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3期史学史研究No.3,2006总123期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123从二分到跨文化比较)))西方的中西历史及史学比较述论刘林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摘 要]西方的中西历史及史学比较研究起源较早,是从宏观的历史文化比较发展来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主要以宏观比较为主,并形成一般的理论模式。
六七十年代,以个体的微观研究为主要特征,形成一个高潮。
90年代至今是第二个高潮,以大的群体或项目为中心,出现了系统的比较,提出了新的比较理论,史学越来越成为比较的重点。
西方的中西历史及史学比较理论,经历了从以近代西方为中心的东西二分法,到注重多元化的文明形态比较,再到不同文化的跨文化比较的几个发展阶段。
这些变化是与学术和历史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西方 中西历史 中西史学 比较[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32(2006)03-0001-07[收稿日期] 2006-04-10¹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5当代史学主要趋势6,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81页。
º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5利玛窦中国札记6,何兆武、何高济、李申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41页。
» 龙华民、李玛诺、熊三拔、曾德昭、陆若汉等都有专文论及译名问题,虽然这些讨论的立意并非比较,但其结论却是比较的结果。
[法]费赖之:5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6,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6、77、105)106、147、214)215页。
¼ [法]孟德斯鸠:5论法的精神6(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27)129、306)316页。
从比较的角度研究历史和史学,是20世纪西方史学界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热潮,甚至被誉为/历史研究未来最有前途的趋势之一0¹,至今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学术界在这方面,尤其是中西历史与史学比较的领域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成果,其中包括学术史角度的研究。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的历史及史学比较的发展轨迹及特点,也是进一步提高比较研究水平不可或缺的环节。
不过,这些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即对西方的相关成果涉及甚少。
西方学术界的中西历史及史学比较的历史与现状如何,其特点又如何?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至今尚未有专论。
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挂一漏万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一西方学者从比较的角度认识中西历史和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来华,利玛窦是其中一位º,此后的译名问题及/礼仪之争0也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18世纪,孟德斯鸠在5论法的精神6一书中,也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的制度进行论述,涉及中国的政体、中国人的性格、礼仪、政体的特质等¼。
1798年,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5人口论6中对欧洲与中国等国家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宏观的比较,提出西方主要是靠节制性的道德抑制,中国则以现实性抑制为主¹。
19世纪,历史学和社会学在西方产生并科学化,西方的殖民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西方对比中西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在前资本主义生产诸形态中对东方社会有许多从对比角度的论断,如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东方社会的特征等。
这些论断经过其他学者的改装,于20世纪初在马克斯#韦伯那里形成系统表述。
1905年,韦伯发表了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6一文,从比较的角度对/以其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为特征的这种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0º进行研究。
韦伯试图说明,近代资本主义之所以出现在欧洲而不是其他地方,与新教伦理的形成密不可分。
韦伯还分别考察了中国、印度以及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伦理,作为他提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关系命题的证据。
经过比较儒教与清教,韦伯认为中国的儒家伦理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他还同时涉及到东西方的科学、思想、艺术、建筑、政治及社会组织等¼。
这些概括性的观点成为后来西方学者中西比较的一般范式,在基本价值判断和研究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7年,卡尔#A.魏特夫出版了5东方专制主义)))对于集权力量的比较研究6一书,他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及其管理入手,把中国等国家列为东方专制主义的典型。
魏特夫把这些地区的社会称为/治水社会0,并根据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将这些社会称为/东方专制主义0,与西方的民主制形成对比。
他在第一版序言中说道:/欧洲并非没有专制的政府,,但是,观察评论家认为东方专制主义肯定要比西方专制主义来得更全面,更加暴虐。
他们认为-东方的.专制主义表现了集权力量的最残酷的形式0½。
魏特夫把东方社会视为奴役的象征,而把西方社会誉为自由的乐园,并把西方视为遏制东方专制主义的最终力量。
