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北京2020年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北京首次提出宜居城市这个极具创新性的城市职能发展目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使宜居城市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要成为一个宜居城市,首先需要对宜居城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通过对何谓宜居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原则和条件、判断宜居水平的指标等问题的探讨,给出了对宜居城市的全面认识,并以宣武区为例,分析了一个城区应如何进行宜居城区环境建设。
1.宜居的概念宜居理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地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共识,成为了21世纪新的城市观。
在我国,宜居城市这一理念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城市也将宜居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
然而对宜居城市的确切概念,国内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主要的说法有以下一些:宜居是指在一个城市系统中,城市能够为每个居住者提供良好并且适合他们发展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环境,并且有着很好的文化和宗教气息。
要做到宜居,关键原则是居住者要被公平对待、互相尊重、彼此亲近、共同合作和参与。
(cities PLUS,2003)在一个宜居城市里,居住者能健康地生活、自由地活动,无论是步行、骑车、坐公车,还是开车,都应该很便利。
宜居城市必须是对每一个人都宜居,包括孩子、老人,而不光是对那些在城市赚钱而在郊区居住的人宜居。
对老人和孩子来说,要做到宜居,必须强调绿化的重要性。
(D. Hahlweg, 1997)宜居城市的特点在于它是连接城市过去和将来的纽带,它强调尊重历史,保护历史遗迹,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不允许浪费资源,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
从这一点上讲,宜居城市又是可持续发展城市。
城市中的自然和社会基础必须合理利用,共同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宜居城市建设中,公共设施、公共交通的建设很重要,需要有完善的交通网系统。
(E. Salzano,1997) 宜居就是让每个居住者都能感受到自我。
(A.Casellati,1997)宜居的含义包括两面,一方面是生存,另一方面是生态可持续性。
所谓生存就是居住者有工作、有住所、能健康地生活。
但是在满足生存这一要求的同时,环境往往会被破坏,这样生存问题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生态环境破坏会威胁生存,要想恢复生态就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宜居城市就是要做到这两方面的和谐统一,既满足居住者的生存需求,又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P.Evans,ed.2002)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对宜居城市这一概念也有自己的理解: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任致远认为“宜居城市”就是应当满足人们有其居,而且居得起、居得好和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条件。
归纳起来就是“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八个字。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何永提出“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叶立梅则认为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宜居城市不仅是一个设施建设问题,还是一个如何协调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和需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
通过投资建设和调整资源配置,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使城市能够适宜不同群体居住,使城市更加和谐。
(王明浩,2005)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宜居城市就是要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宜居城市建设原则2.1 H.L.Lennard的观点根据H.L.Lennard的观点,宜居城市应依据以下原则建设:1、在宜居城市中,人与人之间不是互相隔绝、孤立的,而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2、人们能很好地沟通和交流;3、公共部门能给居住者提供大家共同参与的机会,比如庆典、节日,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可以让居民不是总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而能更全面地发展;4、没有恐慌、暴力威胁;5、一个好的城市必须为孩子和年轻人提供好的成长环境,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成年人为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6、城市为居住者提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职能,但同时,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在某一个或两个职能上非常完善,其他职能可以为了完善该职能而有所牺牲;7、居住者要相互认可和尊重;8、要充分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做到自然和社会环境并重。
在一个肮脏、人情冷淡的环境中人们不可能生活舒适;9、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人们不会盲从专家或者所谓的权威,有自己的想法,能够自主地进行决定。
(H. L.Lennard,1997)2.2 宜居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国外学者经过几十年对宜居城市理论的研究,提出宜居城市就像一个活的生命体这一贴切的比喻。
城市系统就像一个生命体,要想每个功能都正常运转,那么各部分之间的平衡就不能被破坏.(B. Cools,1997)对这个比喻进行剖析:大脑和神经系统——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制定机构及具体的制定程序,规划执行的监控系统以及对变化环境的调控系统;心脏——城市居住者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仰与理念。
器官——社区、工业群、公园、绿地等等组成了城市的器官。
循环系统——城市的循环系统包括运输路线、基础设施、废物处理系统、信息网络、供排水系统等等。
