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美国国家对外政策的目的

论美国国家对外政策的目的

论美国国家对外政策的目的
【摘要】美国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恐怖主义不是弱化了反而是加强了美国的惟一超级大国地位。

冷战结束以来,在内源性驱动力的作用与影响之下,称霸世界、维护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保障美国跨国集团和其他资本的利益和逐利本性成了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

【关键词】称霸世界世界政治经济体系逐利本性人权外交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现实主义为指导的,美国也不例外。

然而,作为理想主义的发源地,美国外交又受理想主义的影响,可以说,美国是外交政策中理想主义色彩最浓的国家。

探究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还得从历史谈起。

一、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二战后,美国的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可以按照美国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因而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

综观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虽然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是,无论什么时期,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却始终未变。

[1]
1、全球战略确立阶段的美国对外战略——遏制战略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是美国全球战略确立的阶段.[2]在这个阶段,美国奉行遏制战略,其对外战略具有明显的扩张性、进攻性和侵略性。

2、全球战略调整阶段的美国对外战略——缓和战略70年代,世界上多种力量迅速发展。

美国经过战后初期的全球扩张,加上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经济实力大为衰减,霸权地位严重动摇。

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具体表现在尼克松主义和卡特的“世界秩序战略”。

[3]
3、全球战略发展时期的美国对外战略——从新遏制战略到超越遏制战略
布什(1989年~1993年任总统)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促使东欧脱离苏联的影响,并进一步融人西方政治、经济体系。

[4]“超越遏制”战略与“遏制”战略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目标更高。

“遏制”战略的目标是围剿堵截共产主义,使其不能进一步扩展;而“超越遏制”则企图把苏联和东欧纳入西方的社会体系之中,在战胜共产主义的前提下,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5](2)空间更广。

遏制战略的活动空间主要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周边地区及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峙严重的中欧地区以及广大的第三世界,而“超越遏制”则深入推进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部。

[6](3)手段更多。

遏制战略主要动用军事力量,强调打一场常规战争;而“超越遏制”则在军事遏制的同时,强调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的进攻,并突出了“和平演变”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成功地率领多国部队实施了打击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计划后,加强了美国的地区存在,并提出了要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新秩序”主张。

[7]
二、维护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保障美国跨国集团和其他资本的利益这一战略目标是不会改变的[8]
美国对外政策的本质是由其国家属性决定的。

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对外政策两大源泉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倾向之间没有本质之分,只有方式和策略的不同。

前者间接、阴柔,后者直接、粗暴。

保守主义思维倾向于对外使用强制力量,自由主义则借助于全球化战略达成战略目的。

[9]但是,不管美国对外政策是基于强权、暴力和单边主义的保守主义倾向,抑或以军事实力为支撑、以多边主义为基本手段的自由主义倾向,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维护其无出其右的世界霸主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诸领域使其他重要力量围绕在美国的周围,竭力形成一种以其为核心的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依赖关系。

无论美国是推行外显的“布什主义”,还是奥巴马式的低姿态和放低身段的“微笑外交”,维护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保障美国跨国集团和其他资本的利益这一战略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10]从根本上看,代表资本利益的社会精英是影响政府决策的主要力量,利益驱动因而成为其对外政策的基本诉求。

政府组成的民主方式让普通大众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其中,保守主义价值观根深蒂固的人向来对美国政治影响巨大。

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执政后,美国社会趋于保守,“9•11”事件后,保守主义越发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在对外战略方面,保守主义者的总体战略是在不触碰国内民众利益的同时,对外战争与威胁并重,利用战争最大限度
地为美国的跨国大资本输血打气,巩固其全方位的世界主导地位,同时威慑对手和盟国。

[11]保守主义大行其道的对外政策与多元民主的国内政治相结合是战后美国政治的突出特征,它传递给我们的一个信号是,美国政府奉行的是一种“对内民主,对外独裁”的政治方式。

对外独裁的一个极端表现就是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三、逐利本性至少是这个国家对外政策行为的关键动力[11]
国家与个人一样,不管所作所为是善是恶,皆有一套自我辩护的托词或借口。

这就是担负说教任务、取得正当化或合理化的意识形态。

如果我们看不清其行为的本质,就有被说服、被迷惑、被欺骗的可能性。

所谓“仁慈帝国”的看法,或者被美国对外战争的自由主义旗号所迷惑的人,显而易见是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的肤浅认识。

[12]它看到的是美国对外政策行为的外在“包装”,而没有看到漂亮“包装”背后的真实动机和目的。

对于任何国家而言,确立行为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意识形态都是实施政治行为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美国的对外战争亦不例外。

它发动的大大小小战争无不有义正词严的正义说辞和责无旁贷的人类使命感。

参加二战的欧洲战场是为了“铲除纳粹”,抗击日本是为了“自卫反击”,出兵朝鲜和越南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与前苏联“对撼”是对付“邪恶帝国”,突袭巴拿马活捉诺列加是为了“铲除独裁”。

冷战结束之后,“反共战争”变成了“反恐战争”,遏制共产主义换成了推广美式价值观。

发动海湾战争是为了中东的“民主”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进军阿富汗当然是“反恐”的需要。

[13]
四、人权外交—称霸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权外交可以界定为以促进人权为基本目标的外交政策,也可以理解为以人权为借口来进行外交斗争。

前者为美国人所推崇,也是他们尽力树立的自我形象,而后者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它的谴责。

我们认为,美国在当代,特别是在冷战以后加紧推行其人权外交,无疑是为建立世界霸权的总目标服务的,而且它时常运用双重标准来干涉别国内政。

然而,历史上试图建立某种霸业的国家,如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都没有把在全世界促进人权,或者广而言之推行某种道德理想作为工具,唯独美国是如此,而且人权外交已正式成为其冷战后的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

总之,美国总是师出有名,其对外战争都是大公无私,是传教士精神的体现,而与自身利益无关。

我们当然不否认美国发动或参与的许多战争客观上有益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战争背后的真实动机。

我认为,逐利本性至少是这个国家对外政策行为的关键动力。

石油、矿产等稀缺资源,拓展世界市场,控制全球主要的运输通道,防范潜在的竞争对手,维护并巩固唯一超级大国地位,难道不是这个国家的战略目的吗?
【参考文献】:
[1][美]布热津斯基著,王振西主译. 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王逸舟. 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万光. 国际问题研究·新保守派和布什全球战略[J].北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2004
[4]美国逐年提高国防预算推进全球扩张
[5]刘德斌. 国际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汇涌. 瞭望新闻周刊·美国善打经济牌[N].北京:瞭望周刊社,总第1153期,2006
[7] 王传剑. 国际政治·新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J].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 [9][美]汉斯•J•摩根索著,徐昕等译. 国家间政治——寻找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10]倪世雄.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1] [12]王缉思. 美国研究·美国霸权的逻辑[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2003 [13]刘德斌. 国际关系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