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专题讲座稿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专题讲座稿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专题讲座稿主讲人---彭志新预备知识---信息技术教育装备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都不太注重对教育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甚至在概念上也比较模糊。

实际上,教育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教育科学也有若干分支学科。

教育技术就是这些教育学科中一门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国内外师范类大学都开设了教育技术系。

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全世界范围内都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媒体、器材和设备”;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学与教全部过程的系统方法”。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所出版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围》一书中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一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大家认同。

教育技术广泛地运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以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为核心,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目的。

教育技术经历了教育传统技术和教育媒体技术阶段,现正朝着教育信息技术方面发展。

教育传统技术主要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它借助的媒体主要是口语、文字、粉笔、图片、模型、实物等。

教育媒体技术主要是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它借助的媒体主要是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等硬件及视听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它借助的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质变带动了教育技术的变革;每一种新的教育技术的出现都伴随着教育深刻地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因蒸汽机、交流电、无线电等多项先进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媒体教育技术相伴产生,出现了教育上的电化教育,与此同时,私塾制的教育体制转变为班级授课制。

无疑,现今的教育信息技术出现,一定孕育着教育体制重大的变革。

教育技术装备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先进教育技术和手段的载体。

没有先进的装备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教育就不会发展和进步。

从教育技术本身的定义和发展来看,现阶段的教育技术装备应当包含基础性教育技术装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两个部分。

基础性教育技术装备包含了教育传统技术和教育媒体技术所需要的物资装备,是“普九”和电教检查验收时必须要达到的,主要包含中小学理科实验室、图书室(馆)、劳技和活动课教室、音体美卫专用功能室、文科实验室等。

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应当包含1、计算机教室;2、多媒体演示教室;3、视听(电子)阅览室;4、软件(课件)制作室;5、语言实验室;6、校校通工程;7、校园广播系统;8、校园通讯系统;9、校园闭路电视系统;10、图书管理系统;11、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12、教育城域网等专用功能教室和网络系统。

省教育厅已于2000年3月下发了教备[2000]01号文件,对各级各类学校在上述主要专用功能室和校园网络系统的建、配、管、用工作都做了十分明确的界定。

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要的教育技术装备主要是“校校通”工程和信息技术教育设备,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信息技术教育装备”。

由于省教育厅教备[2000]01号文件中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标准已经包含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且“校校通”工程所需的设备可以包含在计算机教室、校园网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中,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讲,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就是我省已经制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没有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就不可能真正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全国20多个省市都索要了我省下发的教备[2000]01号文件。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本身发展较快,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在不断的更新,信息技术教育所需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具有“不定性”。

正因为存在着这种“不定性”,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信息技术必修课教师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应对此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保证我省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朝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我们这次举办的信息技术具教育装备培训班的目的也在于此。

在这轮培训班的基础上,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正在与《教育文汇》杂志社共同举办“信息技术教育装备”专题系列讲座,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一、计算机教室一)信息技术教室的主要功能1998年前,我国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伴随其配置的专用功能教室定名为“计算机教室”。

由于当时计算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计算机操作和DOS操作系统下的编程及教学软件使用,并不一定需要所有的计算机连网和上网,“计算机教室”2、附属用房。

信息技术教室附属用房主要用于存放服务器、网络设备、教学资料柜和安排信息技术教师办公室、换鞋处所需要的房舍。

中学应按照每生0.87平方米使用面积设计,小学应按照每生0.75平方米使用面积设计。

对条件不具备的中小学,或农村初中和小学,在不考虑换鞋处的情况下,可以按每个信息技术教室配置26平方米使用面积的附属用房设计。

3、信息技术教室和附属用房的单层净高应保证在3.4米及以上,玻地比应在1:6及以上,墙裙应在1.2米及以上。

若附属用房与学生机房在一个大教室内,两者应使用玻璃隔断;若附属用房单为一间,应设置内通道,但教师机和打印机等教学中需使用的设备应配置在学生机房。

换鞋处一般应设置在信息技术教室墙外,以避免“串味”。

三)信息技术教室的配套设施信息技术教室的供电应尽量与办公和生活用电独立,一般应配置足够功率的净化电源或稳压电源。

没有条件的,应配置标准的配电盘,实行多路控制,安装漏电保安器。

信息技术教室应尽量采用“筒灯”照明,避免较多的斜射光线直接照射到显示器而产生亮点(柱);窗户应安装浅色窗帘,避免室外强光直射显示器;墙面应采用浅色装修,反射系数应控制在60%以内。

