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尔滨建筑风格分析

哈尔滨建筑风格分析

探寻:哈尔滨的灵魂——那些风格迥异的建筑记得张抗抗说,城市的标识是树,那么,城市的灵魂大概就是那些见证着历史,见证着变迁的建筑了吧。

他们总是静静伫立在城市之中,或沐浴在阳光里,或覆盖在大雪下。

他们,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他们,融入我们的记忆中,他们,代表着城市的性格,像湘西小镇的古朴,像北京城的庄严,像香港的繁华,像西藏的壮观……而哈尔滨,在我的记忆中永远与那优美的穹顶,那曲折的回廊,那华丽的天花板,那凝重的大理石联系在一起。

这里,一个静谧又亲切的地方……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多样又统一,就像这座城市本身,富有包容性,却又不失个性与细节。

这里有拜占庭式建筑、阿拉伯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俄罗斯风格建筑、折衷主义建筑、文艺复兴式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每一种都独具特色,为城市增添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氛围。

(一)拜占庭式建筑圣索菲亚教堂作为哈尔滨地标性建筑的圣索菲亚教堂就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圣索菲亚教堂建于1907年,是由沙俄侵略者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而建造的东正教堂,经过1912和1996年的两次修整,现作为建筑博物馆,成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一处景观,是市民和国内外游人欣赏建筑艺术和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圣索菲亚教堂具有浓厚的拜占庭风格,教堂是洋葱头式典型的俄罗斯建筑的屋面形式,整体造型中心突出,蓬顶以主穹顶为轴心,分布于主穹顶的前后左右四个帐篷大小不一,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

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

教堂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色彩庄重统一,细部饰以欧式风格的雕塑与壁画,别具匠心。

圣索菲亚教堂总会给带人们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巨大的穹顶与蓝天相呼应,顶尖金色的十字架在阳光下格外夺目,成群的白鸽时而从教堂顶端展翅飞过,时而休憩在房顶屋檐上,为庄重的教堂增添生机与活力。

圣母守护教堂(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圣母守护教堂始建于1922年,原为木结构大教堂。

1930年春,重修改建为砖石结构。

教堂平面呈十字形,体现出拜占庭建筑的特点。

门廊为圆顶,分为两层,由钟楼和大厅组成最高点,堂大厅从上到下通顶高达30米。

中央大穹窿顶控制着整个教堂结构,下部用帆拱承托上部圆顶。

4个六面体小塔上的4个小穹窿烘托着中间耸起的巨大的穹顶,硕大的半球形屋顶上高高地竖着十字架,入口处上方的钟楼又起一处小穹顶,错落有致,凝重庄严。

教堂颜色庄重典雅,清水红砖配绿色穹顶,掩映在青葱夏木之中,见证着历史也焕发着生机。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天主教堂)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日俄战争时期的产物,1912—1913年建木结构教堂,1935—1936年又改建成砖石结构新教堂,形成两堂并立又浑然一体的特殊格局。

砖石教堂由建筑师斯米尔诺夫、陶斯他诺夫斯基设计,高大雄伟,引人注目。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具有典型的拜占庭式的圆屋顶,屋顶由4根柱子支撑,其中2根为中央和两侧分界线,中央为圣所。

堂内有圣画家萨德罗基尼的圣画,圆柱上方有4幅给门徒论述教义的圣像。

(二)阿拉伯式建筑阿拉伯建筑独辟蹊径,自成一派。

阿拉伯式建筑普遍采用券拱结构,这样就决定了它特殊的外形;喜欢贴彩色陶板或琉璃面砖做外装饰,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阿拉伯建筑在中世纪就已经达到了辉煌的高度,而清真寺最能代表阿拉伯建筑的主要建筑样式和风格。

哈尔滨清真寺建于1935年的哈尔滨清真寺为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筑。

哈尔滨清真寺礼拜堂面积为426平方米,主殿高13米,可容纳500~600人,后窑殿有21.75米高的尖塔(俗称望月楼),望月楼和每个穹顶的顶端都高耸着一弯新月,是伊斯兰风格建筑的经典之作。

清真寺的配套设施和宣礼塔是按照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麦加和沙特麦地那大寺的宣礼塔设计而成。

塔高50米,塔分五层,各有走台。

白天双塔耸立云霄,庄严神圣,夜晚在灯光的辉映下,灯与塔浑然一体,如同沙特的第二大寺麦地那圣寺一般。

(三)巴洛克式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常常采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该风格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领域都发生影响,一度风靡欧洲。

上世纪,也波及到移民城市的哈尔滨。

教育书店无论是从建筑修建的年代,还是建筑本身的艺术风格来看,坐落在中央大街上的教育书店都堪称哈尔滨经典建筑。

教育书店是巴洛克建筑代表作品,其外观华丽,造型生动,装饰复杂,轮廓丰富。

深红色的阁楼、孟沙式的屋顶和形体多变的半圆穹窿创造了优美的天际线。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群在哈尔滨,这个曾经会聚36个国家多民族侨民的“中西建筑博物馆”中,中国人坚守的民族自尊与善学西方的智慧在建筑艺术中得到彰显,这就是属于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

这些建筑体现着西方建筑的巴洛克风格,窗户比例推敲得非常好,设计手法也是欧式的,但庭院的内部空间却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形式,而且是双层四合院,就是人们所说的”圈楼”。

