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先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先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先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先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先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先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先方彝先方彝——方彝是仿照宫室外形制造的屋形礼器,平面呈长方形,上有四阿顶盖,中为斗形器身,下接方形圈足。
此件方彝通高18.2厘米,体量不大,但工艺极精。
器盖和器身均以兽面纹为主纹,下衬云雷纹地,器身兽面纹上下还装饰有龙纹、蝉纹等纹样青铜方彝自商代晚期出现,至西周中期时便逐渐消失,存世数量极少。
这件方彝直壁,外无扉棱装饰,如此造型存世仅三四件而已,更属罕见。
器盖与器身内壁有一字铭文“先”,标明它是商代“先族”的遗物。
先族为商代大族,活跃在以山西浮山为中心的晋西南地区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三牛首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三牛首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三牛首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三牛首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三牛首尊尊是一种盛酒的容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渐渐消失了。
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尊是祭祀时接待宾客所用的礼器用于表达主人的敬意。
所以尊又有敬重、高贵的意思。
尊重、尊敬等也就变成了对人的一种敬重之词。
中国古代帝王则被称为九五之尊这件商代晚期铜尊大口外侈中部圆鼓下接喇叭形圈足肩部和腹部装饰有兽面纹等花纹肩部等距离排列三个浮雕牛首。
它虽然体型较大但造型十分规整展现出很高的铸造工艺水平。
这件铜尊据称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某地不久即被销往欧洲一直被欧洲的青铜器学者视作公元前14世纪前后中国青铜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2000年保利艺术博物馆将其抢救回国。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司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司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司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司尊司尊(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酒器:这件西周早期铜尊,内底有8字铭文:“司作父已宝尊彝从”。
表明其为一位名叫司的西周贵族所作。
尊作觚形,尊体等距离设置四条宽大的扉棱;从上至下装饰蕉叶纹、直棱纹、凤鸟纹等纹带,其中腹部以凤鸟纹为主题纹样,所饰凤鸟形象突出,头顶高冠,冠作放射状,俨然太阳一般。
司尊通体装饰复杂,十分豪华精美,而且颇具特色,相当难得。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司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方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方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方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方鼎商代兽面纹方鼎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食器方鼎是商代最高等级的青铜礼器之一它的主人一般都是大贵族制作工艺相当讲究这件商代晚期青铜方鼎也不例外。
腹壁的上层装饰有两两相对的独角龙纹下层装饰卷角的大型兽面纹花纹下衬以细密的云雷纹。
四足上还装饰阴线的云纹和蕉叶纹。
虽然体量不算很大但整件鼎铸造工艺精湛装饰纹样层次丰富而鲜明。
鼎内还铸有6字铭文一侧内壁上有4字表明它是一位贵族为他的父辈制作的内底上有2字铭文其中第一字为其所在部族的名称。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簋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簋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簋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簋历簋(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食器:商周时期的青铜簋上有一对器耳并不奇怪,但簋上有四耳的则很少见。
3000年前西周早期铸造的历簋,就是一件少见的四耳簋。
历簋的口沿和腹部四面,各有一个由弧身向内的龙形怪兽构成器耳。
与一般的簋耳不太一样的是,龙形怪兽的下方还凸出一小块,形成长方形的垂珥,垂珥上装饰凤纹。
这类簋存世极为罕见,目前全世界收藏的四耳簋还不足10件。
历簋的装饰虽然很简洁,但相当精彩。
簋的颈部饰一周圆涡纹,足上饰大型兽面纹;所有纹样都凸起较高,清晰而美观。
历簋的内底上有2行7字铭文:“亚艅(俞)历乍(作)父乙彝。
”标明这件簋是贵族历为他的父亲乙制作的青铜礼器。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凤首扁盉商周贵族行“沃盥之礼”,也就是洗手,需要用盉从上向下浇水洗手,洗手水落入盘中;盉与盘相配构成一整套行“沃盥之礼”所必需的重要器皿。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凤首扁盉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凤首扁盉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凤首扁盉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纣二十二年版方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纣二十二年版方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纣二十二年版方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汉龙首形盖弓帽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汉龙首形盖弓帽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汉龙首形盖弓帽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汉龙首形盖弓帽龙首形盖弓帽(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这件西汉早期的器物是古代伞盖或帐构的弓帽,通体作呈“S”形的龙形,龙体中空,可套插伞骨;龙身上面设一倒钩,用来勾挂用作伞面的织物。
它通体鎏金,色泽华美,而且龙的雕塑手法极为精到,龙昂身上扬作飞翔状,双角斜立,两眼圆瞪,大口暴张,牙齿锋利,凶猛异常,就像是一条正在准备出击的眼镜王蛇!目前已发掘的汉代墓葬数目繁多,出土的这类伞骨前端的装饰即盖弓帽也很多,但豪华程度、精彩程度没有一件能够超过它。
