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橡胶衬套刚度对悬架弹性运动影响的研究

橡胶衬套刚度对悬架弹性运动影响的研究

表 1各 设 计 变 量 的灵 敏 度
表 3 不 同组 合 下统 一 目标 函数 值
表 2 不 同组 合 下统 一 目标 函数 值
43优 化前后 的悬架运 动学特性 分析 。
通过表 1 ,可以看 出 t, lt z 对各定位参数的影响都在前两位 ,

经过两次实验优化设计 ,悬架 的运动学参 数有 了一定 的改 进 。 了证 明第二次优化后的各运动学参数的变化情况 比第一次 为
JANG Do g GAO Xin , I I n, a g L U Yi
( co l f uo bl a dT a cE g e r gJ n s nvri ,h nin 10 3 C ia Sh o o t A mo i n rf n i ei , a guU ies yZ ej g2 2 1 , hn ) e i f n n i t a
第 1 O期 21年 1 01 O月
文 章 编 号 :0 1 3 9 ( 0 1 1— 2 7 0 10 — 9 7 2 l )0 0 0 — 3
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Ma hi r De in c ne y sg & Ma u a t e n f cur
橡胶 衬 套 刚度 对 悬架 弹性 运 动影 响 的研 究
Ke r : s nso Se ii t na y i ; y wo ds Su pe i n; nstviy a l ss Bus ngs if e s El t ki m a is hi tfn s ; aso ne tc
中图分 类号 : H1 , 4 33 文 献标 识码 : T 6U 6. 3 A
根据某车型前悬架关键点坐标值 、弹簧 、减震器的特性曲 变化直接导致车轮定位参数的波动。以麦弗逊悬架下控制臂轴上 线, 利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 A A 建立带有横向稳定杆的前麦 的前后衬套径 向刚度 、 D MS 轴向刚度及扭转刚度作为设计 变量 , 即 = 弗逊式悬架运 动学仿: 真模型[在副车架 上建立 固定约束 , 拟 [ hk k , ,hk , , ] 5 1 , 用模 J ,l bt k ,hk t 。式中 : i } k 下标 … ’ 1—前衬 套 ;2—后 衬 “” 的台架作用于车轮的力进行激励 。建立的模型 , 图 1 如 所示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
]" ;—设
仿 真分析中 , 给悬架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的侧倾角 , 以此来 模 拟车身 的侧倾运动引起的悬架运动H 。
式 中 ( ) 一系统 函数 ;厂设 计变 量 , ] [ =
计变量个数 。
2前悬架 的建模
在悬架结构尺寸 、 轮胎参数确定的条件下 , 橡胶衬套刚度的
姜 栋 高 翔 刘 义 ( 江苏大 学 汽 车与 交通 工程 学院 , 镇江 2 2 1 ) 10 3 Re e r h o p c fr b e u hn t f e s on s s e so p ig n s a c n i a t u b rb s i g s i n s u p n in s r ig m o f n
车速的不断提高 , 悬架弹性运动对整车转向及操纵特性 的影响变 得 日趋重要. 有关橡胶衬套 的因素都影响悬架的弹性运 动[1 2 。在 - 3 悬架弹性运动过程 中,橡胶衬套承受着各个方向的力和力矩 , 变
形量通常很小 , 且变开受结构形状 、 ; 安装方位 、 金属约束 面等多方 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研究橡胶衬套刚度对悬架弹性运动性
★ 来稿 日 :0 0 1— 4 期 2 1— 2 1
套; —线刚度 ; ” “” “ —扭转刚度 ; ”“” “ 、 —径向, ’ 向。假设 “ —轴
28 0
姜 栋等: 橡胶衬 套 刚度对 悬架弹性 运动影 响的研 究
第 l 0期
橡胶衬套各向是同性的, 衬套的应力—应变 曲线关系是线性 的。 通 值依次是 1,. ,。1 ̄利用公式()3() 。1。3,4, 5 2 () 计算每组实验 的统一 目 4 过 A A / s h 来研究它们对车轮定位参数 的影响。为 了方便 标函数的值。 D MS ni t i g 第一次实验优化没计后每组实验的统一 目 标函数的值, 起见 , 在灵敏度分析时 , 我们用衬套刚度的比例因子来代替设计变 如表 2 示 。第 二次 试验 优化 设计 后每 组实 验 的统 一 目标 函数值 , 所 量。 此处所谓的比例因子 , 就是把原衬套的刚度值看作“ 衬套刚 如表 3所示。 取第 3 组实验各变量的值为优化后所需的变量值。 l 即 度值变化后变为原来的 r , 倍 则比例因子就是 r 在 A AM / s h [ z , ,2 t] )., ,, , 。 D Si i t l kz =052 8 25 o ng , , 中分组进行试验设计 , 仿真采用给悬架系统输入 (44 。 -  ̄ )的线 陛渐 增的侧倾 角, 使每个衬套刚度的比例因子取 (/- )。采用筛选法 1 - ̄ 55 ( 即两水平方法 ) 。各设计变量 的灵敏度分析结果 , 如表 1 所示。
