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论法国政党制度

略论法国政党制度

摘要法国是世界上较早产生资产阶级政党的国家之一,它的政党制度经历了由极化多党制向温和多党制转变的过程,形成左右两翼的政治格局。

法国是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国家,无论总统选举获胜还是议会选举获胜,都成为执政党。

法国执政党不仅受到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权力体制的约束,而且受到利益集团、大众传媒、社会运动等社会力量的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保证了执政党权力运行的质量。

关键词法国研究;政党体制;政党;第一章法国议会的发展与派别法国政党及其制度的形成可从1870第三共和国之后开始,而法国政党制度的起源则可追溯至法国大革命时期,第二共和国时期、第三共和国前期的政治派别与团体的发展,法国现代政党就是对他们的奇特的继承。

尤其在法国大革命时,涌现出的政治团体是政党发展的最初雏形。

法国是资产阶级国家中典型的多党制国家,政党繁多、变化迅速的政党制度让人眼花嘹乱,形成这种制度的原因可上溯至法国议会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我们一般认为有议会的地方才可称有不同利益代表的政党,而所谓政党,大致可将其功能归结为:组织群众选举,统一和调动公民群众,聚合各种杜会阶层为本党谋利;为国家政治机构补充公职领袖,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最重要的是组织“自由民主的政府”。

法国大革命的目的本也是自由和平等精神的体现,最初的政党雏形在此应运而生。

法国政党的发展与法国议会的发展紧密相关。

法国是实行议会制度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法国的三级会议渊源于王室大会议,即国王与其直属附庸之间以权利和义务关系组成的政治组织。

在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因同教皇发生冲突而首次召开由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的代表参加的封建等级会议,亦称三级会议。

但1614年以后,三级会议被中断达175年之久。

“三级会议是王权加强过程中的一个事件,是国王主动召开的,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临时性的枫构,它没有规定何时召开,多长时间召开一次,召开与否由国王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往往是在国王需要征收新税或需要各等级代表的支持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才召开三级会议,会议的内容也由国王决定,会议完佥操纵在国王手中。

直至1789年后法国议会才具有现代议会的内容,它鹰法国的派系斗争中得到重生,而随着议会制度的形成,这些具有不同;益需要的派系才渐渐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政党。

第二章法国大革命到第三共和国前的政治团体与派别在政党出现以前,法国已经存在著许多政治团体和派别组织并开展活动。

其中最受盛名的便是雅备宾俱乐部——它是法国最早出现的政党雏形。

1.1最初的政治团体雅各宾派起源于凡尔赛的布列塔尼俱乐部,它在1789—1792称为宪政之友社1792~1794年称为雅各衷自由和平等之友鞋i该俱乐部的宗旨在于保护革命成果免受可能发生能贵族菠动的侵窖。

后来雅各宾俱乐部在处死路易十六的问题上发生分裂。

许多溢窝的代表离开,参加对立的斐扬俱乐部。

罗伯斯比尔是少数留下来的代表之一,他在俱乐部中取得突出地位。

1792年8月推翻君主制后,俱乐部进入一个新阶段,成为颁导大革命的主要团体之一。

第一共和国宣布成立,俱乐部改名为雅各宾自由和平等之友社,他因支持巴黎工人和工匠阶层的要求更具有民主的性质,而且更有群众性.国民公会初期,俱乐部是山岳派的聚会场所,主张处决国王和推翻温和的吉伦特派。

但在罗伯斯比尔倒台后,俱乐部己成为独裁和恐怖的象征,曾暂时被关闭。

这就是最初的法国政治团体,它自出生就带着法国大革命的气质,革命与追求绝对的自由。

1.2 法国大革命后的政治团体与派别的特点法国大革命后,党派问经济政策上的差距小。

重意识形态。

法国大革命时,各形各色的政治党派都很少有经济政策上的羞异。

如被视为左翼的山岳派和右翼的保皇派在经济政策上都是属于正统的自由主义。

党派问的体制之争激烈。

从大革命后的吉伦特派与山岳派的权力之争,之后的君主立宪派与共和派之争,即使是在党派内部。

亦分成多派。

他们争论的不仅是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孰能适宜法国:即使在一个体制之下,也要分程度。

诸如第一共和国时期,就有激迸共和派和温和共和派之争。

在第二共和国短短不到四年阍,就有激进共和派、温和共和派和保守共和派三种不同的共和体制设想。

政治团体松散,派别林立,中间派别的人往往较多。

诸如议员本身态度不甚明朗;1848立法议会议员的总数应为750,经常有人在不同选区重复当选,其实选出议员数是713人。

即有的议员在不同的选区代表不同的派别,他们本身的政治倾向也是易于变化的。

这一特性竟然一直可以延续到法国政党发展的一个长期过程中,为法国政治体制带来了不稳定。

“因为没有一个政党有希望独自执政或甚至真正能主导一个政府,所以没有一个政党的党纲有可能得以切实贯彻,于是更进一步减少了其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

哟以上的派别特色可以在不同时期的制宪会议中的派别斗争中略见一斑。

1789—1792君主立宪制时期:关于政体的斗争。

当时的制宪会议议员分成若干派别,他们大致分为两派:拥护旧制度的贵族派;主张建立新制度的的“爱国派”。

君主立宪派在其内部拥有优势。

爱国派的大多数人随后组成为雅各宾俱乐部,部分民主派刚发展为科德利埃俱乐部。

01792—1799共和制:共和制下权力的争夺。

法雷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吉伦特派与山岳派之间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权力之争。

