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两点透视画法
一点透视
A图: 由于配置 时平面图 的一边AB 与画面线 相接,因 此,所画 出来的透 视图一边 A'B'就会 和基线相 接。
一点透视
B图:平面图部分 在画面线下方的情 况。在作透视图时, 无论时画面线上方 或下方的点,在和 视点连接时,都必 须先求得投影在画 面线上得点,再作 垂直线,以求得透 视图。若欲求得更 大得透视图,可将 平面图配置于画面 线下方,其高度可 由基线放大来求出。
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足线法 连接物体与立点在地面上的投影点,此连接线称为足 线。而利用足线绘成透视图的方法,称为足线法。
一点透视
物体各图面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这些图面可以描画出透视图。
一点透视
而从图2可知,各图面的长、宽、深尺寸是相同的。一般 而言,描画透视图时,就依这些图面(正面图、侧面图、 平面图)而导出物体的形状。
二点透视
• 图②:平面图A点与中心视线相交,因此,中心视线与基线(G·L) 的交点,即透视图中的A´点。视点(E·P)连接D、B,其和画面线 (P·L)相交的两点向G·L作垂直线,垂直线与A´的两消线相交于B´、 D´、B´,连接左消点(V·L),D´连接右消点(V·R),两线相交于 C´,连接A´、B´、C´、D´,即可得平面透视图A´B´C´D´。
二点透视
•
倘若物体的宽度面或深度面作图者的中
心视线垂直时,物体线就不会产生消点,而
变成平行线,如此就变成一点透视图了。因
此,二点透视图的物体必须和视点位置呈非
垂直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 为了固定二点透视图的自然角度,通常以消点的 水平线和视点的视线所产生的角度45度.45度、60 度.30度、75度.15度的情况下来作图。以图2所示的 范围来描画透视图时,物体和作图者的平面位置关 系,就如图1所示。
二点透视
二点透视
二点透视的范围
•
二点透视图是常用的作图法,它能表现物体的立体效果和各种变化。使
用此图法时,由于要描画物体的宽度面和深度面的关系,使各面称为透视面,
所以,需要宽度线的消点和深度线的消点。
•
作图时可以考虑如图2所示的范围,但其中以连接V.P1和V.P2的水平线
为直径,形成的圆之内侧范围所构成之透视图,才是自然的构图。视点
Y0My与OVy相交Y点,求得平面透视。 • 4)自O点作垂线T.H.,为量高线,量OZ0=ZZ’为立方体真高,
求得立方体透视。 • 实际求法: • 1)若视高较低,在G.L.下任意距离作G’.L’.。 • 2)在H.L.上量VyMy=D,自Vy向右量F,得O点,作透视平面。
自各角点引垂线到G.L上,同上述方法求得立方体透视(图21)。
二点透视
⑤延长线段CB交PP于X点,延长线段CG交PP于Y点,延长EF 交PP于Z点,延长FG交PP于Q点。然后由点XA、Q、Y、Z下 垂交与GL于X’、A’、Q’、Y’、Z’点。 ⑥由A’点向VL、VR引消失线,由点X’、Q’向VL引消失线, 由Y’、Z’点向VR引消失线,各消失线相交得出平面图 ABCDEFG的透视图。 ⑦点A上垂至H点,AH为大方形体的高度;Y’上垂至P’点, Y’P’为小方形体的高度。由H点向VL、VR引消失线与空间上 的B点、D点上垂相交于L、K两点,连结I-VL、K-VR交于J 点,大方形体A’BCD-HIJK得出。然后由P’点向VR引消失 点,与G、D两点的上垂线相交于P、L两点,连结P-VL与F 点的上垂线交于N点,再连结N-VR,L-VL两线相交于M点, 小方形体DEFG-LMNP即得。双联方形体的透视图得到。
视。
作法:
1)作 OX、OY方向直线透视消失点Vx、Vy。
2)以V’x、Vy’为圆心,Vx’En、V’yEn各为半径作圆与
P.P.相交求得Mx、My。
3)连接 OVx、 OVy,分别为 OX、 OY方向直线的透视
方向。
4)在G.L.上量OX0=OX,OY0=OY,X0、Y0分别与
Mx、My连接,相交于X、Y点。
一点透视(One-point Perspective)
一点透视
所谓一点透视是指一个立 方体与画面、地现平 行,并与视线成垂直状 态者。亦即立方体的三 组棱线中的两组与画 面、地面平行,另一组 棱线则消失于视心,此 种图法称为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又称平行透 视。
一点透视
在只有一个物体时,一点透视图所能表现的范围,如图①所示:由A面 和B面来看,视点在物体的左方、右方、中间三种不同的位置时,这种 透视图可以被画出来;若再依眼睛的高度来看一个面,所能描绘的透视 图,则共有九种,如图②
