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评论

建筑评论

张磊ZHANGLEI
建筑评论读本
摘要本文总结王一平老师的课程所学,结合以往对建筑学的一些思考。

围绕建筑学、评价建筑、全生命周期、建筑与环境、绿色建筑、机能这几个建筑词汇,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观察和思考建筑学,以期为更深入的理解和拓展对建筑的认识奠定基础。

关键词评价建筑;BLM;绿色建筑;机能;宏观;微观;系统
如何评价一个建筑?起头,我想便以此为开始来写这篇文章。

在建筑评论这个课程里,王一平老师讲到了关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内容,我想他讲的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里对建筑的评价。

从建筑的策划、设计,到建造、运营,最后到建筑的生命结束它的分解的所有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建筑能够高效的被利用。

我们对于建筑的评价影响了建筑的整个周期,低水平的评价体系是许多粗制滥造的建筑得以建成的原因之一。

即便预算有限,建筑师仍然可以通过适当材料的使用、合理的建造方法等设计建造高水准的建筑。

这里的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比原先的评价体系的系统更加完善了,但是我还是有些质疑。

我们在设计建筑还是在设计环境?它评价的目标是不是我们设计的内容?我想至少它不是全部!那么它是我们设计内容的主体么?我想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只针对上一句)。

“不管建筑规模多么小,他始终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新建筑一旦拔地而起,周边街景便必然发生变化。

不仅一条街,连带整个城镇的环境氛围也会发生变化。


“建筑同时也在营造环境。

人么能在获得的建筑空间体验,不单单来自建筑本身,同时还来源于花园、街道、室内家具等所有环境构成元素。


————引自SANAA事务所我理解的是环境,建筑=环境?SANAA事务所的这段话较为准确的表述了对建筑的理解。

我们设计的是看不见的空间还是看的见的建筑?我想无论是空间还是建筑(尽管它们或许有交叉的部分),它们都是建成环境的一部分。

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论述也没有实际的意义。

所以在这里建筑的含义被大大的拓展了,或许:建筑=建成环境?(建成环境=公理)。

我们回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评价了,或许这个评价体系在这里就失效了!对于环境如何来评价?我想它是复杂的。

它最后或许变成了一个物理的评价,它有它的局限性。

其实我个人认为它的评价系统过于复杂了,越复杂的系统越容易在最基本的方面遭到破坏。

它不能进入到微观的世界,来观察空气、阳光和水分等自然的规律。

回到人类的开始,建筑来自于对自然空间的围蔽。

有个名词叫“仿生”,建筑来自于人类对自然的学习。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周围的一切“产品”都来自于仿生。

包括道家的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理解的是一和二都不足以存在,三点可以支撑起一个体系。

所以人类一开始就不是(西方)“亚当”和“夏娃”两个人,还有“上帝”(主观猜想,“上帝”是个人名,或许就是个老头,或许不是)。

人类无时不刻在学习自然的规律,在纷纭变化的表象下都有那么几条基本的规律,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它们,可以是刚才,可以是昨天,也可以是一万年前!
人类受制于时间和思考的能力,受制于整个系统的限制。

好像真的有“上帝”的手控制着这一切。

对于建筑的评价,我想在前期阶段非常重要。

一个建筑的过程不是个人的,它可能是一个街道的,它也可能是一个街区的,也可能是更大的范围,它是有级别的(分形)。

首先一个建筑的立项是有级别的,对于它是否能够被建造,它受制于不同人对它的评价,同样也受制于它的级别。

我想这类似于一个临时委员会,不同层级的人来评价它,最终决定它是否被建造,而不是仅仅由几个人或业主决定建造,所以制度的完善非常重要。

建筑要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权能),它是生态链的开端也是近端,所以它的链条应该是扁平的,或许是环形的(BLM等),或许是其他(表现)。

它是多种多样的,它才是健康的。

我理解BLM的评价系统或许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现在整个系统还不是很完善,评价无从说起。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依赖于合理的结构(系统),它的适应性来自于各子系统的充分参与。

绿色建筑的评价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

什么是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在自然下和谐共生
更为准确)这是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的概念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系统包含进来,进一步丰富了整个系统。

