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嘉图模型中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

李嘉图模型中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


分别用于生产商品 X、Y、Z 和 V 的劳动量。生产商品 x
的生产将求解下列利润最大化问题,
即:
m L
ax
ix
Pix
=
px aix
L ix -WiL ix, s. .t L ix \0 。类似地, 生产商品 Y、Z、V 的利
润最大化问题可同理分析。
这样, 如果给定贸易模式, 可以解出上述的消费者
和生产者决策问题。结合下面给出的商品市场和劳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2x + L2y +L 2z + L2v = L2
( 2)
根据瓦尔拉斯法则, 上面 6个方程只有 5个是独立
的。
有关专业化分工理论的研究文献 (杨小凯, 1998)
表明, 依据进入贸易的商品数目的不同, 可确定不同的
国际贸易模式。在两国 4种商品条件下, 若假设两国均
消费 4的种商品, 依据萨缪尔逊论述的与国际贸易摩擦
力市场的出清条件, 可以得到两个国家商品的均衡价
格、均衡数量、工资水平和贸易均衡的条件。
xd1
+ xd2
=
x
s 1
+
x
s2,
yd1
+ yd2
= ys1
+ y2s,
zd1
+ zd2
=
zs1 +
zs2,
vd1 + vd2 = vs1 + vs2, L 1x +L 1y +L 1z + L1v = L1,
二、模型的一般结构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形式
假设世界由两个国家, 即国家 1和国家 2组成, 两 国生产 4种商品 X、Y、Z、V, 商品价格分别为 px、py、pz 和 pv (取 pv = 1)。两国仅使用劳动来生产商品, 其劳动力 禀赋分别为 L1 和 L2, 劳动力工资分别为 w 1 和 w 2。两国 4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 a1x、a1y、a1z、a1v和 a2x、a2y、 a2z、a2v。设消费者效用函数为:
国家; 当一个国家出现进口偏向型的技术进步时, 这将 有利于本国, 但会伤害外国。其后, 一些学者运用不同 的形式对希克斯的观点进行分析, 这些分析以两国两产 品模型为基础, 常常运用几何方法获得相关结论。
20世纪 70 年代后期, 多恩布什、费希尔和萨缪尔 逊 ( Dornbusch, R. , S. F ischer和 A. Sam uelson, 1977) 等人 提出了 著名的 两国 多产 品的 国际 贸易 模型 ( DFS 模 型 ) , 对希克斯提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DFS 模型 认为, 如果在国际贸易中, 某个进口国由于技术进步导 致对原来出口国某种商品的替代, 并对原出口国进行反 向出口, 那么, 这将在给技术进步国家带来利益的同时, 损害原来出口国的利益。 20世纪 70 年代以来, 克鲁格 曼 ( P. Krugm an, 1979) 等人提出的新贸易理论认为, 商 品种数的增加是国际贸易利益的一个新的来源, 并把 DF S模型 的因 素纳入 到南 北贸易 模型 中进行 研究 。
相关的两种技术进步, 主要有下列几种基本形式。
其一, 贸易模式为 (XZV )X ( YZV )Y, 即国家 1 生产 商品 X、Z 和 V, 但仅出口商品 X, 国家 2生产商品 Y、Z
和 V, 但仅出口商品 Y。这里把这种模式作为分析的基
础, 即以下各种模式变动前的标准。在这种模式下, 两
国均出口一种商品。在这种情况下, 有 L1x > 0, L1y = 0, L 1z > 0, L1v > 0, L2x = 0, L 2y > 0, L2x > 0, L2v > 0, 。由商品的
与上述研究同时, 拉尔夫 # 戈莫里、威廉 # 鲍莫尔 和保罗 # 萨缪尔逊等将这种 /希克斯理论 0与国际贸易 摩擦问题联系起来, 分析国际贸易摩擦的起因和内在机 制等问 题。戈 莫 里和 鲍 莫 尔 ( 2000 ) 以及 萨 缪 尔逊 ( 2004 )的研究表明, 在两国多种商品的国际贸易中, 如 果其中一个国家由于出现技术进步, 能够在贸易中增加 一种出口商品, 那么, 该国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与此同时, 贸易伙伴国则会出现贸易损害, 即贸易利益 的下降。这样, 由于两个国家贸易利益的反向运动, 两 国之间就会产生贸易摩擦。萨缪尔逊认为, 引起国际贸 易摩擦的技术进步可以体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相互进行 贸易的某个国家在既定的贸易产品上出现技术跃进, 转 变了比较优势的方向, 同时也改变了贸易利益的格局; 二是在相互进行贸易的某个国家中, 出现了新型的产 品, 并参与国际贸易, 由此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利益格局。 不过, 萨缪尔逊在其论文的正文中仅对第一种形式的技 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问题进行了研究, 但在论文的附 录中, 又举一个数学例子对第二种形式的技术进步与国 际贸易摩擦问题进行了分析。胡方和彭诚 ( 2009) 提出 一个正式的理论模型对第二种形式的技术进步与国际 贸易摩擦问题进行分析。
