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旅游业的发展历史纵观中外历史,旅游是很早就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象。
就我国而言,历史上,上自帝王`官宦,下至平民,都有出游的记载。
早在4500年前,就有黄帝出游五山的传说,《牧田之状》记载了周五王西游,秦始皇执政期间七次巡游天下,汉武帝周游天下,隋炀帝三下江南等等,就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而言,其规模之大、行程之远都是惊人的。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也都曾远距离出游,并把江南的园林建筑搬到北方宫廷和御花园中。
除帝王外,官僚、王公贵族外出谋官游称为“宦游”;有识之士,怀抱壮志,游历四方称“壮游”,文学家、画家、僧道的漫游,一般称“玄游”或“遨游”,四处游说者称“周游”。
老百姓相伴出游称“冶游”或“郊游”。
唐朝以来,元宵节逐渐形成一个“夜游节”,届时,百姓纷纷在夜晚出游观灯;清明出游更冠有“踏青”的美名;重阳登高、赏菊、赋诗等等也都流传至今。
我国历史上记载这些出游的书籍很多,如《诗经》、《山海经》、《重贡》、《水经注》、《徐霞客游记》、《梦溪笔谈》、以及《西洋番国志》、《佛国记》等等,都是出游者的亲见所闻,具有史的意义和及高的文学价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郦道远的《水经注》和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他们已对某些客体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十分有见地的看法,近代的代表作是1934年张其昀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和1940年任美锷的《自然风景与地区构造》。
西方的情况也大致相似,在其历史上也出现了许多的旅行家、探险家。
马可波罗不仅游历了欧洲,而且到过中国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在他的《东方见闻录》的诱惑下从哥伦布、迪亚士、达伽马直到麦哲伦绕地球一周,进一步兴起了探险旅游的高潮。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以一本《世界珍观奇闻》记录了他5万公里的游程。
近代旅游开始于19世纪中叶,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了第一个旅行团,去参加一个禁酒大会。
之后,旅游业在欧洲一些国家逐渐开展起来,并成立了旅行社之类的企业。
到20世纪50年代,旅游业开始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以后的几十年里,旅游已发展成大众化的活动,旅行业也以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收益较高的实业。
导游人员与旅游业的关系。
旅游业是经济产业,导游员的工作,可以实现旅游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可使旅游资源转化为财富。
旅游又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
通过导游的服务,旅游者可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享受。
同时,由于旅游活动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所以导游讲解中要避免谈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
导游员在外国游客面前,代表着祖国,通过导游员的服务工作,可以让外国游客体验和感受我们国家的精神风貌。
人们外出旅游,是出于不同的动机,但究其本质旅游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满足人们对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欣赏和享受。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说:“人们旅游的目地不是有力无处使,有钱无处花,而是为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因此,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审美为突出特征的消闲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
而导游人员正是整个团队的中心,所以导游人员也就成了旅游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从业人员。
导游人员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
学习各类知识,掌握传播技巧,帮助游客体验景观的美学价值。
导游员在旅游者的审美活动中,是旅游审美信息的传递者。
这就要求导游员必须广泛学习各类知识,认真掌握传播技巧,在导游服务中,通过自己对旅游审美信息的有效传播,帮助旅游者体验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
要做到这一点,导游员就要从以下几点下功夫:广泛学习各类知识。
当今社会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是很多的,特别是旅游专业更应该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入手,导游是一个杂项,不要求各种知识学的多精,但是应该知道一些。
除了专业院校外,如今社会上办的一些培训班也很多,像成人、夜大之类的都可以学习。
除此之外网络、电视、报刊杂志都有关于这些的报道,通过这些也是可以通过自学获得很多知识的。
推荐书籍(《中国园林概况》、《中国历史》、《佛教的发展史》等)。
反复锤炼,语言生动、形象。
导游员在导游服务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导游手法。
如果讲解时过于呆板,手法千篇一律流于一般介绍,旅游者是很难体会到景观的美学价值。
因此,导游员要深入钻研,掌握多种讲解手法,在实际讲解中要注意观察游客的表情与心理,因团、因人、因景而异。
俗话说:“祖国江山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
导游员有了较为渊博的知识是做好导游服务工作的前提。
在讲解中使自己的语言符合信、达、雅的要求,信:指语言表达。
达:指语言表达流畅。
雅:指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其中信是前提,达是标准,雅是格调。
