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城镇化才是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2013-01-04 11:23:00作者:温铁军评论:字体大小T T T王鲁湘:因为新闻现在我们经常听到,问到中国未来发展前途问题的时候,都几乎是回答,就是靠城市化来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解决中国的大量的这个农村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然后解决一个资源的一个在城市的高度集中配制的问题,那么这个好像这形成了一个基本国策的认识。
温铁军:这个恰恰是我们今天得认真讨论一点的话题,为什么要认真一点讨论呢,是因为以我在发展中国家所做的调查研究来看,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没有一个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我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呢,简单归纳为“空间平移,集中贫困”八个字。
王鲁湘:就是大量的农村人口从农村这个空间移到城市的空间。
温铁军:在农村他是贫困,在城市他还是贫困。
王鲁湘:他照样贫困。
温铁军:对,农村在四里八乡的这些贫困,你可以说他们多多少少,和自然资源结合他的距离近一点。
王鲁湘:他还有点退路。
温铁军:他还有退路,至少他的那个食品采集的那个。
王鲁湘:距离。
温铁军:半径短。
王鲁湘:半径短。
温铁军:就是说他不至于像集中到城市,变成城市贫民窟人口以后,他的贫困标准必须提高到城市标准。
王鲁湘:对。
温铁军:大多数拉美国家、非洲国家要求联合国提高贫困标准,提高到两美元以上,而在我们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或者你比如说在印度农村的贫困人口。
他并不需要提高到一美元以上,他的贫困标准大大的低于国际规定的那个贫困标准,原因就在于他和自然结合得稍微密切一点。
王鲁湘:密切一点。
温铁军:贫困人口集中到城市形成大型贫民窟温铁军:而如果你空间平移大规模把贫困人口集中到城市,最后变成的就是大型贫民窟,尽管实现城市化了,但是贫民窟是什么呢,对不起,黄赌毒泛滥。
王鲁湘:对。
温铁军:黑社会控制。
你们看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是个真实场景写照,还有相当多关于贫民窟的那些纪录片,在我们国内是没有反映的。
如果我们盲目地以为只要加快城市化,那对不起,至少我们要借鉴一点发展中国家的教训,这样其实我们从90年代中期,大概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呢,在中国的城市化这个问题上,有相当多的争论,有很多不同意见,不是一个概念之争。
王鲁湘:不是概念之争。
温铁军:而是一个方式甚至是道路之争。
王鲁湘:发展道路之争。
温铁军:90年代中期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情况,我们有十一个部委组成了一个课题组,那就说明这个国家没有哪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项工作,所以是多个部门联合组成一个课题组,专题研究城镇问题,小城镇建设怎么搞。
王鲁湘:对。
温铁军:形成了多种不同意见,这个研究乃至于这个研究以后的后续争论,乃至于最后反映到政策上延续了十几年,最终呢是到这个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当国家在确定“十一五”发展战略的时候,那中央主要负责同志接受了城镇化的概念,我们认为呢城市化是一个趋势,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是要靠城镇化来实现的,这就本身做了区别。
王鲁湘:区别了。
温铁军:那就城市化呢,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过程,这个所谓追求现代化的一个一般经验,但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能不能向这个方向,不折不扣的就这么照搬呢,恐怕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于是乎呢我们与其那样呢,不如选择一个比较慎重的城镇化,那这个城镇化从具体的内涵上,它主要指的是和县域经济有关的这个城镇建设。
县域经济的两个内涵,一个就是中小企业,二一个就是城镇化。
王鲁湘:城镇化。
温铁军:中小企业、城镇化这两者,其实恰恰是高度相关的,因为城镇对于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低,大城市对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高。
因此你比较成本,什么东西最能节约制度成本呢,当然是城镇化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最能节约成本,同时它能就近地从农村吸纳劳动力,又同时呢能形成比较低成本的社会保障,就是这个劳动力如果在城镇就业,他一旦失败了,或者在城镇创业失败了,蹬自行车半小时回家了,那就是他不至于有后顾之忧,他会极大的弱化掉经济波动所带来的那些负面影响。
解说:中国的百年现代化之梦,应该以城市化还是城镇化为轴心,一直是人们争论探索的焦点问题,以城市化为载体的现代化,能否实现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如何形成的?王鲁湘:好,我们现在就欢迎温教授给我们演讲,他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城镇化与现代化》大家欢迎!【温铁军演讲:中国城镇化与现代化】温铁军:大家看这个片子,这其实是国际社会非常广泛讨论的一个,这么一个图解,这个图解讲什么呢?假如这个世界都想像美国人一样,像USA,美国人一样来达到现代化,那人类需要五个地球,那到达目前中国这样的现代化水平,人类需要一个地球,那到底哪个是人类更适宜的?这个图是不言而喻的,人类不可能再得到五个地球,也就是说人类不可能达到美国模式的现代化的要求。
这点我想这是国际社会大家广泛认可的这么一个图解,我就不多解释了,只是告诉大家现代化确实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梦想。
现代化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梦想我们都希望这个每个国家都有这个所谓梦,就像美国人讲,对美国来说最能够体现价值观的,是每个美国人都怀揣着一个美国梦,他们在美国实现了美国梦,但代价是人类需要五个地球。
因此这个梦美丽,但现实不现实呢很难说。
那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十三点四亿人口的大国,资源高度短缺、环境非常紧张,我们能不能按照西方主导国家所形成的现代化模式,来追求我们的现代化之梦,我不想解释,这已经回答了。