有天桥、天井、回廊,每一个院落的外墙高,单面坡,都体现了中国民居的民俗特点。

在道外区靖宇街一侧的南头道街113号,一栋现为纯化医院的建筑便是中华巴洛克式风格的典型代表。

这栋建筑建于1920年,为砖混结构,通体布满了抹灰做成的浮雕装饰。

建筑采用L型平面,主入口设在靖宇街与南头道街交叉口处,两侧是两根西式爱奥尼柱头与中式鼓座式柱础相结合的双倚柱。

蝙蝠和祥云图案在入口正上方的额坊中栩栩如生。

再往上,两根装饰着中国结图案的单倚柱一直延伸至与拱券会合。

在单倚柱和拱券包围的区域内,精雕细琢的菊花浮雕将纯化医院的牌匾团团包围。

中西结合的独特风格使这座建筑即使历经数十年仍十分引人注目。

如今,走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仿佛进入一个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集中展示橱窗。

兴大兴超市、靖宇典当行、亨得利眼镜店、小月亮、新一代眼镜店、银金老照相馆、老鼎丰、大罗新古旧市场、玛克威商厦……这些饱经沧桑的建筑代表着人们的记忆,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他们是哈尔滨人眼中的过去,也是我们要一直保护的未来……(四)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小品松花江畔餐厅我们沿着哈尔滨松花江畔公园行走,便可以看到一座座纯萃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小品,在树影婆娑中展现魅力。

它们在这里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霜洗礼,成为哈尔滨江畔风景线的组成部分。

江畔餐厅就是其中较早的一座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小品。

江畔餐厅始建于1930年,据说是一位日本建筑师依照17世纪俄罗斯古典木结构建筑设计的。

这时期的建筑小巧玲珑,色彩绚丽,在外形上很像节日里的玩具,在繁琐的装饰中表现出一种愉悦的童心。

因此,有人把这种建筑风格称为“玩具式”或“模型式”。

江畔餐厅就是这种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品。

它由屋、亭、廊、榭结构组成一体格局。

外形轻盈华美,墙面和亭廊颜色艳丽,无论春夏秋冬都与周围的色彩变换相映成趣。

这座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是哈尔滨别具艺术特色的历史文物。

(五)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其大多数一类保护建筑即为折衷主义。

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是博采众长,模仿历史上的各种建筑风格,自由组合成各种式样,所以被称为“集仿主义”。

虽然它没有固定的风格,但却并没有摆脱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特别是造型豪华、装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风格,成为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主体。

秋林公司在今天博物馆广场望去东大直街上已高楼林立,但无论这些现代化建筑色彩多么耀目,体量如何庞大,都无法掩盖秋林公司儒雅端庄的丰姿——在一片白色墙面,蓝色、绿色反射玻璃的包围之下,秋林公司深沉的暗绿色调同样宜人且醒目;在一片冷漠的现代建筑围攻中,秋林公司以其优雅的装饰、精美的穹顶造型杰然不同。

遥想世纪之初,在一片绿荫之中,秋林公司曾以怎样的骄人之姿傲视世界呢?建筑的平面布局比较简洁。

主入口设在大直街与奋斗路的转角处,两翼部分各有两个次要入口。

与主入口相对的是主楼梯,楼梯栏杆是充满“新艺术”曲线的铸铁栏杆,生动而活泼。

建筑立面造型更为精彩,它是集合多种风格之特点,反映出较强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建筑。

站在大直街上观赏秋林公司,你首先会被其舒展的形体、精美的穹顶所吸引。

穹顶以松木做内柜架,外饰面以铅皮压制成各种图案,形态优美饱满,顶部以小半球体作为结束,整个穹顶成为建筑的构图中心。

与精美的穹顶造型相比,建筑的墙面处理则比较简洁,带有古典主义“竖三段”的特征。

建筑底层环以突出的挑檐;上面三层做贯通的壁柱,呈明显的竖向构图。

墙上每二个窄长的矩形窗作为一组,每组之间以略凸的壁柱间隔,立面产生很强的韵律感,和谐而统一。

尽管几经扩建,秋林公司依然保持了原有风貌,直至今日,人们仍然可以从商场林立的大直街上一眼将它辨认出来,希望它将永远屹立下去,留给人们一段美好的回忆。

(六)文艺复兴风格梅耶洛维奇宫梅耶洛维奇宫原为犹太商人斯契德尔斯基住宅,建于1914年,砖木结构,花园式的建筑。

其内部设施十分豪华,有100平方米的舞厅。

日本人占领时期曾做过日本特务机关。

解放后为黑龙江省政府所用,现为黑龙江省老干部活动中心。

(七)新艺术运动建筑特点是造型多采用弧线和曲线风格,摆线型大玻璃窗简洁明快。

代表建筑马迭尔宾馆。

这就是东方小巴黎,我的家乡,她有数不清的各具特色的建筑。

一点点的回忆这些建筑,一张张的翻看这些照片,像是回到了家乡。

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在索菲亚广场上喂鸽子的场景,像是重温了在中央大街上闲逛的时光,像是沐浴在教堂的落地窗透进的阳光中……建筑就是城市的灵魂,即使相隔千里,看到这些充满亲切感的建筑,便仿佛触到了城市的灵魂,哈尔滨的灵魂,仿佛闻到了丁香花的香气随着秋千摇荡,仿佛看见了柳絮轻轻停留在圣母雕像的脚旁,仿佛听见了他们讲述着她的顽强的历史与她的温馨的过往,仿佛又走进了,那些她与我的故事。

参考文献来源:中国知网黑龙江信息网哈尔滨日报/2007 年/5 月/16 日/第003 版《叩开百年老建筑的记忆之门》黑龙江史志2009.21(总第214 期)《奇幻的巴洛克—哈尔滨教育书店》百度百科百度文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