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方向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方向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方向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温,能源及化工产品已经成为中美贸易战的制裁对象,更成为中国反制美国的“杀手锏”。

据统计,美国对中国拟加征关税产品中,第一批340亿美元清单中化工相关产品很少,仅包括部分轮胎及橡胶制品(应用于飞机),其余多为间接涉及,如汽车、半导体、电池等;第二批1 60亿美元清单中,涉及化工产品有所增加,主要包括润滑油及添加剂、聚乙烯、聚丙烯、聚异丁烯、聚苯乙烯、SAN、ABS共聚物、聚氯乙烯、POM、PMMA、PT FE、含氟聚合物、PVA、聚酯、树脂等。

美国2018年7月10日公布的2000亿美元拟加征关税清单,更是几乎覆盖了化工上下游全产业链产品。

我国公布的关税清单中,第二批约160亿美元产品基本上全为石油化工相关产品,包括煤炭、原油、芳烃、酚类、油品等基础能源产品,C产业链的丙3烷、丙烯腈、丙烯酸聚合物,聚乙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酰胺66、聚酰胺6、环氧树脂、聚醚等塑料及聚酯产品,黏合剂,有机硅,润滑剂,活性剂,贵金属催化剂,部分杀虫剂等专用化学品。

1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石化产业影响1.1 2017年中美石化贸易概况2017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净进口1974亿美元,但对美贸易净出口26亿美元,是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总额的1%,位列贸易顺差行业第8位,并不是构成中美贸易顺差的主要行业。

宏观层面上,我国化工产业对美国的依赖度更高。

美国从中国进出口化工品占美国进出口化工品总额的7%和7.67%,而中国从美国进出口化工品金额占中国化工品进出口总额的17%和26%。

从中美石化贸易额来看,2017年为476亿美元,占我国石化进出口总额的8.1%。

2017年美国出口至我国的化工商品金额为111.89亿美元,占化工商品总出口额的7%,在全球排名第3位,仅次于加拿大(13.9%)和墨西哥(9.8%),我国是美国化工商品的重要出口国。

2017年,我国进口的石化产品中,从美国进口的比重超过10%的石化产品有14种,其中石油焦354万吨,占总进口量的49%,对美国的进口依赖度最高。

我国石化产品的出口结构中,聚合MDI、石蜡、涤纶短纤等出口到美国的比重占各自产品出口总量的10%以上。

1.2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石化产业近期影响有限、远期影响尚难定论从目前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征税清单看,涉及的化工品大部分都是化工产品的细分领域,对于石化行业整体影响较为温和。

其中影响较大的石化产品包括1,2-二氯乙烷(ISO)、丙烷、丙烯腈、聚酰胺66切片、环氧树脂,2017年这些产品从美国进口的比例分别为69.4%,25.3%,22.2%,17.4%,11.7%。

近期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石化产业影响不明显、直接影响不大;中远期来看,若清单产品加征关税如期实施,对我国石化产业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对液化天然气、丙烷以及部分上游能源产品和家具、机械、通信、轻工、纺织等下游产业有可能造成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化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国内炼油和乙烯生产规模已达到8.3亿吨/年和2315万吨/年,装置规模较2000年翻了一倍以上。

乙烯当量消费4324万吨,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2位。

但是,我国石化产品人均消费远低于发达国家,2017年人均乙烯当量消费仅31千克,相当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国内石化产品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实际上美国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轻烃、乙烷等资源正是我国紧缺的能源和基础化工原料。

从中美贸易平衡角度看,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间,合作是中美唯一正确选择,共赢才能通向美好未来,健康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符合两国和全世界共同利益。

12月1日,中美两国元首就中美经贸达成的共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 推进炼化一体化,将石油主要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材料2.1 石油作为交通运输燃料将被替代石油被替代将主要来自交通运输领域的用油,即作为燃料的石油产品将被更清洁的能源替代,从而导致石油消费量大规模减少。

特别是新技术、新材料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发展日新月异,可能带来人类出行行为的革命,燃油车会加快退出历史舞台。

同时,国际上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继2015年、2016年荷兰、挪威、德国之后,又有多国在2017年将禁售传统燃油汽车提上日程。

2017年6月,印度的能源部门表示,计划在2030年禁售燃油汽车。

2017年7月6日,法国团结与生态转型部长尼古拉·霍洛宣布,法国计划2040年将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2050年实现碳中和。

2017年7月27日,英国环境大臣迈克尔·戈夫表示,英国将自2040年起停止销售燃油汽车;到2050年,行驶在英国道路上的汽车将全部实现零排放。

我国也启动了相关研究,制定停止生产和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均己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城市货运车辆电动化进程。

短期内石油作为全球第一大消费能源的地位难以撼动,但随着新能源与技术创新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石油作为交通运输燃料被替代的可能性与日俱增。

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中,石油一直维持在94%以上,但天然气、燃料乙醇和电动汽车等替代能源发展迅速。

从全球来看,2016年全球电动汽车、天然气、生物质燃料替代量约1.47亿吨,占全球汽柴油消费总量的8%;预计2020年全球替代能源(天然气、电和生物质)总量将达到2.7亿吨。