一点透视
图中1是视点在物体的中 心位置,这是一点透 视图的基本构图。这 种构图可以表示五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面,因此建筑物的室 内透视图常使用此一 方式。
图中2、3、9是视点在物 体下方的例子,要描 画比眼睛更高位置的 物体时,这种构图最 实用。而图中4、8、 1,视点位在眼睛的 高度,当物体往左或 往右移动时,这种构 图最适合使用。袖点 在物体上方,即物体 在眼睛高度下方时, 最适用的构图为图中 5、6、7。
二点透视
二点透视足线法
二点透视
• 图①:先配置平面图的位置和角度(30º·60º),再画出画面线 (P·L)、水平线(H·L)及基线(G·L)。决定中心视线和视 点(E·P)。自视点(E·P)作出与AD、AB平行的线,和P·L相 交于E·F两点,再从E、F向H·L画垂直线,相交的点即左右消点 (V·L、V·R)。
点,由这两点下垂交HL于VL和VR两消失点,然后以Z点 为圆心、以Z-SP为半径画圆,交PP上一点再下垂交HL 于ML(左测点);以Z’点为圆心、以Z’一SP为半径画圆, 交PP上一点再下垂交HL于MR(右测点)。
④在平面图上可将大小双联方形体的平面图的空缺以 虚线补充为一完整矩形BCEP。
5)X、 Y分别与 Vy、 Vx连接求得透视平面。
6)在G.L.上由0作T.H.垂线,量OZ0=ZZ’,由Z0分
别连接Vx、Vy求得立方体透视。
若视高较低,可在G.L.下任作G’.L.’,先求透视平
面。然后由平面上各点引垂线到G.L.上,作出透视图
(图22)。
二点透视
平面图
二点透视
二点透视
(三)测点法 ①确定双联方形体的平面图、立面图的大小及尺寸。 ②画出PP、HL、GL三线及SP的位置。 ③由SP画左右两线(两线保持直角)交PP于Z、Z’两
• 从基线上的侧面图高度作平行线, 可以与G·H垂直线相交两点,这 两点连接左右消点可得另一点A", 则正立方体透视图即可得之。
二点透视
B图:平面图部份 配置在画面线下 方的情况。
• 在画面线下方的 平面图各点连接 E·P并延长,而 投影在画面线上 的交点再作垂直 线,如此,才可 以求得透视图。
二点透视 二点透视消失点法
一点透视
图3
•
为
说
明
图,
描
画
顺
序
如
图
所
示
一点透视
图4在纸面上画出相当于物体底部的基线,然后从基线测 出眼睛高度的缩小尺寸,再画出一条和基线平行的水平线。 再从基线测物体高度加余白部分(随意尺寸),画出一条和 基线平行的线,这就是画面线。
一点透视
图5:以平面 图的一边和画面线 成平行的状态,将 平面图配置于画面 线(P.L)上方。并 以和基线(G.L) 相接的状态描绘出 物体的侧面图。把 平面图的深度线 AD.BC延长到基线, 再从侧面图水平移 动物体的高度,如 此可求出abb'a'的 物体正面图。
二点透视 二点透视测点法
二点透视
垂直两直线的测点、灭点间的关系
f1
a
m2 a
b m1 f2
b
e
一、利用测点法绘制平面图
步骤:画平面图、求灭点、求测点、度量尺寸、完成图形
二点透视
fx Fx
g
g
d e
a My
c f b h
Mx
C
D
B
A
fy PL
Fy
HL
g GL
S
量点法:
二点透视
二点求法:已知:平面,立面及En点的位置,求立方体透
一点透视
图6:先决定视点 (E.P)。对物体 平面图的AB面来说, 中心视线(EE')呈 垂直,所以物体平 面视点位置最好决 定在作图者视野60 度的范围内。而中 心视线和基线的交 点就是基点 (G.P)。基点到 视点的距离,即为 物体和作图者间的 距离。连接视点 (E.P)和平面图 的A\B\C\D.
一点透视
C图:这是利用足线法完成得室内透视图。其宽度、深度可 由视点(E.P)连接平面图上的点求出,而高度则须由基线上 的立面图延伸线条求出。
• 2.量点法: • 一点求法:已知:平面、立面及En点位置,求立方体透视。 • 作法: • 1)作OY0=OY,即YY0与P.P.成45°。
• 2)作OY的消失点Vy,YY0的消失点My(量点)。 • 3)在G.L.上量OX0=OX,OY0=OY,连接OVy、X0Vy,连接
一点透视
图9:将 画出来的平 面透视图, 移动到物体 的高度线 a'b',则可 得 A''B''C''D'' 的透视图。
一点透视
图10:实 际上从平面 图和侧面图 所求出来的 透视图,就 是夹在 A'B'C'D和 A''B''C''D''平 面透视图间 的立体图形。
一点透视
如果平面图的一边和画面线相接,所画 出来的透视图就会和基线相接,如果放置 平面图的时候,离开画面线,所描画出的 透视图也会离开基线。因此,以下介绍其 他不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