信息技术教室的地面不宜安装普通地毯。

安装了防静电木板和钢板的,一定要进行导静电处理。

单元板四周镶嵌导电嵌条,通过铜导线引出到预埋在室外地下的标准接地系统。

没有经过导静电处理的“防静电地板”只能起到装饰作用。

检测和评价防静电地板和机房导静电性能好坏的参数有很多,主要有起电电压、带电电荷量(电荷密度)、电阻率(表面电阻率、体积电阻率)、半衰期等。

检测的仪器一般有高阻计(或超高阻计)、静电计、电荷仪、半衰仪等。

对各级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机构和学校,可以采用简易的仪器检测防静电器材的性能,主要有:1、静电电压表法。

用尼龙布或塑料与被测试的防静电地板表面摩擦,用静电电压表测量其表面电位,若起电在几百伏且很快降低,则表示导静电性能较好;若起电电压较高,如几千伏或几万伏,且较长时间(几秒或更长时间)几乎降不下来,则其防静电性能差。

静电电压表可使用普通电压表进行改装。

2、兆欧表法。

测试电压选100V或500V,若测得的表面电阻率在106-109Ω范围内,则属于性能较好的产品。

由于兆欧表的电极对测量表面电阻的结果影响较大,一般应使用标准电极。

信息技术教室内的计算机桌一般应采用单人单桌,以避免两人一桌时因机箱占用空间较多而造成学生腿部拥挤和不能伸展,同时也能避免相互间干扰。

计算机桌的尺寸可参考单人课桌标准并结合所购计算机(立式或卧式)的尺寸大小设计,一般可使用市面上成品计算机桌。

服务器和教师机桌应按照实际的需要设计,应保证能够放置打印机等外设和交换机、集线器等网络设备。

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教室设备规范图册》中的微机桌尺寸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已不再采用。

目前国内信息技术教室内的计算机桌排布主要有三种类型。

若以教师讲授为主,计算机桌可按照学生面向黑板或讲台的方式排布(简称“讲授型”);若以学生计算机操作为主,或教室面积过小,可采用两侧靠墙,中间两排紧靠,学生侧对讲台的方式排布(简称“操作型”);若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学生之间协作学习为主,可将5-6个计算机桌紧靠成菱形或园型,以便于学生相互间学习和讨论(简称“协作型”)。

有关信息技术教室计算机桌的排布如下图所示。

讲授型操作型协作型信息技术教室排布图讲授型操作型协作型信息技术教室不宜安排在楼房的顶层和一楼。

若配置在一楼的,地面应进行防潮、防鼠处理,一般应采用架空地板,以便于抽风或通风。

若配置在顶层,应有隔热层。

信息技术教室一般应安装足够功率的空调机和抽湿机。

信息技术教室不宜安排自来水池。

信息技术附属用房内一般应配置资料柜、办公桌凳等必要的办公家具。

四)信息技术教室的硬件配备信息技术教室是在原来的计算机教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现今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校校通”工程的具体内涵,配备信息技术教室硬件设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以50台学生机的教室为例):1、学生机应选用Intel赛扬633及以上或其它相当的CPU,内存应在64兆以上。

考虑到14英寸与15英寸显示器在性能上的巨大差异性,条件许可情况下,应选用15英寸的彩色显示器。

2、应尽量安装硬盘。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教室网络运行速度,培养学生单机操作的能力,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一般应在每台学生机上安装一只硬盘。

为了管理的方便,可考虑配置硬盘还原卡。

3、应具备多媒体教学功能。

应为每台学生机配置声卡和耳麦,保证学生上网和制作多媒体作品时的音效。

信息技术教室一般不配有源音箱,以避免相互间干扰。

4、采用Windows NT技术组网,10兆到桌面,100兆到服务器。

应用交换机加集线器的方法组网。

过去的计算机教室一般都是采用集线器级联的方式组网,考虑到信息技术教室局域网内多媒体教学和上网速度等方面的要求,新建信息技术教室一般应采用1台交换机加集线器的方式组网。

实际上,对50台学生机、1台服务器、1台教师机的信息技术教室来讲,无论如何级联几台集线器,总有多余的集线器口,若充分运用交换机口,可以在端口数上得到最优化的使用。

5、应配置打印机。

由于信息技术必修课要求学生提交需要打印的作业,因此,信息技术教室应当配置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最好使用网络打印机。

6、应通过“地网”或“天网”方式上网。

对互联网基础设施较好的学校,在没有建校园网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室应通过“地网”方式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或其它互联网。

对无法接入互联网的农村中小学,应当按照“校校通”工程的要求,通过“天网”方式接入“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

7、若将信息技术教室建配成多功能教室,使其具备视听阅览室、课件制作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等方面的功能,还应配备光盘镜像服务器(一般在3万元左右)、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硬件设备以及电子读物、教育资源库、课件制作平台、语音复读机等相关软件。

此种信息技术教室可称作为“电子教室”。

8、旧机房改造方案。

目前各省中小学都存在着大量的386、486、5X86和MII200等档次的计算机教室。

由于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加上教育部在2000年推出的信息技术必修课中增加了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原有计算机教室已不能适宜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必须对此类机房进行改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