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清供文房清供(清代康熙)清代,文房的所备之物已一应俱全,文房清供的审美理念,工艺技巧更臻完善,并达到了鼎盛。
文玩的流行、繁荣与跃升,除了文人的潜心追求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康雍乾三朝皇帝的爱好与推动。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历史上的太平盛世,三朝帝王皆具学养,雅好艺术,并鼓励甚至亲自指导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故此时的文房清供以宫廷制作的为最大宗。
皇家作坊—造办处,物质力量雄厚,设备完善,并征召各地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入职内廷,再加上各地官员的贡品,是紫禁城成为文房用具精品的荟萃之地。
御制文房用具的材质,制作工艺,装饰技巧,构筑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煌煌殿堂—康熙朝的器形延续晚明制式,或雄浑古朴或优雅柔媚;雍正朝的清新飘逸,雅致脱俗;乾隆朝的则繁华绚丽、雍容华美,均体现了祥和安宁的盛世特征。
康雍乾三帝也将文房清供作为治世教化的道具。
将文房的制作工艺和玩赏鉴藏的风气推向了顶峰。
1、清代内廷文房清供的制作及其种类特点清代康熙时期,内廷作坊林立,招募各地贤能艺匠,专门承做内廷室内陈设器具。
文房清供的制作业极为讲究,皇帝所居之处,斋堂轩室,书房须有大量的清供陈设。
据记载,清代皇帝根据个人喜好,都增设和更换过各处陈设。
特别是在乾隆时期,宫廷文化生活极为丰富,制作有大量的陈设器具并传于后世。
(1)康雍时期文房清供的种类特点清康熙时期,文房清供器具种类丰富,主要表现在各种-瓷质文房器具的制作呈现繁荣景象,其形制、釉色多种多样,如墨彩、粉彩、清花、单色釉、豇豆红釉、冬青釉、粉白釉、粉青釉、珊瑚釉等均有制品。
墨彩为釉上彩,也烧成于康熙时期,其墨彩竹枝臂搁、墨彩笔筒等均为代表制品;又如最名贵的白釉团龙纹太白尊式水丞,造型为直径小口,圆腹,平足,底部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款,极为少见。
另外,还有粉白釉水丞制品,康熙时期的冬青釉龙纹文具盒,以调色为主要用途,也都是康熙时期特有的精品。
画珐琅清供制品更为典雅,如康熙御制画珐琅莲瓣式水丞,巧作盛开的莲花,花瓣朵朵鲜艳,铜镀金口沿,并附铜镀金水勺。
底部有青花楷体“康熙御制”方印款。
水盛铜胎厚重,以小巧精美取胜。
另外还有康熙时期处理朝政专门制作的铜镀金掐丝珐琅匣暖砚,为内廷特制御用品。
这一时期,民间流行的紫砂器具也进入宫廷。
清代初期,紫砂制品提炼精纯,沙泥细腻,烧制技术更为成熟。
清代康熙、雍正时期极为流行,始有贡品。
内廷所制紫砂笔筒,造型出新,不拘一式,有圆形,方形,竹节形等多种,并堆塑、施彩描绘,或水墨写意,或山水人物,意境深远。
还有刻花水丞、笔洗、臂搁、秋叶笔掭、白果砚滴、双桃水注等,均为出奇制胜之品。
1、墨彩竹枝图笔筒清康熙高14.2厘米/口径18.4厘米/足径18厘米/清宫旧藏笔筒直口,筒形身,璧形底。
器外壁一面绘墨竹两枝,透过茂盛的竹叶隐约可见嫩枝新发,生机勃勃。
竹枝于黑彩外又润以绿彩和赭石色少许,风格苍劲潇洒。
另一面题行书诗句:“终获万龙化,曾留彩凤吟”,末有红彩阳文篆书“西”“园”联珠方印。
底施釉,无款。
清康熙朝官窑瓷器的装饰画面有许多出自当时名画师的手笔。
此笔筒所绘的簇簇墨竹清秀挺拔,瘦劲有力,深浅相宜,富于层次感,有如画在白纸上的国画一般生动细腻,绝非一般工匠所能为。
加之墨彩黑亮如漆,光滑浓艳,与纯白的底釉构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赋予此笔筒不同凡俗的审美意趣。
此墨彩笔筒将诗、书、画、印结合于一体,为康熙朝五彩瓷文具中的精品。
墨彩于清康熙中期始见,并成为传统品种,延续至清末和民国时期。
