教育等政策建议。

内容结构图图1 课题内容结构图主体部分1.研究问题1.1 研究目的课题选取农村职业教育尤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以农村中职义务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参与率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质量低下,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等弊端。

通过本课题研究给相关部门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决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期普遍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促进产业结构顺利升级和农民就业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

1.2 研究意义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具有较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1 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二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两者迫切需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步伐。

如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等都需要科技研发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支持。

技术教育与学术教育相辅相成,学术教育培养能够推出科技成果的科研创新人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有助于克服农村技能型人才短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2.2 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双升级”和产业与农民就业“双转型”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全民职业技能水平,助推产业升级转型。

要实现农民就业转型,农村职业教育就不但覆盖适龄学生,还需要对成年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将正规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统筹起来纳入职业教育范畴,树立“大职教观”,让中考、高考落榜的往届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

1.2.3 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经过近30年的转移就业,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没有显著提高,农民的生存状态没有根本改善。

转移劳动力从事的多是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较差,工作不稳定,尚未实现体面就业。

较高的城市生活成本使仅获得生存工资的农民工每年收入所剩无几,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仍未能发家致富,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没有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1.2.4 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经营管理水平,需要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农村经营管理人才。

现代农业发展不但要求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还对农业发展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在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前提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等科技农业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新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