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允价值研究现状评述

公允价值研究现状评述

公允价值是近年来国内外会计界讨论的一个热点,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和创新,企业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日益增多的环境下,历史成本单一计量属性的缺陷日益明显,采用新的计量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公允价值,亦称“公平价值”、“公允市价”,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其概念存在不同的表述。

IASC (1995)在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指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FASB(1996)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5号(FAS125)《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负债清偿的会计处理》中指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交易(而不是被迫或清算销售)中据以购买(或承担)或销售(或清偿)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除IASC和FASB外,其他一些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对公允价值有过类似、但不完全一致的表述。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UK ASB)在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FRS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中认为,“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而非强迫或清算销售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没有受到强制的、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商定的对价的金额”。

二、公允价值在国外的运用最先提出“公允”概念的国家是英国。

早在1844年,英国股份公司法就规定,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必须“充分和公允”(Full and Fair)。

1948年的英国公司法将其改为“真实和公允”(True and Fair),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编制和评价财务报表最重要的原则。

英国加入欧共体(EEC)后,通过1978年的《第四号理事会指令》,开始将“真实和公允”观念向其他欧共体国家推销和移植。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会计准则研究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20世纪70年代早期,会计原则委员会(APB)考虑在一些金融证券投资问题方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在1975年末签发的FAS12中要求对可变现的普通证券用公允价值计量。

而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干预阻止了早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进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一直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争论不休。

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严重缺陷的认识。

许多人确信,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值得怀疑。

因为会计的失败与1929年股票市场随之而来的大萧条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成本模式会计变得越来越歪曲经济现实了。

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SEC)主席里查德?C?布瑞登(Richard C. Breeden)1990年9月10日在美国参议院的银行、住宅及城市事务委员会发表的讲话使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达到高潮。

在这个讲话中,布瑞登主席指出了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随后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受制定有关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出现,在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以SEC 和投资者为代表的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将极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且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以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为代表的反对者则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现行会计模式的极端背离,不仅缺乏可靠性,而且将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促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

从90年代起,FASB明显转向SEC的立场,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

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颁布了8个与公允价值有关的准则。

这些准则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金融工具,一是针对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

总体上看,公允价值的运用呈现出从金融工具向其他领域延伸的趋势。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现已发布41个国际会计准则(IAS),至今有效的有33个,其中对公允价值下定义的有11个之多,即:《第16号——固定资产》,《第17号——租赁》,《第18号——收入》,《第20号——政府补贴的会计和政府援助的揭示》,《第21号——外汇汇率变动的影响》,《第22号——企业合并》,《第25号——投资》,《第32号——金融工具:揭示和列报》,《第33号——每股收益》,《第38号——无形资产》,《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在许多未对公允价值下定义的IAS中,实际上也与公允价值紧密相关,如《IAS第2号——存货》中对“可变现净值”所下定义。

三、公允价值在国内的运用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最早运用是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

当时准则规定,当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将债务转为资本时,该非现金资产和转为的股权都是按公允价值计量人账的。

其后,公允价值又出现在投资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里。

投资准则里,放弃非现金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成本为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当非同类资产交换时,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为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二者中较低者;在同类资产交换时,则直接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基准。

可见,当时我国也是积极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体现出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趋势。

2001年1月我国财政部发布和修订了8项具体会计准则,对其中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两项准则所作修订均涉及到公允价值问题,进而也影响到投资和无形资产准则中的计量问题而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权人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

修订后的投资准则规定,当放弃非现金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不再区分同类与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

可见新旧准则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旧准则较多运用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投资入账以及确认损益的依据;而新准则尽量回避公允价值,一般运用账面价值作为资产、投资计价入账和确认资本公积及损失的依据。

四、研究现状评述1.期刊选择与时间范围。

本文收集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00年——2005年的所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文章,共184篇,具体情况见表1。

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这些年来研究公允价值的水平,本文期望能够从中把握住我国研究公允价值的脉搏。

表1 发表时间及数量明细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与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的研究从2002年的开始引起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2002年——2005年发表的相关文章占了总数的82.61%。

究其原因,应该是我国财政部在2001年1月发布和修订了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对旧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了限制,从而引起广大学者对是否使用公允价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作者所属机构。

在所有184篇论文中(除了8篇未注明作者的单位外),科研院所与学校占了154篇(以第一作者为主),其中:厦门大学11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篇,湖南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各7篇。

可见,目前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讨论范围很广,这不仅说明公允价值的问题已经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还表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分类。

笔者根据所讨论的内容将文章分成了八类,具体如下;(1)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应用。

这类文章共41篇,占总数的22.28%。

主要讨论了在租赁、债务重组及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中是否该运用公允价值。

(2)公允价值在国内外的应用。

这类文章共36篇,占总数的19.57%。

主要对2001年1月财政部重新制订并实施的新准则中大大减少了公允价值使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指明了回避使用公允价值的原因、由此产生的问题以及公允价值在我国使用的前景。

(3)公允价值计量。

这类文章共34篇,占总数的18.48%。

主要讨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原则、对象、方法和应用。

(4)公允价值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这类文章共22篇,占总数的11.96%。

其中,关于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13篇,与套期保值相关的4篇,与保险责任准备金相关的3篇,对欧洲银行业的影响的2篇。

学者普遍认为以历史成本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属性不能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需要,应将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5)公允价值的概念、本质及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

这类文章共15篇,占总数的8.15%。

(6)公允价值会计介绍。

这类文章共5篇,占总数的2.72%。

(7)公允价值在审计、评估中的应用。

这类文章共4篇,占总数的2.17%。

(8)其他。

共27篇,占总数的14.67%。

主要讨论了其他相关领域运用公允价值情况,如在资产计量与资产评估中、在反倾销调查中、在关联交易监管中等等。

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学者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应用上,这与我国目前公允价值的使用情况是相符的。

1997年以来,由于公允价值运用上的观点分歧,造成了我国在会计标准中对公允价值“先用后弃”(指部分取消公允价值)、“用而无方”,使现行标准间相互矛盾、可操作性差,这已成为我国会计国际化和入世后执行WTO基本规则和有关协议的最大障碍之一,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环境。

因此,对于是否使用公允价值和如何使用公允价值成为了会计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4.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现状总结。

一些会计界人士预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在本世纪的上半叶成为主流;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逐步退出会计的历史舞台”。

诚然,公允价值会计可以极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但由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很弱,如果运用不慎,可能连起码的相关性也会丧失。

目前,我国的理论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认为现行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日益发展的要求。

而公允价值有其理论基础,而且具有历史成本计量无法比拟的优点,但由于运用这一计量属性的要求较高,因此导致其与我国现实的矛盾,目前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可这并不能说明这一矛盾是不可协调的。

今后应力求做到使公允价值这一抽象的概念在理论上更加完善,在我国实务上切实可行。

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划分,有待于我国生产要素市场的规范、资本市场的成熟、会计环境的改善以及会计人员本身素质的提高。

五、公允价值的未来展望2006年已经到来,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也将全面铺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和使用环境将越来越成熟。

如何将公允价值理论很好的运用于实践,并有效的指导实践;如何制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并行之有效的具体会计准则,是公允价值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值得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了我国的会计学者在这方面的努力,经过几年来理论界人士的热烈讨论,公允价值得到了会计理论普遍重视,实务界也在积极探讨如何有效的运用公允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