什么是建筑学?我认为建筑学是一门自然环境科学。

它是艺术的,它是自然的艺术。

它是研究自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在人生活中应用的科学。

秋天的时候,万物凋零。

在马路旁的林地中,小心翼翼的翻开一片叶子,你会发现一个小虫子在慢慢的爬行。

叶子被它蚀的只剩下叶子的骨架,叶子的主干、次干和它的网格暴露出来。

它的分形纹理像及了某些城市的网格肌理。

“你看到的生不一定是生,你看到的死不一定是死”(—引自《九层妖塔》电影),建筑学是观察的科学,建筑师可以看到别人观察不到的细节和规律,并把它加以总结,运用在建筑设计中。

什么是机能?机能泛指在物质(物体)的系统中,其某一部分应有的作用和能力。

这个解释更加接近于建筑中的“权能”一词(“权能”引自《建筑学教程1 》——赫尔伯格)。

另一种释义为: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作用和活动能力。

周恩来《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闻味,能闻香的,也能闻臭的。

所以,人体的机能也是合乎辩证规律的。

”徐迟《财神和观音》:“说话的机能早已衰退了,他只能说着一个字了。

”机能为与生物的形态或功能之意,但也被认为是包括任务、职能等目的的含义。

列如提到某器官的机能时,而多数是指该器官在整个生物体中所分担的职能。

机能与形态、构造作为密切相关的问题来考虑是相当普遍的。

在建筑上,我个人认为机能可被简单理解为它本身运行的规律以及可适应的能力。

“机能”=“权能”(可能翻译有误,中文也可能是机能)?列如柱子的设计,可以把柱子设计的比正常的结构尺寸更大一些,这样就赋予了它更多的权能。

它可以有更多的表现形式,可以变为贮存空间、停留空间、倚靠的场所。

增大的柱子更加能适应不同空间的使用功能。

它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面有着生物学的基本规律。

一个干细胞分裂、分化、变异之后,形成了不同功能、类型的细胞。

干细胞能够分裂的能力是权能,形成的不同类型的细胞是它的表现。

同理我们经常用一个建筑原型变形形成不同类型的建筑相互比较优化方案。

在自然中,我们把发芽的土豆切分种植生长为一棵棵不同的土豆植物,这是宏观世界的表现。

微观的世界则是另一番景象。

在这个世界里,牛顿的世界土崩瓦解了。

“在牛顿的世界里,最重要的是物质,而在微观的世界里,最重要的是关系。

宇宙万事万物在根本上是互相联系的,互相依赖和不可分割的。

龙树菩萨是佛教里的哲学家,他讲了一段话:事物从相互依存当中派生出自己的存在和性质,而它们本身却什么也没有。

”(引自《互联网世界观》——李善友著作)建筑本身并不单独存在,它存在于与它依赖的环境中,它是生长出来的,它是自然的孩子,它是规律的化身。

本质是建筑与其他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性质。

建筑构件之间的连接也是这个道理。

微观世界里还有一点就是时间,时间有着不可估量的权能。

E=MC2?能量=质量*速度的平方。

质量可以表达时间,能量也可以表达时间(质量——宏观:密度、体积等)(能量——宏观:颜色、温度、照度等)。

它们其实是一回事,可以相互转化。

时间的表现形式:能量、质量、时间。

建筑通过宏观的、可见的事物来表达时间,表达运动,表达生活。

我们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和表达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

在电影《超体》里,一辆汽车不断加速,假若它没有束缚,不断接近光速,最终它将会消失,能量转化为了时间,它与自然融为了一体,或许穿越到了哪个时代,因为能量维持不了多久。

我们在慢速的世界里,不可能像电影里那样梦幻。

但是时间是可以叠加的,我们可以想象和思考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里可能以及将要发生的事情,毕竟这是非常短的,是可以预料的,也是不可预料的。

我们应该有一些远见,给建筑更大的权能,以使建筑能适应不同时期的使用需求。

建筑是可知的,我们仍然需要多观察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

读了王老师《建筑评论》,我对建筑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单位:建筑121-2班
姓名:张磊
学号:2012645012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