、2、清康熙匏制八方笔筒清代康熙[/url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15.5cm,径:11.5cm。
笔筒以八棱柱分隔为八方形,口微内敛,造型朴素清雅。
筒身八面刻阳文楷书唐诗一首: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此为唐代诗人储光羲的《咏山泉》诗,表达了作者隐逸自娱的情怀。
器底字迹模糊不清,隐约可辨“康熙赏玩”款识。
3、天蓝釉笔洗清康熙(1662—1722年)高46厘米口径8.5厘米腹径11.65厘米口内敛,薄唇圆边,扁圆腹,底内凹平坦,滚圆圈足。
胎体细硬似玉,造型规整,精巧秀逸。
内外施天蓝釉,釉色淡雅,釉面洁净光润,足边无釉。
底有青花双圈竖三行“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此笔洗小巧精湛,天蓝釉的釉色好似万里晴空。
这是康熙时期官窑中天蓝釉文具的代表作。
4、豇豆红油笔洗清康熙/高7.5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2.8厘米/清宫旧藏圆口内敛,扁弧壁,圈足。
通体施豇豆红釉。
此为康熙晚期出现的红釉品种,因酷似豇豆的红色,故名,其颜色在窑内不易掌控均匀,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色苔点,称“美人醉”或“美人霁”,为还原气氛不均匀部分氧化所致。
后人形容其釉色“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圈足内施白釉。
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康熙初年,崇文重儒之风盛行,文化用瓷大量出现。
康熙豇豆红釉器则以文房用具为主,多见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小件器皿。
此件笔洗为康熙豇豆红釉常见器型。
5、渊鉴斋法墨清康熙/长10.2厘米/宽2.6厘米/厚1厘米/清宫旧藏墨呈长舌形。
通体浮雕龙戏珠纹,磨面填金篆书“渊鉴斋法墨”,墨模雕刻精细。
墨质精良。
墨三十二件分屉装于黑漆嵌螺钿提梁匣内。
漆匣装饰精美,表面嵌饰文人雅集场景,颇具文人情趣。
渊鉴斋位于圆明园畅春园内,是康熙皇帝经常临幸之所,以书斋命名墨品,甚为雅致。
6、程正路宝翰妙品墨清康熙/长6.4厘米/宽2.5厘米/厚0.5厘米墨为舌形,造型小巧精致。
一面束锦文,其下填金行书“宝翰”,另一面行书“正路”。
此墨黝黑亮泽,为程正路墨品中的精品。
程正路,名义,清代徽州府歙派中的制墨高手。
号耻夫,又号晶阳子,别号雪斋。
墨肆名悟雪斋。
歙县槐唐人。
制墨讲究烟质凝细。
制墨“黝然而清,莹然而润”。
共制二十四品,成为康熙年间引人注目的著名墨坊人之一,著有《悟雪斋墨史》一卷,附有《悟雪斋墨目》二十四品。
7、曹素功耕织图集锦墨清康熙/长10.8厘米/宽2.95厘米/厚0.85厘米/四十七锭墨有长方形、长圆形梁红,分别描绘耕图二十三锭、织图二十三锭。
并御制耕织图序一锭,共四十七锭。
是康熙时期,以南宋楼涛《耕织图》为蓝本,有宫廷画家焦秉贞绘刻,曹素功制成墨品,一面耕织图景,一面御制诗文,墨品侧面阳文楷书“曹素功谨制”字样,分别装于两个黑漆描金双龙盒内。
曹素功,名圣臣,字昌言,号素功,斋号艺栗斋,曹素功(1615—1689年),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之一,原名圣臣,号素功,安徽歙县人。
他早年潜心科举仕宦之途,因不遂心愿,便返乡以制墨为业。
最初借用名家吴叔大的墨模和墨名,并开店营业,以后墨质和工艺造型日渐精良,名声亦渐远扬,其墨业更加兴旺。
后移店至苏州、上海等地,常为权贵和名流定版制墨,在社会上层影响很大,被誉为“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
著有《曹氏墨林》。
所制墨品有十八种,紫玉光墨为第一。
8、刘源监制博古墨清康熙/盒长43.9厘米/宽33厘米/十四锭/清宫旧藏墨造型仿古,有作古琴式、圭式,有仿宋砚、仿玉佩、苍壁式等。