从我国来看,2016年电动汽车、天然气、生物质燃料替代总量超过3000万吨,占汽柴油消费总量的15.6%。

预计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替代汽柴油量约750万吨,年均增速接近50%;天然气汽车的保有量达到1050万辆,替代汽柴油量约2957万吨。

如果按照规划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乙醇汽油,预测燃料乙醇的消费量将增加4倍,达到1480万吨。

因此,预计2020年我国替代能源总量将达到5187万吨。

可以预计,2025-2030年,我国交通运输用油需求将达到峰值水平;之后因电动汽车、电气化铁路、燃油效率提升,以及替代能源等因素,油品需求将逐步下降。

2.2 炼化一体化能从根本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基础化工原料的自主保障程度长期来看,即使燃油车被替代,将减少原油在交通领域的消费量,但不影响其在化工材料等领域的继续使用,石油消费需求不会消失。

我国炼油和化工协同发展水平低,一体化率仅约为10%,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导致资源浪费、物料能耗高、市场竞争力弱。

目前,225家企业中仅有9家实现了炼油、乙烯、芳烃联合生产。

乙烯、芳烃是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原料,过度依赖进口恐危及产业安全。

近些年,由于生产能力不足,我国乙烯消费一半以上依赖进口,芳烃中的主要产品对二甲苯自给率近年更是持续下滑,2016年已跌至43%。

炼化一体化在满足油品需求的同时,增加乙烯、芳烃的原料供应,不仅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合理完整的石化产业体系、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手段。

从实现途径来看,现有炼油企业需要通过改造进一步减少成品油产量、加大化工轻油的生产比例;新建炼油能力需要配套乙烯、芳烃等化工装置,少产或不产成品油,多产化工产品。

只有这样,才能在优化我国炼油能力结构的同时,结合石化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加快形成一批先进产能,将我国炼油和成品油有效供应能力控制在合理水平。

以2015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3.16亿吨为计算基数,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率、汽车保有量及限行措施、天然气及电力替代等因素,按照“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3.8%计算,2020年全国成品油需求量约3.81亿吨。

考虑化工轻油因素,按成品油产率60%、开工率80%计算,预计2020年需加工原油6.35亿吨,需相应配套加工能力7.94亿吨/年;若进一步加大化工轻油产率、成品油产率按照50%计算,预计到2020年需配套加工能力9.53亿吨/年。

我们认为,应大力推进炼化一体化,最大程度实现原料、产品、能源的互供互用,上下游协同发展,尽量将稀缺的石油资源“吃干榨净”,重点保障我国日益增长的基础化工原料需求,增强石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力争2020年一体化率提高到15%,2025年达到25%。

3 多元化、自主化、国际化将成为未来乙烯发展趋势3.1 乙烯原料多元化、产品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将成为未来我国乙烯工业发展趋势3.1.1 原料多元化乙烯是石油作为工业生产原料的主要消费领域。

近些年,我国乙烯原料多元化步伐有所加快,除采用石脑油为原料外,以煤、甲醇、乙烷及以其他轻烃为原料生产乙烯的装置增多。

2015年国内蒸汽裂解制乙烯原料结构大致为:轻柴油7.5%、石脑油56.6%、抽余油2.2%、加氢尾油15.0%、轻烃及其他18.7%,我国乙烯裂解原料结构偏重,石脑油所占比重较高。

以石脑油为原料生产乙烯仍具有一定相对优势,在生产乙烯的同时,可产生丙烯、丁二烯和苯等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其经济性在炼化一体化乙烯装置中体现尤为明显。

以煤、甲醇、乙烷及其他轻烃为原料的乙烯装置,只能生产乙烯单一产品链产品。

不但如此,新原料路线存在一定的产业安全风险。

大型煤制烯烃的盲目的建设、无序发展将会对区域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在对国际甲醇、丙烷供应稳定性和成本控制风险缺乏理性认识的情况下,进口甲醇制烯烃也会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进口乙烷制烯烃同样受国外乙烷资源和运输渠道限制的多重风险。

总体来看,在石油作为能源消费日渐减少的情况下,石油作为乙烯原料消费应逐渐增长,且将逐渐发展成为石油消费的主要领域。

预计到2035年,来自石油的石脑油将占乙烯原料的60%左右,与其他原料生产乙烯呈现多元化共同发展的格局。

3.1.2 产品多元化乙烯联合装置产品方案设计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是直接的。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石化产品市场短缺矛盾突出,我国乙烯工业重在提高总量供应,使得大宗通用产品生产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结构性短缺矛盾仍十分突出。

据调查,我国引进聚乙烯、聚丙烯等技术,尽管引进牌号较多,但单装置生产产品牌号一般不超过10种,常年生产的牌号仅4~5种。

可以说,我国目前在解决大宗初级产品供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远没有实现产品升级的要求,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

总体来看,我国高档工程塑料生产以国外公司独资或合资为主;通用合成树脂生产也存在专用料产量少、档次低、共聚产品少的问题,不能满足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的要求;乙烯下游产品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高档系列产品。

未来一段时期,产品多元化将成为提升乙烯行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3.1.3 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乙烯生产企业规模效益、质量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形成了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为主,中国海油、中国兵器、神华集团、中国化工,以及外资企业广泛参与、共同发展的现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