图 1麦弗逊悬架模型
3灵 敏度 分 析
为有效对悬架性能进行分析 ,需研究悬架系统 函数对设计
能的影 响规律。车身 的侧倾是汽车行驶 中经常出现 的情况 , 也是 变量 的敏感程度 。 参数灵敏度是系统 的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 引起悬架运动和悬架: 运动学参数改变 的主要原 因之一 , 因此分析 的影 响程度。若系统函数可导 , 在连续系统中其一阶灵敏度系统 车身侧倾运动导致 的悬架参数变动情况也是很重要和必要的。 在 函数可表示为: 望 =
A dte t F ¥ snivt oss es n u b r uhn sfns aye w t e o w r D MSnih n h i l S e t i f up n i b e b i t ess n l d i t f ae A / s t sf t s i y f; or s g i ia z hh S t A i g T e terb e b hn sfns a a ets n c t o h h e ai m n p rm tr islc d te h n h b r u ig t es htf cs i i a l nt w e ll n e t aa eess ee t h u s i t f g f n y i e g e d s nvr be , dtem nmu ai i te h e a g m n aa tr, c ecmb r n l, e ei ai l a ii m v a o o h e l l e t r me ss ha t a e get g a sn h r t nf w i n p e u s h a h
k 对内倾角的影响也比较大,综合考虑各衬套刚度对定位 , ’ k f, 作为下一步优化设计变量。 】t
参数的影响 , 最终选取 k
的更佳 , 因此还需给出第一次实验设计优化后各运动学参数 的变 化情况。分析 了在车身侧倾工况下的悬架运动学特性 , 图 2 如 所 示。 优化前后各参数 的变动范围比较 , 如表 4所示 。 以看出在车 可 身侧倾 时, 优化后悬架 的运动学特性有明显提高。 实线表示优化 (
te nl, e igi ciai get at geit e e bet eu t n,i pr n — o get npni l t o a ,e s ea l, knat jci f n i swte ei te a hk n n nn hc r n sa s h o v c o hx m d e s nm to l- bet e pi m. ew el i m n aa eesisL h sac sl h w ta i eh da t ojci t g l i mu v o mu t he g e t r m tr s eT er e hr u s o t h l an p e r e ts h s p ni ie ai p r r ac poe fci l oi i h i dos n ins ote s s nk u e o nm c e om esm rvde etey ym d yn e xaa tri asf es h t s f n ii f v b f gt a l n ol t f f f n b e b s ig d h i , da a dt soa in s o te e b hn o te l oteo e cn r tu b r uhn a te a r i n o i l sf esf h a u ig n h ef h w r o— o r n x al a l r n t f rr s x a l
4悬架仿真模型 的改进
4 1 目标 函数 的确定 .
量应保持在合理 的范围内。 根据要求 , 所确定的目标函数是: 在车身 侧倾时 , 车轮外倾 角、 主销内倾角 、 主销后倾 角、 前束以及车轮轮距 的变动量处于 允许的范围内。在汽车运动过程中, 要求外倾角和前 束角的变化量最小 , 同时后倾角变化应偏小 , 否则在转向时容易导
【 摘 要】 通过 A A S A D M / R建立一麦弗逊前悬架刚弹耦合模型 , C 运用 A A S ni t D M / s h 对悬架橡胶 i g 衬套刚度进行 了灵敏度分析。 选取对车轮定位参数影响较 大的衬套刚度作为设计 变量 , 以车轮外倾 角、 前柬角、 主销 内倾 角 、 主销 后倾 角的变动 量最 小为 目标 函数 , 用试验 设计 和 多 目标优 化 方法 来改进 车 应 轮 定位 参数 。研 究结果表 明, 改变下控制 臂轴上 的前衬套 轴 向刚度 、 转刚度 , 套径 向刚度 、 向刚 扭 后衬 轴 度、 扭转 刚度 能有效 改进 悬 架的运动 学特 性 。经过优化 设计后 , 架性 能较原 方案 明显改善 。 悬 关键词 : 悬架 ; 灵敏 度分析 ; 衬套 刚度 ; 弹性 运动 【 btat Ar if x opi m dl Mchr n u es n yt sd n D MS A bi A s c】 g -e ul g oeo P e o s ni s mb e A g Ri u L r id l c n f s s p os e a oA C s 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