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通信技术
16
6.5 移动IP技术
IP协议续1
现用的IP协议版本为1981年定义的第四版,即IPv4,其 数据包的格式如图6.28所示。在传输过程中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即最左位为MSB。
0 1 2 3 0 1 2 3 4 5 6 7 8 9 0 12 3 4 5 67 8 9 0 12 3 45 678901 +-+-+-+-+-+-+-+-+-+-+-+-+-+-+-+-+-+-+-+-+-+-+-+-+-+-+-+-+-+-+-+-+ | 版本号 | IHL | 服务类型 | 总长度 | +-+-+-+-+-+-+-+-+-+-+-+-+-+-+-+-+-+-+-+-+-+-+-+-+-+-+-+-+-+-+-+-+ | 标识符 |标志 | 分片偏移量 | +-+-+-+-+-+-+-+-+-+-+-+-+-+-+-+-+-+-+-+-+-+-+-+-+-+-+-+-+-+-+-+-+ | 生存时间 | 协议 | 首部校验和 | +-+-+-+-+-+-+-+-+-+-+-+-+-+-+-+-+-+-+-+-+-+-+-+-+-+-+-+-+-+-+-+-+ | 源地址 | +-+-+-+-+-+-+-+-+-+-+-+-+-+-+-+-+-+-+-+-+-+-+-+-+-+-+-+-+-+-+-+-+ | 目的地址 | +-+-+-+-+-+-+-+-+-+-+-+-+-+-+-+-+-+-+-+-+-+-+-+-+-+-+-+-+-+-+-+-+ | 选项 | 填充 | +-+-+-+-+-+-+-+-+-+-+-+-+-+-+-+-+-+-+-+-+-+-+-+-+-+-+-+-+-+-+-+-+ | 数据 | +-+-+-+-+-+-+-+-+-+-+-+-+-+-+-+-+-+-+-+-+-+-+-+-+-+-+-+-+-+-+-+-+ | …… | +-+-+-+-+-+-+-+-+-+-+-+-+-+-+-+-+-+-+-+-+-+-+-+-+-+-+-+-+-+-+-+-+
8
6.5 移动IP技术
TCP/IP分层模式续2
图6.26 TCP/IP和OSI网络体系结构的对比
IP的结构模型与ISO的OSI模型略有不同,它采用4层结构模型
9
6.5 移动IP技术
TCP/IP分层模式续3
IP协议分层并不严格对应 OSI 模型的相关协议层次。最 上面第4层为应用层,它支持用户,提供通信工具和相 关服务;往下第 3 层为传输层,负责传输控制,保证端 对端数据传输的完整性(TCP);第2层为网络层,负责数 据传输,将数据发往目的地;最底层为网络接口层,负 责访问具体网络(如以太网、令牌网等)。 (1)应用层 TCP/IP体系中的最高层是应用层,应用程序通过该层访 问网络。 该层有许多标准的 TCP/IP工具与服务,比如 FTP(文件 传 输 ) 、 Telnet( 远 程 登 录 ) 、 SNMP( 简 单 网 络 管 理)、 SMTP(简单报文传送)、DNS(域名服务)、 E-Mail(电子邮件)、WWW浏览等。
IP协议对应于OSI模型的第三层,即网络层,是一种不 太可靠的、无连接的投递机制。 IP提供了三个重要的定义:
1)定义了在整个计算机网络上数据传输所用的基本单元和传 输数据的确切格式; 2)IP软件完成路由选择的功能; 3)还包括了一组嵌入了不可靠分组投递思想的规则,这些规 则指明了主机和路由器应该如何处理分组、何时以及如何发出 错误信息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放弃数据包。
10
6.5 移动IP技术
TCP/IP分层模式续4
(2)传输层 传输层协议在计算机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通信。 因特网中有两种广泛采用的传输协议:传输控制协议 (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TCP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端-端通信服务; 适合于一次传输大批数据的情况,并适用于要求得到响 应的应用程序。 UDP提供了没有可靠性保证的、无连接的通信服务,适 合于一次传输少量数据,数据的可靠传输由应用层负责。
图6.28 IP数据包格式
17
6.5 移动IP技术
IP协议续2
各域说明: (1)版本号(Version)域:4比特,指出了IP数据包首部 的格式。它用来证实发送方、接收方和它们之间的所有 路由器都同意的数据报格式。IPv4域的值为4。 (2)IHL(因特网首部长度)域: 4 比特,表示以 32比特 (4字节)为计数单位的IP数据包首部的长度。其最小值为 5,即20字节。 (3) 服务类型域: 8 比特,包含 5 个子域,可用来对数据 包划分优先级别。 (4)总长度域:16比特,给出了以字节数为单位的整个IP 数据包的总长度,包括IP报头本身的长度。IP数据包的 最大长度为216,即65535个字节。 18
15
6.5 移动IP技术
IP协议
IP层协议在TCP/IP中起核心作用:
其一,采用无连接方式传递数据报(Datagram) ,上层应用 不用关心低层数据传输的细节,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其二,通过IP数据报和IP地址将各种物理网络技术统一起来, 达到屏蔽低层技术细节,向上提供一致性的目的。可以使物理 网络的多样性对上层透明。
4
6.5 移动IP技术
IP的协议体系结构
所谓“协议”是关于通信过程的规则或条约。 是指通信双方对数据传送控制的一种约定。约 定数据格式、同步方式、传送速度、传送步骤、 检纠错方式以及控制字符定义等问题。通信双 方必须共同遵守,它也叫做链路控制规程。 它规定了
如何传输信号, 如何在信宿计算机上将数据包重新组成计算机信息 等等。
Hale Waihona Puke 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
5
6.5 移动IP技术
异种网互联
异种网通信互联,目的是隐藏网络细节,向用户提供一 致的通信服务。异种网一般是指网络协议层次结构不同。 协议功能不同以及协议细节不同的网,因此异种网互联 也就是不同协议的转换。 具体实现异种网互联有两种方式: (1) 应用程序级互联:网络互联通过应用程序进行, 应用程序直接建立在物理网络上,没有中间协议。主要 问题在于应用程序直接面对物理网络硬件。新功能或新 硬件意味着要修改所有的应用程序。 (2) 网络级互联:系统中增加了若干中间层次(主要是 网络层),使应用程序不直接处理硬件连接。目标是建 立一个统一、协作、提供通用服务的通信系统。这是 TCP/IP的基本思路,是它的灵活性和通用性实质所在。 6
6.5 移动IP技术
IP技术与Internet
Internet具有以下特点:
(1) (2) (3) (4) (5) (6) 由众多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组成; 是一个世界性的网络; 主要采用TCP/IP协议; 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由众多的路由器连接而成; 是一个信息资源网。
IP的标准化机构 自愿、竞争、存在就是合理的
13
6.5 移动IP技术
TCP/IP模型中的两大边界
在协议分层的概念结构中有两大重要边界:一个是协议 地址边界,将高级地址和低级地址分开;一个是操作系 统边界,将系统和应用程序分开。如图6.27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