虽然魏特夫只是把中国视为东方专制主义的一员,专门论述中国的比重也不是太大,但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来说,其影响是巨大的,他的观点实际是17世纪以来西方对中西政治制度主流认识的最为系统的表述。
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一些学者从比较的角度对以韦伯为代表的认识模式提出挑战,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为德国著名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和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
斯宾格勒在1918年出版的5西方的没落6中,用比较的方法对世界历史上的几大文明进行比较,提出文明形态的比较。
汤因比则可以说是这种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发展了这种理论,提出用多元文化观取代一元文化观作为比较的前提,并将这种理论充分体现在其巨著5历史研究6中。
文明形态论是继韦伯模式之外的又一种比较中西的重要思路,对比较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学者甚至提出以此为基础,确立比较历史的范式¾。
20世纪50年代以前,虽然宏观的较多,但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历史学家梯加特的5罗马与中国)))历史事件的关系研究6外¿,从历史角度进行的具体微观比较并不多见。
50年代以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逐渐多起来。
一方面,一些以比较为视角的学术杂志相继创刊,1950年,联邦德国创办了5世纪)))历史杂志6,195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办了5世界历史杂志6,1958年,5社会与历史比较研究6杂志在美国创刊,在发刊词的前面把阿克顿勋爵的关于比较研究的话作为座右铭。
以该杂志为重要阵地,西方学术界关于中外的历史比较研究逐渐展开,并在60年代形成一个高潮。
1978年,以纪念布洛赫的比较研究文章发表50周年为契机,欧美史学界再次掀起了关于比从二分到跨文化比较¹º»¼½¾¿Frederick John Teggart,Rome and China :A Study o f Correlat ions in Historical Events ,Universi ty of California Press,California,1939(Greenwood Pres s,1983).Rushton Coulborn,A Paradigm for Comparative History?Current Anthro pology ,Vol.10,No.2P 3(Apr.-J un.,1969),pp.175)178.[美]卡尔#A.魏特夫:5东方专制主义)))对于集权力量的比较研究6,徐式谷、奚瑞森、邹如山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德]马克斯#韦伯: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6,第4)7页。
[德]马克斯#韦伯:5儒教与道教6,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79)301页。
[德]马克斯#韦伯: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6,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页。
T.R.Mal thus,An Essay on the Princ iple o f Po pulation ,Pengui n Books,1970.较历史及史学问题的讨论,其中5美国历史评论6杂志还开辟了/比较历史理论与实践0专题与论坛¹。
另一方面,许多代表性的成果相继面世,如科尔本主编的5历史上的封建主义6一书,其中卜德对中国古代的封建主义进行研究,并把两汉以后的分裂时期与西周和罗马帝国分裂后的西欧作比较º,科尔本则对比研究了西欧、日本、中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等六大区域的封建制度»。
此外,5社会与历史比较研究6等杂志也刊登了不少中西比较的文章,既有宏观的比较,又有微观的比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宗教、科学等诸多方面¼,古今皆有,尤其以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的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比较居多,既有求同比较也有求异比较。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的中西比较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并形成一些较大的中心和群体。
以王国斌、弗兰克、彭慕兰等为主的一些加州学者从比较的角度对中西的经济社会人口等问题进行研究,出版了一些著作,如王国斌的5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6、彭慕兰的5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6等,在学术界引起巨大的讨论½。
这些学者提出破除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一元论和二元对立(东方与西方)认识模式,在基本取向上持多元论,主张以双向交互比较为基础,欧洲和中国互为参照,/这些比较问的是为什么欧洲不是中国,而不只是为什么中国不是欧洲0¾,不把欧洲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这些学者认为,中国和欧洲的社会经济水平在18世纪以前虽有不同,但并没有质的区别,真正的分流在18世纪以后。
2005年斯坦福大学设立的/斯坦福古代中国与地中海帝国比较历史项目0(AC ME,2005)是中西历史比较领域的又一个重大课题。
该项目意在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汉代以前的中国与古代地中海帝国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在研究的范围上避开以往研究较多的思想和哲学领域,集中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领域。
目前该项目已经有了一些初期成果,如谢德尔(Walter Scheidel)的5汉代与罗马货币制度研究6、5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货币分裂演进6、5中国与罗马:比较视角下的古代世界帝国6等¿。
不仅如此,谢德尔还根据彭慕兰等的/大分流0理论,提出500)800年是东西历史的第一 史学史研究 2006年第3期¹º»¼½¾¿http:P P www.s P ~scheidel P ac me.ht m.彭慕兰:5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6,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文版序言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