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试卷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试卷

高二地理必修3第二章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读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回答第1—3题。

1.我国近几年来土地荒漠化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 )A.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B.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不当C.字母a处沙漠属原生沙漠D.全球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使地面植被死亡2.对不同程度荒漠化的治理思路,正确的是( )A.在半干旱农牧过渡带和旱农区应当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B.对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要设法扭转C.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D.防治荒漠化的核心问题是植树造林3.我国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却是“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观,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 )A.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B.鼠害猖獗 C.草场的季节变化 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伴随着亚马孙雨林的大面积被毁,全球环境在恶化,气候在变暖,与此不同的是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雨林地区却在发展生态农业。

人们运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层次的人工经济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

比较亚马孙雨林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发展现状,完成4-5题。

4.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发展的是生态农业,对此描述正确的是A.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和土地资源B.模拟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C.片面强调经济效益D.环保却不经济5.下列热带雨林开发方式中,不利于热带雨林保护的是A.雨林观光B.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C.生态旅游D.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2015年9月5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作为保障首都生态安全重要屏障的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130多万亩杨树防护林,由于严重老化、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大面积干枯死亡,威胁当地及京津生态安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改造。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6-7题。

6.从生态的角度分析,目前针对张家口坝上地区的杨树出现大面积死亡情况应采取的最合理的措施是A.发动群众,迅速补种新的杨树苗B.全部采伐后,更换新的森林树种C.改进灌溉措施,保障森林用水(第8、9题图)D.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7.该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对京津地区造成的直接危害是A.加重酸雨危害 B.加剧风沙危害C.加速地面沉降 D.加大洪水威胁读“河西走廊自然景观示意图”,回答8-9题。

8.该地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①气象灾害少 ②水源较丰富③热量充足,一年两熟 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9.该地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酸雨危害A.ab B.ac C.cd D.bc 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回答10-11问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11.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退耕还林还草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多年来定西人总结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还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式(如下图),读图,回答12-13问题。

12.下列关于定西市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土质致密 ②地表沟壑纵横 ③植被覆盖率低 ④气候比较干旱 ⑤冬季多暴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13.该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①延长了生产链 ②增加了农民收入 ③保持水土 ④改善局部气候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15题。

①全家老少齐上阵\更招呼左邻右舍\雪亮的尖锄粗暴挺进\而青草被蹂躏\土地在呻吟\风干后\卷起飘飘沙粒\那一双双眼却毫不在意。

②但水源不足,是这地方唯一令人望而生畏的缺陷。

地下水位相当的深,因此井就成了无价之宝。

——玛·金·罗琳斯《一岁的小鹿》③山下良田苦不多,耕来山顶做旋螺。

——《山行杂诗》14.文字________描述的人类行为,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15.文字③描述的人类行为可能造成: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地面塌陷亚马孙流域分布着面积很广的雨林,回答。

16.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 )A. 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B.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C. 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D. 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17.亚马孙雨林破坏严重,关于破坏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过度的迁移农业 B.商业性伐木 C.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D.建立自然保护区18.对于雨林的未来,应坚持的观点是( )A.一边开发,一边保护 B.首先开发,再作保护C.保护第一并进行保护性开发 D.不能开发,禁止人类在林区任何活动读我国1825年和1958年洞庭湖面积变化示意图。

完成19-20题。

19.洞庭湖面积萎缩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 ②围湖造田 ③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 ④人口激增,对土地需求增加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0.洞庭湖面积萎缩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有( )A.生物多样性增加B.沙漠化面积扩大C.农作物单产上升D.旱涝灾害频率增加二、综合题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黄河全长 5 400 多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它是沿黄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国 21 世纪内陆经济发展的轴线。

近年来,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

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

(1) 黄河上游有大面积的荒漠化地区,请简述荒漠化的防治应采取的措施。

(2) 请说出黄河中游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3) 请说出黄河下游河床的主要特征,并简述该特征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其主要治理措施。

22.在20世纪60年代,巴西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的失业问题,鼓励农民向亚马孙河流域进军。

破产的农民们,拖家带口走向森林,他们的目的地主要是朗多尼亚地区,这里是巴西最富庶的地区。

在高峰时期,每月有57 000多名移民来到这里。

读亚马孙流域朗多尼亚地区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图和亚马孙流域开发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6分)(1) 简要分析促使朗多尼亚地区人口迅速增加的因素。

(2) 朗多尼亚地区1970年至1988年的19年间,人口从10万增加到100万,雨林砍伐的面积从不足10万平方千米增长至________平方千米,简述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之间的关系。

(3) 简述亚马孙横贯公路的建设对雨林的影响。

(4)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西政府开始实施亚马孙开发计划,造成亚马孙雨林的大面积破坏,简述造成亚马孙雨林破坏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3.下图是非洲部分地区示意图及C地气候资料图,阴影部分为萨赫勒地区。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8分)(1)写出图中自然带名称: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2)结合C地气候资料图,分析该地区的植被具有的特点。

(3)萨赫勒地区的畜牧业由过去的游牧业为主向现在的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化;近六七十年来,该地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加大,致使萨赫勒以南地区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

请分析这两种人类生产活动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4)人口和贫困是非洲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按因果联系将①人口增长过快、②过垦过牧、③贫困饥荒、④土地生产力下降四项填入下图中的方框内(只填数码代号)。

(4) 请结合所学知识,请提出抑制该地区荒漠化加剧的可行措施。

高二地理必修3第二章单元检测答案1、选择题1—5 BBAAD 6—10 DBADC 11—15 ABDAB 16-20CDCBD2、综合题21.(1)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整农林牧的比例;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2)煤炭外运;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发展炼焦业,向外输出焦炭;适度开发水能等。

(3)主要特征:形成了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的“地上河”。

危害:当雨季来临时,易溃堤造成河水泛滥,对两岸的耕地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治理措施:提高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减小 泥沙的输入量;加高和加固堤防;加强监测与防汛工作等。

22.(1)朗多尼亚地区开发晚,地广人稀;巴西东北部人口多,而且干旱贫困;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

(2)180万 人口增长与雨林被毁面积呈正相关;人口数量越多,雨林被砍伐的面积越大。

(3)公路建设直接破坏雨林;公路建设促进大量移民进入雨林区,不合理人类活动破坏雨林;公路建设利于木材输出,促进商业性采伐,加大雨林破坏等。

(4)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等。

23.(1)热带荒漠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2)具有过渡性(从草原向荒漠过渡),以灌木和稀疏草丛为主;植被稀疏、叶小、根系发达(耐旱)。

(3)商品性定居牧业增加了草场的压力,可能导致草场的退化,导致荒漠化的加剧;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结果是草场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荒漠化的加剧。

(4)图略(A:③,B:④,C:①,D:②)。

(5)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草,禁止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节农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恢复自然植被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