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大气湍流结构2

第八章大气湍流结构2


晴空大气湍流能谱形式
飞机观测垂直风湍流 谱。当时是对流发展的天 气,在1公里以下大气层结不 稳定,对流发展比较充分, 垂直气流湍流谱基本上满足 “5/3次方定律”。在1公里 附近及以上,大气层结稳 定,尺度超过100米的湍流 谱就偏离“5/3次方定律”。 而为
E (κ ) ~ κ
−2.42
晴空大气湍流能谱形式
层云中的湍流
云中湍流输送系数比云外强。夏半年的 湍流输送系数普遍比冬半年的值大。
层云中的湍流
层云中湍 流输送系数 分布
二、对流云中的湍流
对流云中不稳定性与相变过程比层云剧烈, 其湍流也更充分发展。
对流云中的湍流(澳大利亚)
积云内不同高度 上垂直气流湍流谱。 1.离云底2.74km 2.离云底2.13km 3.离云底1.52km 4.离云底1.06km 垂直气流标准差 1.32m/s, 1.95m/s, 1.35m/s, 1.06m/s,
物理模拟的分类
物理模拟的分类:按尺度进行分类 1、分子尺度和近于分子尺度的现象的 间接模拟 包括大气化学问题的模拟和云雾 降水现象的模拟 2、微尺度和小尺度大气过程的模拟 主 要是发生在大气边界层里的大气现象的模 拟,采用相似性原来建立完全的精确的近 地层实验动力学模型,地球旋转不起主要 作用。包括:近地层湍流及其机制;山丘 上方气流空气动力学结构;湍流对流与热 力对流及其伴随大气现象的基本研究等.
物理模拟的分类
3、中尺度大气过程的模拟 随着尺度的增 加 , 模 拟 的 难 度 也 相 应 增 加 , Froude 数 、 Rossby数和Reynolds数等相似不易满足。包 括:大缩比模型的风洞模拟;穿透对流的流体 动力学模拟;浮力对流和由其形成的集中涡现 象的模拟(如台风龙卷)等 . 4、大陆尺度和行星尺度大气现象的模拟。
物理模拟装置
物理模拟的装置: 利用风洞和水槽等流体模拟装置
物理模拟的相似性分析
模型和原型之间满足自然条件相似(几 何条件、时间条件、边界条件和物性条 件)和流场相似(运动学相似和动力学相 似)。具体包括: 尺寸成比例缩小,满足根据具体情况得 到的无量纲特征参数相等,如Froude数、 Rossby 数 、 Reynolds 数 、 Richardson 数,Rayleigh数、Prandtl数、Mach数、 Péclé t 数 、 Ekman 数 、 Schmid值模拟
数值模拟研究就是利用计算数学的理论和方 法,求解大气运动方程的数值解。 (1)、大气边界层数值模拟研究的基本特征 (2)、大气边界层数值模拟主要类别
(1)数值模拟研究的基本特征
在边界层的研究方法中,数值模拟是一 种很常用的方法,它具有可重复性、可控 制性的显著特点。大气边界层的数值模拟 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大气边界层的数值模拟与数值提起 预报或气候变化模拟相比,时间和空间分 辨率都很小。
热湍流中的垂直风速谱
测 量 高 度 为 160~ 190米。 1. 12:57~13:00 2. 12:51~12:55 3. 12:46~12:49 4. 12:39~12:44 5. 12:35~12:37
热湍流中的水平风速谱
结果表明,在尺度1公里左右以内,热湍流 谱基本上符合“5/3次方定律”,根据资料统 计,这类热湍流的积分尺度约为400米左右。
相似性分析步骤
具体分析步骤: 1、列出支配方程,确立物理模型 2、列出无量纲方程,两流场的诸物理量成 比例 3、得出由特征量参数组合而成的相似判 据,得到相似流场并进行相似分析,满足相似 条件。
物理模拟的实施
物理模拟的实施: 1、运用合理的相似原理作相似判据的实用 处理 2、设计和建造合适的模拟实验装置,如风 洞和水槽等 3、具备相应的测试手段和方法。
热湍流中的温度起伏谱
测 量 高 度 为 350 米。 1. 15:38~15:42 2. 15:43~15:48 3. 15:48~15:53
热湍流中的水平风速谱
测 量 高 度 为 160~190米。 1. 12:57~13:00 2. 12:51~12:55 3. 12:46~12:49 4. 12:39~12:44 5. 12:35~12:37
复 习
8、如何对大气边界层进行分类,有哪些类 别? 9、稳定度的概念? 10 、 如 何 利 用 动 能 方 程 分 析 Richardson 数,Obukhov长度? 11、为什么说近地面层是常通量层?地面 层是常通量层的结论对分析近地面层的特点有 什么意义?
复 习
12、近地面层流场具有什么特点? 13、什么是对流边界层的零阶模型和一阶 模型? 14、类比对流边界层零阶模型d的动力学方 程,如何推导对流边界层一阶模型的动力学方 程? 15、稳定边界层的特点是什么?
