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游记
王家大院,地处灵石县城东12公里的静升镇。
东挽绵山,西望汾河,北靠黄土高坡,南临一片葱茏的漫漫田畴。
这里是地肥水美、风光绮丽之地。
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王诚斋率家族迁居静升。
该镇在明清前,即已形成一条横贾东西的五里长街和所谓“九沟八堡十八巷”的民居建筑。
那九道沟,从长街的北面,一条条地渐次北上,系结于北山黄土高塬上的凤凰台,呜风塬,栖凤塬,凤呜岗等处。
于是,这沟这粱,就像一只只凤凰依偎在一起,尤其在夏秋绿荫遍地、百鸟啭喉之际,给人一种凤兮凰兮的联想。
山上的呜凤塬是王家的祖坟,山下的九沟十八巷中,五道沟五条巷属于“王氏”,有大小院落千余处。
王家大院的住宅群主要是东院高家崖,西院红门堡。
高家崖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
东门为进出的主要通道。
门楼雄伟巍峨,两边各挂一盏大红灯笼,“王府”二字格外引人注目。
步人高墙深院,似乎立即有一种森严的气氛禁锢于心。
跨入门槛,沿着马道,我们来到凝瑞居大门。
木柱上的一副对仗工整的楹联跃入眼帘:
仰云汉俯厚土东西南北游目骋怀常中意
沐烟霞披彩虹春夏秋冬抚今追昔总生情
这副楹联,烘托着王家大院,陪衬着王家大院,使其更具“花不知名分外娇”的魅力。
走进那两进或三进不同风格的四合院内,犹如进了迷宫一般。
如若没有导游小姐的引领,很难走出那院内套院、门内有门的境地。
登上最高楼层,回眸顾盼,住宅群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因1ll构筑,依山重叠,随形生变,依势而曲,层楼叠院,错落有致。
真个是“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
堡墙高筑,四门俱全,由四道封闭圈组成。
据说,这是沿袭了西周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室多进庭院建筑特色,丰富了封闭的空间层次,增强了安全防范机能。
整个东大院,居高临下。
层层梯升,融南方之隽秀、幽雅、古朴和北方之雄伟、厚重、粗犷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给人以完美的山庄别墅之感。
出东大院的西堡门,走过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就是西大院——红门堡。
该院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
因堡门为红色,故称红门堡。
红门堡墙外高8米,内高4米,厚2米多,用青砖砌筑。
堡墙上有垛El。
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
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
堡内南北向有一条主街,用大块河卵石铺成。
主街将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3条横巷。
横巷又把大院分割为南北四排。
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
一
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恰好组成一个巨型“王”字。
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
漫步于通道,穿梭于院落,登ll缶于楼阁,每一处都令人情不自禁地驻足观赏,拍手称奇。
游览王家大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别有洞天的花院书斋。
这里是主人养心修身、研究学问、探讨知识的地方,也是少爷们读书深造的圣地。
看着那古色古香的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钟鼎彝尊,我忘却了尘俗之缤纷,而飘然有凌云之志。
花院的瞻月亭和东大门上的望绵阁,四面阙如,八方无碍.斗拱叠出,翼角腾空。
立于之上,可以目游骋怀,极视听之美,东可望绵山日出,西可观苏溪夜月,是“指点江山”的最佳场地,成为传统的庭院风景线。
离开王家大院,已是夕阳西沉的傍晚。
暮霭中,古镇静升连同“华夏第一宅”,均被甩到身后。
而王家大院之“美”,却始终在胸问萦绕,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