墨品一面图绘纹饰,一面题名有“松风水月”、“龙德”、“国宝”“宋砚”、“贝叶”、“千秋鉴”、“金刚塔”、“太平有象”、“有虞十二章”、”夔龙尊”、“小春雷”、“玉佩”、“苍壁”、“滕王阁”,十四锭。
每锭墨侧面都有阳文款识分别是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和五月两次制作进贡内廷的墨品。
此套墨品是刘源设计并监制的墨品。
其形制博古,模刻精细,代表了清康熙时期的制墨水平。
9.墨彩竹节式臂搁清康熙/长17.2厘米/宽6.9厘米/清供旧藏臂搁取半剖之竹形,长方形,面微鼓呈弧形,上雕刻出竹节。
造型优美。
通体施白釉。
面绘墨竹数支,画风萧疏清逸,枝干挺健,生机盎然,画意清润幽深。
题书“琅玕枝半疏“无言绝句。
无款识。
瓷臂搁始见于清代早期,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单色釉等,墨彩则极为少见10.松花江石嵌蚌池砚清康熙/长18.5厘米/宽12.6厘米/厚3.2厘米/清宫旧藏砚为松花江石,长方形。
石质莹润,石色深绿,极为稀有。
砚面平滑,砚池浮雕海水夔龙纹,水涡处巧作砚池,池内嵌蚌装饰,制作精巧。
砚背面为康熙御提诗文“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
其下分别篆书”康熙“、”御铭“二方印,为康熙御用砚品。
紫色松花江石砚盒,镶嵌玻璃别具一格。
砚盒雕刻夔龙纹,呈开光花窗形,精工细作,为康熙石砚典型特点。
11、松花江石夔纹铜匣暖砚清康熙/砚长14.3厘米/宽11.2厘米/厚2.5厘米匣长14.7厘米/宽11.5厘米/厚5厘米/清宫旧藏砚为松花江石。
呈长方形。
砚面平滑,上方雕有荷叶形砚池,池边有一孔直通砚堂,可作贮水温砚。
石砚侧面分别雕饰相对夔纹。
砚底有四面纹足。
砚下为铜镀金掐丝珐琅暖匣,砚匣的边沿镂空对称的夔纹。
匣的侧面分别装饰双夔捧寿桃纹。
匣底錾刻篆书“康熙年制“印款。
此暖砚构思巧妙,铜砚匣可置炭火温砚,石砚池下可贮水温砚,即炭和水同时温砚,为清代内廷特制御用暖砚形式。
12.清康熙天青釉暗刻如意云纹水丞清康熙/ 高7.5cm“大清康熙年製”六字楷书款器型周正,收口,溜肩。
釉下以如意云纹装饰。
水丞,也叫书水中呈的,是文房四宝旁边贮水的物件。
13.白釉暗团龙纹太白尊式水丞清康熙/高18.7厘米/口径3.1厘米/足径12.7厘米/清宫旧藏水丞为尊式,小口,圆肩下垂,腹壁圆润丰满,平底内凹。
通体施白釉,外壁绘暗团龙纹,体态矫健活泼,龙纹在白釉的衬托下若隐若现。
外底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器釉色洁白温润,造型独特,为清代康熙时期官窑白瓷代表佳作。
14.画珐琅花卉纹水丞清康熙/高4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5厘米/清宫旧藏水丞为铜胎画珐琅。
造型小巧,圆口,鼓腹,圈足。
通体以黄色釉为地,描绘各色花卉,花开烂漫,绚烂多姿。
底部施白釉,并署“康熙御制”楷书印款。
此水丞制作精巧,画珐琅釉色透亮纯正,为清代康熙时期画珐琅特点。
15.白釉菊瓣纹印泥盒清康熙/高3.5厘米/口径11.8厘米/底径7.6厘米盒圆口,浅弧壁,浅圈足。
子母口盖,盖面微微隆起。
通体施白釉。
釉色洁白无瑕。
四周浅浮雕菊花瓣纹饰。
白釉作为装饰显得十分沉稳。
盖面上的浅浮雕菊花瓣的装饰,无疑为其平添几分活泼的意境。
圈足内施白釉。
无款识。
16.绿地三彩云龙纹文具盒清康熙/长20.9厘米/宽6.4厘米/高5.7厘米/清宫旧藏盒呈椭圆形,平顶,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
盒内部用隔墙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开三个圆形口,一部分开长方形口,以便存放各色彩料。
通体以黄、绿、紫三彩描绘二龙戏珠纹,以绿釉作地,愈发显得质朴素雅。
圈足内涩胎无釉。
无款识。
素三彩瓷器因不用或少用红彩而得名。
其色彩虽不如五彩艳丽,但往往以黄、白、黑、米、绿、紫等色釉铺陈地色,变化多端,大大丰富了表现力,故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