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于今年来多元文化的影响和不同属性文化历史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本文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及方法等诸方面论述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进行进一步阐释,同时对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问题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希望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认知;大学生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hop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llege students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gnition in certain exten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Because this year to multicultural influence and impact of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different attribute,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 being made a great imp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thoughts and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odern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explanation, at the same tim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gnition problems brought forward some new Suggestions, hoping to on their healthy growth and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maximization helpful.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erception;University students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教育全球化应用而生,与之同时出现的是对教育全球话带来的影响与反思,包括如何应对全球化教育中的多元与冲突,教育多元与冲突致使现代教育中青少年文化认同的危机。
笔者认为认同危机与多元化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我国的特殊情况有关。
文化的历史属性与教育不可跨越历史的规律,决定了我国文化的独特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根基,但因为诸多原因,传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断层。
我们青年一代,在出生时,就已经处于文化的断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不了解,要么有严重的误解。
我们这遭遇文化缺失的一代人,面对的这样一种格局,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倒金字塔形状,如果任其发展,将有严重的后果。
尤其是大学生做为国家的未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又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体验,这极为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作为当今时代的中坚,日后的国之栋梁,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只有加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加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才能提升本国的综合水平,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下,保持自己独树一帜的民族精神。
一、中华传统文化1. 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中国古代艺术,也包括中国古代史学;既包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包括中国古代宗教与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2.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的心血结晶,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智慧和无可限量的创造才能。
它深深植根于全世界华夏后裔的心灵之中,成为一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把全世界华人华裔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这条精神纽带曾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团结凝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历经磨劫,却是百世长存。
今天,这条精神纽带同样为祖国统一、人民团结继续发挥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3.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探索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国当代与未来的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当代和未来中国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培养诚信知报的高尚情操。
二、中西教育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文化基础不同。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仁爱的人格和他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都充分体现在《论语》之中,《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符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仁智勇三者统一的人才;二是培养能够立己立人,修己修人,亲贤忠君,爱民尊贤,为政以德的大政治家。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兼备的君子或者志士。
先秦儒家文化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礼记》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叙述论述了儒家文化关于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文化对教育作用的看法,即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即治国、平天下。
儒家教育强调个人发展,但任然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完善人格为目标,以群体和谐一致为个人发展的基础,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西方教育文化与中国教育文化的差别很大,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
这种文化心理助长了西方对多样性的追求,造就了以多样性为特征,多元化思想共存的西方教育理念。
多样性在西方教育制度方面得到充分地体现。
1.认同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许多媒体很商业化,“西化”、“韩化”宣传使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淡化,正处于社会化阶段的青少年从服饰发型、饮食和歌舞到对国外生活价值观都极度模仿推崇,出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但绝大多数大学生也都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肤浅,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但总体上大学生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仁义礼信忠孝廉耻”道德标准对大学生仍然适用,仅2%的学生表示“从不这样认为”,53%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很重要”,另有45%的同学认为“有规范作用”。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古代读书人的思想,大部分学生(69%)表示现在“仍会考虑”,且24%的大学生认为“那一直是我的理想”。
2. 知晓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连国际节日和本国传统节日都分不清,而国外情人节和圣诞节在他们中却很受欢迎,对中国本土宗教的了解也令人担忧,有个别大学生甚至认为基督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
此外,社会媒体对本国文化宣传不到位不全面。
对四大文学名著,“都没有看过”和“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的受访者共计5%,而“多次看过”、“都看过”和“看过其中一两部”的比例分别有21%、32%、43%。
在对传统文化艺术以戏曲为例的调查中,有81%的大学生对戏曲不感兴趣,非常喜欢和非常讨厌的人都不多,分别占4%和5%。
81%的被调查者家里“只有一部分”文房四宝。
对于CCTV11京剧方面的精彩演出,35%的同学表示“没兴趣去看”,12%的同学表示“看了,兴趣不大”,18%表示“看不懂”。
而京剧作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未来祖国的栋梁,对她的了解却越来越少。
令人担忧的是,若干年后,会不会没人懂京剧而让她消逝。
另一方面,61%的同学表示对琴棋书画等传统技艺“部分了解”,1%的受调查者表示“精通”某一门传统技艺。
69%的同学表示“很有兴趣”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
而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还有人对孔子了解一点点,只知其与《论语》有关,对于出生地是曲阜、有三孔、儒家学派、联合国孔子教育奖等一无所知;还有2%的大学生认为“吃粽子”不是端午习俗。
夸张一点讲,这就好比西方人不知道有圣诞老人,这是多么的遗憾。
仅有31%的同学知道中医中药和书法京剧并称“中国三大国粹”。
3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31%的人没有座右铭。
25%的人不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39%的人会写毛笔字。
只有21%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在对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方面的途径调查中发现,“课本知识”和“各类书籍”是主要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但是获取传统文化的方法却有待改善。
虽然课堂教育是获取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从调查结果来看,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可见“媒体与活动”等社会效应该加强。
追根究底,中小学学校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很重要的阶段,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主要形成于这个阶段,但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但是大学阶段的学习也不为时过晚,但这个阶段的文化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学科的专业性造成大学及其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不重视,除了中文系学生没有人愿意专门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就业需要以及国家对大学生英语的硬性要求,使得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英语上,无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学校也忽略这方面公共课程的设置。
大学课程专业性强是因为国家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大都来源于中小学课本,调查中认为自己对祖国文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学校课堂的学生比例几乎高达60%,到了大学更是忙于英语和专业课的学习,再加上大学很少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硬性指标列入考试内容,所以造成他们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断,对于这些文化他们只有偶尔从媒体中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