不稳定层结能量使湍流能量增加,湍流谱符 合“-5/3”定律。 中性层结,湍流谱基本符合“-5/3”定律。 稳定层结时,湍流能克服浮力的作用使得湍 流谱随尺度减小衰减很快。
晴空大气湍流能谱形式
飞机观测水平风湍流谱。(a) 1公里高,不稳 定层结 (b)3公里高,中性层结;
晴空大气湍流能谱形式
(c)6公里高,稳定层结;(d)9公 里高,强稳定层结。
自由大气湍流的间歇性
湍流输送系数κ的空间分布:
三、对流和热湍流
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大气中产生对流运 动。根据飞机观测结果,这种对流运动有二 类。一类是有规律的环流型对流运动。Benard 对流胞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当层结不稳定性 进一步增强时,则产生第二类无规则的垂直运 动,其形式可以是各种尺度的垂直运动的气 泡,或是气柱。这种运动称之为热湍流。
自由大气湍流的间歇性
不同高度上湍流间歇性的日变化
图中的长短 不一黑线表示存 在湍流,而空白 处则无湍流。结 果表明,湍流具 有明显的空间不 均匀的结构,湍 流与非湍流区之 间的界限分明。
自由大气湍流的间歇性
与上述外间歇性不同,实验发现在已经充分 发展的小尺度湍流中还存在着另一种间歇性: 某些物理量,例如能量耗散率ε,不是均匀分 布在流场中的;在有些区域非常活跃,在另一 些区域则非常微弱;这种情况对于高阶物理量 或物理量的高阶导数更加明显。这就是湍流的 内间歇性。
本章内容
§8.1 大 气 温 度 层 结 对 湍 流 的 影 响 —— Richardson数 §8.2 大气边界层 §8.3 大气边界层的研究方法 §8.4 自由大气中的湍流 §8.5 云中的湍流
§8.3
大气边界层的研究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包括: 1、野外观测, 2、物理模拟, 3、数值模拟。
2、物理模拟
四、波与湍流
自由大气中存在着各种波动。当波幅增长 而达到不稳定状态时,波动破碎,波能量可以 转换为湍涡能量。
波消失前后的水平风湍流谱
观测时的天 气条件: 水 平 风 速 20m/s; 风 速 梯 度 0.61m/s/100m ; 温 度 层 结 0.62℃/100m;
§8.5
云中的湍流
云都是在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下发展起来 的。无论在垂直方向,还是水平方向,云内外 气流和气温分布也极不均匀。再加相变潜热的 影响,云中湍流一般比晴空湍流强得多,其发 生发展规律也比较复杂。
对流云中的湍流(美国)
积云内垂直气 流能谱分布 1. 云 底 上 300m 2. 云 顶 下 300m 3.(1) 与 (2) 的 平均 4.云底上300600m的平均 4.云底上600900m的平均
对流云中的湍流(美国)
积雨云中垂直(a)水平(b)气流谱
对流云中的湍流(前苏联)
积云中湍流输送系数K(m2/s)
物理模拟是指,以适当的流体,如空气或水 作为介质,根据一定的相似条件(几何相似, 运动学相似和动力学相似等),将发生在实际 大气里的大气过程和现象,通过一定的装置和 技术手段予以实现,以供在实验室内进行专门 的细致研究。
物理模拟的优点
物理模拟的优点: 试验条件可以控制,易于再现和重复; 试验周期短; 提供的信息丰富全面,分辨率高。
对流云中的湍流(前苏联)
积雨云中垂 直气流谱 1. 云 顶 下 2km 2. 云 顶 下 几 十~几百米 3.云底上0~ 200m 4. 云 侧 边 缘 0~500m 5.云下处
总结
1、大气边界层的研究方法:野外观测,物 理模拟,数值模拟。 2、实现大气边界层的物理模拟需满足的条 件:几何相似、运动学相似何动力学相似。 3、大气边界层数值模拟的分类:直接模 拟,系综平均模拟和大涡模拟。 4、影响自由大气湍流结构的主要因子是温 度层结、风切变、不稳定的大气波动与热对流 等。 5、云中的湍流比晴空大气中的湍流强。
云中的湍流
云内外物理量的湍流输送对云体发展的影 响很大。湍流运动引起的云滴碰并、云中气 流、水汽量、含水量、电场等的随机变化,对 云滴增长的作用也十分显著,也是暖云降水起 伏理论(见第三篇)的主要基础。 一、层云中的湍流 二、对流云中的湍流
一、层云中的湍流
层云中湍流强度主要是根据飞机颠簸的资料 来估算。结果表明,Ci与Cs云中的颠簸强度比 同高度晴空区平均要强十倍左右。其强弱与云 中结构相关,云中结构愈不均匀,湍流强度也 愈大。
复 习
1、大气湍流的影响因素 2、动力学边界层、Ekman层 3、大气边界层的一般性概念是什么? 4、对于水平均一下垫面,水平均匀, 忽略下沉,大气边界层湍流动能方程的形 式是什么,各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5、边界层中的空气流动有哪些形式? 6、大气边界层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7、大气边界层有什么样的结构?
温度起伏谱的飞机测量结果。
(a)组曲线是 对流层中的测 量结果,接近 “-5/3定律”。 (b)组曲线是 在高度1680~ 3130米上的测 量结果。 (c)组曲线是 在对流层顶与 平流层的测量 结果。
二、自由大气湍流的间歇性
间歇性可以分为外间歇性和内间歇性。 从时间上看湍流与非湍流(层流)是交替出 现的,从空间上看,湍流与非湍流共存,并且 交织在一起,但有明显的分界面。这种间歇性 现象主要发生在人们可以直接观测到的湍流与 非湍流的不规则交界区域,它主要与流动的外 部边界条件或流动的大尺度结构有关,因此称 为外间歇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