专家们称誉它是目前所见汉代艺术水平最高的龙。
能够拥有它的一定是汉代最高等级的贵族,甚至是帝王。
有学者怀疑它就出自西汉景帝的阳陵,是景帝华盖上的装饰!龙身上刻有极细的5字隶书:“西方第十三”,当年帝王的大伞一般有伞骨28根(象征二十八星宿),而它则是其中从西方数第13根。
它们上面刻有数位,可以避免在拆装大伞时发生差错。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方彝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子冉觚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觚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兽面纹觚这件商代晚期兽面纹觚距今约3100年它的造型与常见的纤细修长的觚有较大差别形体粗大容量是同时期普通铜觚的三四倍堪称目前所见体量最大的商代青铜觚之一有的专家甚至称之为觚王。
商人所饮之酒虽是酒精度较低的米酒或果酒但能够用这样巨型觚来饮酒也可算是豪饮了。
这件觚的装饰也很有特色它的腹部和圈足都装饰有兽面纹圈足与腹部间相间分布有四个镂孔两个为十字形两个为长条形两者形状不一颇为少见。
圈足内有一个凸起器表的铭文这是一个早已消逝的古老部族的族徽前所未见。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彀爵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彀爵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彀爵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商代彀爵豰爵(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酒器:这两件商代晚期铜爵,铸工精湛,轮廓线条刚劲有力,器表装饰兽面纹、云雷纹、蕉叶纹等多种花纹,上下可达三个层次,层次丰富而分明,花纹清晰且规整,它们是目前所见最精彩的商代铜爵之一。
铜爵把手内铸有两字铭文,上面一字为一座房子的象形,下面一字表现的是两只手掐着一头野猪的形像。
这两字铭文是铸造这件铜爵的部族的徽号,与该馆藏豰罍和豰簋上的铭文相同,应属同一部族。
这是一个早已消逝的古老部族,今人已无从查考。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师酉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师酉鼎师酉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食器:这件青铜鼎,造型、装饰均具西周中期青铜鼎的典型风格。
鼎内有铭文10行92字,标明它是一位名叫师酉的贵族为了纪念周王在太室接见他,并赏赐给他一件豹皮大衣而铸造的。
这篇铭文不仅字数多,而且内容极为重要。
铭文开篇有“隹王四祀九月初吉丁亥”等字样,年、月、月相、干支四项俱全,如此完备者存世仅30余件而已,而且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师酉簋密切相关,对西周青铜器断代等方面研究有重要价值。
专家们一般认为,铭文中的周王应为周恭王,那么这件青铜鼎就铸造于恭四年,是恭王时代的标准器。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呺仲卣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呺仲卣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白敢界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白敢界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白敢界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白敢界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立兔形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立兔形尊立兔形尊(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酒器: 这件西周时期兔形尊是目前所知中国时代最早也是唯一一件立兔形尊,距今已有2900年的历史了。
兔子三瓣豁嘴,四瓣蹄,两只大耳上举,短尾下伏,形象十分写实。
这件立兔形尊背上还有一只伏卧的小兔作为器盖的钮。
虽然它的形体很小,但鼻眼清晰,相当传神。
它与立兔相结合,好似表现一只原本安安静静伏卧在草丛中休憩的小兔,突然被狩猎队伍的马蹄声、弓箭声惊醒,当即站起身来四下观瞧,并随时准备逃跑的场景,艺术构思十分精妙。
兔尊盖内有2行13字铭文,标明它当时一位名叫典的贵族,因为周王命令小臣丰赏赐给他一件校正弓的用具,他为了纪念这件事情而制作的。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立兔形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战国车形铜盒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战国车形铜盒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战国车形铜盒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战国车形铜盒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战国车形铜盒车形铜盒(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这件小巧精致的西周晚期铜盒,应是当时晋国贵族用于盛放贵重物品的器具,目前仅在山西曲沃、闻喜等地发现寥寥数例。
盒下安装四轮;盒身四角饰回首夔龙,四壁装饰波带纹,腹两侧各有一供牵引用的小环;盖面四角各立一只昂首展翅、可任意转动的小鸟,中部为中间开合的两扇小门,小门分别以一人一猿为钮,人为蹲姿,猿为坐姿。
这件小盒虽形体不大,但造型特殊,设计新颖,特别是盖顶四只小鸟、底部四轮及两扇小门共10处可以自由转动,颇具巧思。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王作左守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王作左守鼎这件西周晚期大鼎的内腹壁上有“王作彝左守”六字铭文,标明它是周王专门用于祭祀的一件大鼎。
这件周王鼎是一位专家们在香港一家古董店中偶然发现了这件鼎,不过当时它里里外外覆盖一层绿色的锈,有人曾为了找铭文在鼎内底上刮了几道,但没有找到,专家们明白鼎的铭文不太可能在底部,要有也应该在内腹壁上,随即重点观察了鼎的内腹壁。
突然,专家们在靠近口沿处的锈下隐隐约约发现两个横道,很像“王”字!专家们不动声色,随即向货主提出要将这件鼎带回北京。
这件鼎一到北京,就被送到有关单位做X光检测。
检测结果验证了专家们的猜测,鼎内壁绿锈下果然有“字”。
经过除锈处理,隐匿多年的铜鼎铭文终于彻底显露出来。
就是这么偶然之间,中国又一项重要文物考古新发现诞生了。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兽面纹甗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春秋金盉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春秋金盉金盉(春秋约公元前770—前476年)水器:这件春秋铜盉通体保存完好,造型新颖。
它的上部为钵形,下为鬲状,中间设箅隔。
鬲部有一短流,另伸出一把手,把手顶部装饰兽首并向内弧卷,构思巧妙。
器身装饰蟠虺纹及三角云纹。
兽首额上有一字铭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