热月政变后,热月派分为两翼主张改行宽容政策比较富有的右翼;主张更为激进左翼。

无疑右翼拥有更多的支持。

共和制度内的激进倾向败给温和倾向。

社会动荡不安,战争状态时瓣在,面议会内的争斗却不断。

1830-1848君主立宪制。

关于政体的斗争。

此时,主张共和制的共和派与主张君主立宪的自由反对派展开了争夺,后者胜。

而自由反对派后来内部又分化为“抵抗派”和。

运动派这一时期的。

宴会运动就似大革命时期的俱乐部活动,人们在宴会上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他们的政治倾向有君主立宪派,民主共和派,温和共和派等。

这些活动推动了党派的发展。

1848—1852第二共和国:共和制下权力的争夺。

第二共和国期间,法国政治团体和派别组织有了较快的发展,它们的活动主要集中在议会和政府范围内。

随后,温和共和派权力转向保守共和派。

但是,当时人们的政治分野有着明显的相对性,政治生活尚未绝对化,议员、政治活动家的政治见解与表决投票可能随时变化。

即使制宪会议议员分成若干派别,但它们尚未形成现代意义的政党。

不难发现,在法国大革命后到第二共和国时期,尽管议会内派别林立,但没有一个真正的政治团体或可以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如果说当时的社会环境本身不够稳定而带来的政治团体意志动荡的话,更大的不稳定是在于这些政治团体或派别的代表不是大贵族就是新兴的大资产阶级。

通过激进政策是为了夺取政权,温和政策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保守政策是为了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人民只能推翻一次又次建立的政府,却难以击破这些政治团体和派别的利益结合。

而这时期的派别特色使法国多政党制度形成为必然。

第三章法国政党制度的成熟机制形成3.1 法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法国的现代政党是在1875年第三共和国建立以后出现的,1900年之际是法国政治党派积极活跃时期,也是党派的政治体制的形成时期。

当时克勒芒梭领导的激进社会党在此方面领先,该党在制度设置和组织结构的形成更具有现代意味。

该党每年召开代表大会,并制定了正式纲领,不过政党组织结构严密性仍不高。

但法国党派的独自力量都不够强大,因此,他们都寻求合作党派,但这种合作也有不同的利益溯求,所以政党斗争纷繁,但政党间的合作也是少有的,他们为赢得更多的选民支持,党派间开展多方合作,以求共同执政。

如果说第三共和国之前的政治派别的特色是互相斗争的话,那么第三共和国后的政党发展反而是更具有合作意识的,他们的这种意识也标志着法国政治派别走向成熟。

为什么法国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政党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出现?我想原因可以简单归为以下两点:法国政治体制的不稳定,导致没有决定性力量的政党出现:在第三共和国以前,法国的政体在共和制、帝制和君主立宪制之间徘徊,政体的快速变幻没有留出政党出现的充分时间。

原因二:到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时期,虽然现代意义的政党出现了,但之前的历史积淀己深入到社会民情,政党赢得选民的信任是十分困难的事。

“在历经两个世纪的政治体制不稳定之后,任何一种政治体制形式都不会得到一致的支持,人们对实际政治生活中任何一种独立的特定体制形式都不太信任。

旧法国几经不同的政治体制,派别为了保持各自的利益而相互争斗。

而最终的合法性选择却是掌握在法国民众手中的,经历流血,暴动,经济萧条的人们试图紧握自己的选择权,但对政党并不信任,这种矛盾的心里致使法国的公民投票充满悬念,而我们也一次次惊讶于法国人民的这种选择力量。

法国的政党头绪纷繁值得我们去思考:党派力量决定政体选择,人民力量决定政体存亡。

3.2 半总统半议会制的政治体制法国现行政治体制混合了议会民主制和总统制的特征,形成了议会和总统的二元权力结构。

只有既不属于总统所在的党派,又不参加政府内阁的党派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反对党。

因而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两个政党或政党联盟同时上台执政的情况,为西方国家所仅见。

由于第五共和国的政治结构偏重于行政权,所以在法国的决策体系中,行政机构因其掌握的权力资源而居于中心的地位。

第五共和国的总统独立于其他政策机构,2000年宪法修正案规定,总统任期5年,由民选产生,与议会的任期和选举没有任何关系;而且除了在共处时期外,总统的决定在决策过程中是决定性的,其权限在政治实践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议会的控制。

总统可以掌握行政机构的人事任免和机构设置,从而控制整个政策体系。

在第五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下,内阁与总统同属于行政体系,内阁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总统决定和执行政策,因而在决策机构的序列上,内阁的地位仅次于总统。

但在政治实践中,当总统和总理同属一个政党或政党联盟时,政府的权力重心总是偏向于总统,总统掌握了内阁的人事任免、机构设置,甚至内阁会议。

二是对司法机关的控制。

一方面,执政党通过法官委任程序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

法国司法机关体系庞大,由宪法委员会、行政法院、普通法院、检察院和特别法院等组成。

宪法委员会是法国司法系统中拥有监督总统和议员选举的合理性、仲裁选举中的争议、维护宪法实施大权的专门机构,其成员分别由总统和两院}义长任命,总统还有权在宪法委员会中挑选一名为该委员会主席。

法国行政法院是中央级的最高行政诉讼机构,其成员由司法部长建议,总统通过政府的法令任免。

三是对利益集团的控制。

基于法国政府不稳、社会涣散的弊病,第五共和国宪法接受了戴高乐的“合作主义”思想,用以定位利益集团与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

其基本特征是:利益集团的数量有限,并以等级制形式组成;国家通过颁布执照或保证其参与政权的途径来给予一个团体的排他代表性以特别的承认;利益集团实行义务会员制;高度形式化和制度化的参与政权的途径;国家对利益集团的领导人选择和其要求的表达具有控制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