导游员要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语言音乐性的选择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的结合刻苦钻研,手法灵活多样导游员在带团过程中应该掌握的技能控制旅游者的观赏节奏旅游者外出旅游,面对自然美景,由于旅游审美经验的缺乏和相关知识的储备,在旅游活动中很需要导游员为其提供帮助。
因此,导游员就要认真研究各旅游景观的特点和审美特征,在导游服务过程中,为旅游者构筑通向旅游景观的审美桥梁。
观赏节奏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整个旅程的节奏,二是指在一个景区景点中的浏览节奏。
一般来说,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员要把握旅宜速,游宜缓的原则引导旅游者处理好旅与游的关系,处理好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的张弛急缓。
在动态观赏时,要通过旅游速度、节奏的变化引导旅游者对动态景观步移景异的审美感受。
在旅途中遇到经典观照物时一定要让旅游者息心驻足,认真品味,凝神观照,充分感受旅游景观的美感。
选择恰当的观赏时机导游员带游客在承德避暑山庄游览时,如遇下雨,在雨中能引领游客登临烟雨楼的青莲岛,则会观赏到平日难得一见的细雨蒙蒙,水天一色,湖山尽洗,雨雾如烟的美景。
此时导游员再顺势为游客讲解乾隆皇帝“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
却胜南巡凭赏者,平湖风递芰荷芬”。
的诗句,旅游者会顿感烟雨楼的美学意境,更会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适宜的观赏位置导游员在为游客讲解时,要尽量站高些尽量使每位游客都能听清楚导游的讲解,在景点观赏景物时也是一样的一定要带领游客到最佳的观景位置。
如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的日月同辉和十大名山,如导游员不将旅游者指引到适宜的观赏位置,那水中弯月和承德市十大名山的形态,是观赏不到的。
不在一定的角度,是欣赏不到的。
导游人员在旅游审美中的作用与地位导游员在旅游审美中的作用导游员在旅游审美中的作用,是因其所处地位而产生的,一切都是围绕满足旅游者审美需求而进行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注重形体服饰、发型化妆,给旅游者以美的形象。
导游人员形象的美丑,是旅游者对导游员审美判断的重要因素。
形象美是由外在美和内在美综合组成的。
外在的形象美则主要由形体美、服饰美和发饰美等要素构成。
导游员应具有健美的形体。
导游员外在的形体美能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中产生光晕效应,具有形体美的导游员在导游活动中一亮相,常常就能吸引住游客,使游客与导游之间很容易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将旅游者导入初级的审美判断。
服饰美也是外在美形象的重要组成要素,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和审美情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形体美的不足。
导游员的着状,要讲究色彩、式样与形体、性别和年龄、季节的互补同构性,以及入时、雅致、端庄、整洁、方便适用等综合性。
发饰与化妆同样是外在形象美的组成要素。
导游人员的发型总体要求是个性化并符合旅游者的审美习惯。
导游员对自己的发型,要根据自身的身材、脸型、头型、发质及年龄等特点来精心设计修剪,使其能反映出个人的特点和情趣,取得整体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
化妆是为了突出美感或弥补先天不足的。
导游员由于工作环境是户外,在化妆上与其他服务岗位人员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是以护肤为主,二是要淡妆,避免浓妆在户外汗流满面时带来不必要的尴尬。
注意行走坐卧、言谈举止,给旅游者以美的示范。
导游员作为旅游者直接的审美对象,在与旅游者交往和为客人服务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行走坐卧和言谈举止,坚决杜绝脏话和粗话,并要举止文雅。
导游员在为游客讲解时,应采用两脚叉开,腰板自然挺直的正确站姿,而且要表情自然微笑,手势柔缓流畅。
导游员在与客人会谈或用餐时,要讲究端庄、大方、自然,舒适的坐态。
不可有半仰半坐,猛坐猛起等不良行为。
导游员在为旅游者进行导游服务时,大部分时间是在运动中度过。
因此,步态更显得重要。
步态的动作性极强,比站姿和坐态更难把握,同时也更具审美价值。
对导游员步态的总体要求则是从容稳健、轻巧敏捷、快慢自然。
以善良和真诚对待每一位游客,给旅游者以美的感召。
心灵美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展现,也是人的形象美中深层次的美。
心灵美的核心是真与善。
导游员的工作是平凡的,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平凡的小事中又恰恰蕴含着伟大。
导游员在为游客服务必须以真城与善良来对待每一位游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能给客人以美的感召,充分体现出心灵美。
如果导游员有了健美靓丽的形体、文明优雅的行为和真诚善良的心灵,自然会为旅游者塑造出导游员是美的使者的独特形象,既满足了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又为导游员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导游员在旅游审美中的地位旅游是一种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在大众化、社会化的现代旅游中,尤其是团对旅游中,导游员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中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旅游者是旅游审美中直接的审美对象。
旅游者外出旅游时,最先和全程自始至终接触的是导游员。
旅游者从一接触到导游员开始,到旅游活动结束,都会对导游员从生理的角度(男女)、心理的角度(喜怒)审美的角度(美丑)和伦理的角度(善恶)等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审美实践,导游员在旅游者旅游活动中又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旅游者自觉不自觉的会对导游员产生审美需求,要求导游员要从外表到内心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