百年追求现代化的梦不是到梦想时分了?到底我们如何来看待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到底应该怎么来实现,是靠大城市吗?那么的话我们看看这张图,那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超大型城市,这里边列出了十七个千万人口,就是人口规模达到千万级以上的,千万人口大城市,看看它们的环境指标,没有一个是适合人类生存的。
假如我们讲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假如我们把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哥本哈跟大会,乃至于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爆发以后,全球危机对人类的打击,人类开始形成的反思,也就是说我们这些比较有思考能力的思想界人士,他们所形成的反思简单归纳的话,我们归纳出这几张图,让大家理解。
我们尽管有百年追求现代化的梦,但今天是不是到了梦想时分了呢?这个我不给答案,我仍然尊重每个人的梦想,我只是希望大家在梦的时候现实一点。
当然,我不能进入你们的梦境,不能说改变你的梦境,你那梦境如果不现实,那他只好这样继续做梦下去,但你总有梦醒的时候,梦醒的时候回到现实之中,你会发现这个现实条件不具备你实现那个梦的水平,所以你得调整自己。
城市变成了资本集中的地方那接着我们再来说,中国人关于城市化的讨论,它的起因起因于什么?它其实起因于我们自己在资源有限,又没有资本,我们当时在进入工业化的时候,资本稀缺程度几乎是零,人口是膨胀的。
在这种条件下它要进入城市化,它要进入工业化,只好是什么呢,只好是产业这个有限的资本形态,主要集中于城市。
于是乎就变成什么呢,城市就变成资本集中的地方。
那谁来向这个资本做贡献呢,按当时20世纪50年代,中央主要领导人大家开会形成的一致意见就是要农村要承担这个代价,那于是乎在我们的工业化原始积累,资本高度稀缺条件下,我们是靠从“三农”提取剩余,完成的城市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于是乎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因为你要从农村提取积累,于是乎就当然出现城乡差别,于是乎我们就出现了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现象,而再加上另外一个道理,大家可能更少有人关注,就因为我们在1950年,刚刚要进入工业化的时候,遭遇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带来的是苏联大规模向中国境内投资于重工业,重工业才能搞军事装备生产,于是乎我们在轻工业尚不发达情况下,率先崛起个重工业,而重工业内生性的机制,叫做资本增密、排斥劳动。
它不断地追加资本增加,它不增加劳动。
于是当中国在1956年、1957年,初步完成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的时候,它率先出的矛盾就是得排斥劳动。
于是乎50年代,刚刚开始搞工业化的时候,政府动员农民进城叫做进城支援国家工业化,两千多万青壮年农民被政府动员进城,那时候没有城乡二元结构。
当一旦形成了初步的工业生产能力了,这两千多万人怎么来的怎么送回去,城市封闭起来,农民就不能进城了,所以中国的这个所谓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是它自身的工业发展的内因造成的,而不是某个主观的错误造成的,那我们接下来就得看当年的这个,我这张图这是我做的。
当年的工业化是怎样实现的,这就是农村,我们靠农村的人民公社化形成了高度组织化,然后形成了双重供给。
一重是农产品长期对城市的低价供给形成剪刀差,你只有把农民组织成集体化,才能方便政府低交易费用地从农村占有农村剩余,所以集体化的主要功能不是服务于农业,集体化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城市占有工农产品剪刀差,占有农业剩余,用这种方式,到1980年改革之前有很多人算过账,算过说城市工业的资产,总值不过是不到一万亿九千八百亿左右,而从农村提取的原始积累通过剪刀差,占有七千到八千亿的农业剩余。
那就是说大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业资产,可能主要源于工农产品剪刀差,这是第一个供给。
第二重就是劳动力集中,因为当年资本短缺,特别是1957年、1958年苏联停止援助之后,你就不得不用人民公社的方式,成规模地集中中国最大的资源,就是劳动力上工地,所以那个年代西方的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全部都是千人一面,大家好像蝼蚁一般被集中起来在那儿干活儿。
我们当时下乡的青年都知道,我们叫做冬战严寒的“三九”,夏战酷暑的“三伏”。
干吗呢,就是只要你有点农闲,你这个劳动力就被集中起来上工地,用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国家用形成了对所谓资本的替代,所以我们叫做L替代K,就是劳动力替代资本。
于是乎劳动力对国家工业化做了更大的贡献,所以一重是农产品的剩余,工农产品剪刀差,一重是劳动力贡献,这样呢使城市占有了大量的“三农”剩余”,形成了国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所以这张图表现的是这个。
那一旦产业形成并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了,就有了产业的集团利益,我们现在叫利益集团。
那这个产业利益集团的要求呢,当然是更多地占有“三农”的剩余,于是乎后来就出现了资源要素大量流出农村,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被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进一步组织到收益相对高的城市,所以市场化改革仍然带来农业三要素的净流出。
只不过原来是用计划的手段,现在是市场的手段,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农村三要素净流出的局面,而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任何经济领域只要你的三要素,生产力基本三要素劳动力、土地、资金。
这三要素净流出,那这个领域一定衰败,所以中国为什么出现长时期的“三农”问题,大家老说是制度不好,对不起,什么制度,不论是你信奉市场经济,还是信奉计划经济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样的。
我们做农村研究的人所看到的,就是用各种手段最终造成的结果都是“三农”的三要素长期净流出,于是乎在经济基础领域中就出“三农”问题。
那我们接着可以看经历了六十年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六十年GDP的增长,它的变动幅度我们可以看得到,因为我们的资本短缺,所以我们这六十年的工业化过程,我们有四次大规模的引进外部资本,这是第一次50年代主要是苏联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