这个比喻经过仔细推敲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却起到指导性作用,提供了总体的框架,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3.宜居城市基本条件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没有严格的界定,下面列举一些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对宜居基本条件的看法: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市政、生活配套设施要齐备,尤其是公共交通要完备,要利于人们出行;第三,还应该包括社会环境因素,比如治安环境、人文环境、就业等。
——北京大学教授董黎明所谓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第一是自然条件,这个城市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第二是人文条件,宜居城市应是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和文化的城市,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市就是自己的家。
——景观设计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宜居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好的物质环境,二是好的人际环境,三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
一个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宜居城市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环境优美;第二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要尊重人的发展;第三要使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更加安全,包括社会治安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总规划师谈绪祥要建设宜居城市,必须具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各方面有潜力、能发展的基本条件。
主要有:第一就业岗位充足;第二社会要和谐;第三环境要优美;第四文化要有个性;第五,基础设施要完善、配套。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任致远综合上述专家观点,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葱郁的绿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等,这是宜居的基本条件;二是完善的物质基础,包括城市公共设施、交通、住房、安全、减灾、就业、就医、福利等方面,这是宜居城市的硬件设施;三是亲和的人文氛围,包括社会秩序、道德风尚、教育程度、文化底蕴和娱乐功能等,这是宜居城市的精神体现。
(王明浩,2005)4.标准与指标宜居城市的判断标准及具体指标,目前也正处在摸索阶段,尚无定论。
英国《经济学家》旗下智库“经济学家信息部”(EIU)对世界城市进行了宜居性评比,其评选指标列于表1。
表1 英国《经济学家》(EIU)世界宜居城市评选指标(何永,2005)国内学者朱鹏等人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把“宜居城市”分成5个不同的需求层次,然后分别列出与其相对应的一系列属性指标。
表2 基于需求层次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朱鹏,2006)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任致远认为,衡量是否为“宜居城市”的标准,应当是既有定性的指标又有定量的指标,而更重要的是量化数据。
概括性的条目可列于表3。
表3 任致远提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任致远,2005)2006年,由国家建设部提出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该标准体系采用百分制的方式,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这6个方面来设定“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和计分办法,将为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具体指标及权重见表4。
表4 建设部提出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5.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从宜居城市的定义及要求可以发现,我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生态环境,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空气质量、水质、垃圾处理情况、绿化情况,这些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都已经成为判断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
同时,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也已经成为居民关注的问题。
那么,北京要想在2020年实现宜居城市这一目标,应该如何进行环境建设?下面将以北京市宣武区为例,分析宣武区为实现宜居目标,该如何进行宜居城区环境建设。
5.1 宣武区环境现状要达到一定的目标,首先需要对现状有全面了解,发现问题,才能找出解决的方法。
●水环境质量宣武区的地表水主要包括南护城河、莲花河两个河段和陶然亭湖。
根据《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水体功能类别的划分,宣武区各河段湖泊为Ⅳ类水域,执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在2001-2005年间,宣武区水体现状为劣Ⅴ类,未达到Ⅳ类标准。
根据环境统计,2005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22.91吨,工业废水达标率为100%。
工业废水处理设施12套,正常运行率达到100%。
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由于工业污水处理技术的改进,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的年均排放量在废水排放量呈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仍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空气环境质量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法[2000]1号文件,以及北京市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北京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采用其二级标准进行评价。
主要污染物评价标准见表5。
表5 宣武区大气环境质量及评价标准根据该评价标准,宣武区在2004年空气质量的各项指标中,降尘(清洁对照区6.8,因此国家二级质量标准应为13.8吨/平方公里·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浓度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硫酸盐化速率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其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出国家二级标准0.48倍,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