确定
4种商品的需求函数:
xdi
=
Aw i px
Li
,
ydi
=
Bw p
iLi
y
,
zdi
=
Cw p
i Li,
z
vdi
=
(
1-
A-
B-
C)w iL i。
在生产方面, 可定义生产函数如下:
x
s i
=
aix L ix,
y
s i
=
aiyLiy, zsi = aiz Liz, vsi = aiv Liv, 式中 L ix、Liy、L iz和 L iy为国家 i
近年来, 一些学者对希克斯提出的理论观点的某个 部分进行深入研究, 如伊顿和科蒂姆 ( E aton. J和 S. Kortum, 2006)对希克斯提出的进出口部门都出现技术进步 时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得出了更为细致的 结论。琼 斯、拉芬 ( Jones R. W. 和 J. Ruffin, 2008)对希克斯提出 的出口偏向型的技术进步作进一步的研究, 强调两国同 时获 得利益 的条件。鞠 建东、杨学 兵 ( Jiandong Ju 和
国际贸易
李嘉图模型中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
胡方
内容提要 本文在拉尔夫 # 戈莫里、威廉 # 鲍莫尔和保罗 # 萨缪尔逊有关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 的研究基础上, 提出一个四商品的国际贸易模型, 对两种类型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进行统一分析。 本文认为,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 技术进步才会引起国际贸易摩擦, 在这一条件以外, 两国贸易均能够获得 顺利发展。
( 4)
式中, A = AA BBCC ( 1- A- B- C) 1- A- B- C, u11 和 u12 表
示这种贸易模式中的贸易利益 (或效用 )。
其二, 贸易模式为 (X ZV )Y ( YZV )X, 即国家 1生产 商品 Y、Z 和 V, 但仅出口商品 Y, 国家 2 生产商品 X、Z
=
Ba1v。 Aa2v
同时
,
可求两国商品的需
求函数, 并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两国的效用水平如下:
u21
=
B1
L
1
aA 2x
aB 1y
a a C 11z 1v
B-
aC - A 2v
( 5)
u22
=
B2
L
2
aA 2x
aB 1y
a a C 12z 2v
A-
aC - B 1v
( 6)
式中, B 1 = BA+ B CC ( 1 - A- B- C) 1- A- B- C, B2 = AA+ B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经济学界一直都对国 际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了许多理论与模型。 一些学者认为, 由于相互贸易的某个国家实施了贸易保 护主义的措施, 导致另外一个或多个国家的贸易利益受 到损失, 从而在这个国家和另外一些国家之间就会出现 国际贸易摩擦。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各国不同的经济体 制、习惯、风俗以及对贸易的理解不同, 也是国际贸易摩 擦的原因。此外, 由于国际贸易摩擦往往涉及相关国家 的经济与政治等问题, 因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与国际 贸易相关的一些经济主体和利益集团的行为是导致国 际贸易摩擦的基本原因 (尹翔硕、李春顶、孙磊, 2007)。
U
i
=
x
y z v A B C 1-
i ii i
A-
B-
C
( 1)
其中, A、B、C、1- A- B- C为参数。消费者进行效
用最大化的约束条件是 px xi + py yi + pz z i + vi = w iLi。求 解 消 费 者 效 用 最 大 化, 定 义 拉 格 朗 日 函 数 Zi = xAi yBi zCi v1i - A- B- C + Ki ( w iLi - px xi - p yy i - pz zi - vi ), 由此可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 基于产品种数变化的 国际贸易 摩擦研究 0 (项目批准号 08JA7900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嘉图模型中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
Xueb ing Y ang, 2009) 把希克斯的基本观点称为 / 希克斯 理论 0, 分析进口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及其利 益分配的基本影响, 提出了分析一国最优赶超战略的理 论模型。
时,
可求两国商品的需求函数,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两国的效用水平如下:
5世界经济研究 6 2011 年第 3 期 # 47#
李嘉图模型中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
u11
=
AL1
aA 1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