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李嘉图模型总结

第1章 李嘉图模型总结


(一)人物介绍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出生于苏格兰东岸的克卡尔迪 ,14岁考入 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17岁时转 入牛津大学。
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 物之一,国际分工及传统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提出“经济人”、“看不见的手”、“大 市场”,“小政府”等重要思想。著作有《 国富论》和《道德感情的理论》。
➢ 南美工人在生产复杂产品如计算机时的 效率要低一些.
导言
➢ 假定美国生产1000万玫瑰的资源可以生产10万 台电脑。
➢ 假定南美生产1000万玫瑰的资源可以生产3万 台电脑。
美国 南美 合计
万支玫瑰 -1000 +1000
0
万台计算机 +10 -3 +7
导言
➢ 总结:
➢ 国际贸易使得世界产出增长。
(三)背景
➢ 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完成、以机器生 产逐步代替手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 命时代。产生了扩大海外市场并获得海外廉价 原料的迫切需求,要求摆脱重商主义思想和政 策束缚。
Hale Waihona Puke (四)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 斯密以制针为例,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 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针。如果实 行分工生产,由10个人分别去完成各种工序,则平均每 人每天能生产48枚针。
美英两国分工后的贸易利益 (200日) 假设:按1:1
美国 英国
小麦 50吨 50吨
布 50匹 30匹
美国比自给自足时多了30匹布;英国比自给自 足时多了10匹布。
(六)简评
▪ 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 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 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 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 游戏”,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 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因此,相对于重商主义 是巨大的进步.
➢ 示例:A国2单位劳动能够生产出4单位的布,B国3单位 的劳动能够生产出9单位的布。问:A国和B国生产布的 劳动生产率分别为多少?哪个国家在布的生产上具有 绝对优势?
➢ (2)用生产成本衡量,即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 动投入量。单位产品i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 用αLi = L i/ Qi来表示。
➢ 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如果一国单位产品所需的要 素投入量低于另一国,那么该国在此产品上就具有 绝对优势。
➢ 示例:A国生产1单位布需要2单位的劳动力,B国生 产1单位的布需要3单位的劳动力。那么,哪个国家 在布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示例
美国 英国
小麦日产量 0.5 0.3
布日产量 0.2 0.4
➢ 3、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
➢ 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 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一国应该充分 利用这种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出口这种产 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 做对贸易双方都更加有利。
假定A、B两个国家生产X、Y两种产品, A生产X的成本低于B,B生产Y的成本低于A, 则A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
➢ 美国的冬季玫瑰有很大一部分是进口的,且南 美玫瑰所占的市场份额日渐上升。
导言
➢ 在冬季美国种玫瑰是非常困难的.
• 需要用温室. • 劳动力成本大.
➢ 用于生产玫瑰的资源可以用作生产其他 产品比如计算机.
导言
➢ 在冬季南美种玫瑰是相对容易的.
• 南半球的2月是夏季而非冬季. • 南美洲的劳动力更便宜.
美国 英国
小麦成本 2 3
布成本 5 2.5
美英两国进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生产 (200日)
每单位产出的劳动:
小麦 布
美国 2
5
英国 3
2.5
国内交换比价: 美 国:1单位麦=2/5单位布 英 国:1单位麦=3/2.5单位布
假设国际交换比价:1单位麦=1单位布 ??? 试分析一下国际交换比价为:1单位麦=0.8单位布 。
(二)《国富论》介绍
➢ 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 和原因的研究》)是经济学的《圣经》,早期被翻 译成十几种文字,全球发行。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奉 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和经济学界的“牛顿”。
➢ 《国富论》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特殊的发动机,思 想的发动机,所追求的自由贸易以及提出的市场经济 运行规则不但促进英国成为世界霸权主义国家,也促 进了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 “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会遵循以下的准则,从不在家生 产那些比购买的还贵的产品。裁缝不会试图自己做鞋, 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
➢ 2、国内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家之间
➢ “在每个私人家庭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 国的行为中不会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 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给我们,那么,我们最好 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中生产出来的部分产 品向他们购买。”
第1章 李嘉图模型
导言
➢ 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的两个原因:
• 在气候,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上的不 同.
• 试图获得生产上的规模经济.
➢ 李嘉图模型依据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不同.
• 这些技术不同反映到劳动生产率的不同.
导言
➢ 1996年的情人节,共和党侯选人帕特里克.布 坎南在一个花圃为他的妻子买了一打玫瑰。他 趁此机会发表了一次演说,谴责美国日益增长 的鲜花进口将美国鲜花种植者挤出了该行业。
4、绝对优势的衡量
(1)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产 品i的劳动生产率可用(Qi/ Li)来表示,其中Qi是产量,Li 是劳动投入。
➢ 如果一个国家使用单位或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比另一 国生产出更多的某种产品,那么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 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即该国在此产品上具有 绝对优势。
➢ 问题:
➢ 1、美国和南美洲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 2、谁来决定哪个国家该生产玫瑰,哪个国家
该生产计算机?
本章内容
第1节 绝对优势论概论 第2节 李嘉图模型的框架 第3节 封闭经济均衡 第4节 自由贸易均衡 第5节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第6节 讨论和总结
第1节 绝对优势论概论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