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第3章

国际经济学第3章


◎决定生产可能性边界具体形状的因素
1.
行业规模报酬性

② ③
Y
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报酬递减
不同的要素使用比例 相同的要素使用比例 异质性 同质性
2015-3-19
T
2.
产品的要素密集度
① ②
3.
生产要素的性质
① ②
O
T’
X
20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
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 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 的“张力”,而规模 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 产可能边界向内凹 (机会成本递减)的 “吸力” ;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 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 影响,生产可能性边 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 原点的曲线TT′。
◎微观经济学知识回顾:
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产量的决定
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是向下倾斜 的,其边际收益曲线位于需求曲线D(也是平 P 均收益曲线AR)之下. R


证明:

设线性反需求函数即需求曲线D:P=a-bQ, 总收益函数为TR=P·Q=aQ-bQ2, 平均收益线: AR =TR/Q =a-bQ 即需求

0
20
40
60
80
100
120
图 规模收益递增与国际贸易

三、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模型假设
1. X和Y两个部门中至少有一个部门存 在外部规模经济,例如,X部门存在外部规 模经济,而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 2.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3. 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 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均相同, 所以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 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 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 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 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 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 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E
D MR
O
q0
垄断竞争行业最终的市场均衡状态
• 最终行业内所有厂 商的利润为零,厂 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相切于平均成本曲 线的左端;
• 此时,市场结构达 到均衡,市场中厂 商数目随之确定下 来。
P
MC AC PE
E
E2
D(AR)
MR O qE q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局部均衡假设:
1.
开放条件下
均衡点E不再是稳定的,两 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各 自的福利; 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 产Y。 如果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 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 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 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 位于直线TT’的中点C,两国 都会获益。 结论:既使不存在比较优势, 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 贸易的产生。 2015-3-19


模型分析

在规模经济(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在的) 存在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可能会不 同于前面几章所提到的两种形式,而是一条凹向 原点的曲线。 这里,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形状的因素有两 个:(1)要素密集度,(2)规模经济。一般来 说,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 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后者则产生一 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原点凹(机会成本递减)的 “吸力”, 最终整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则取 决于两股相反“力量”的对比 。
2’
X
21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封闭条件下)
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 点相对价格线(Px / Py)与生产 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 这是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价格 要高于社会机会成本(生产可能 性边界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 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 无差曲线表示。 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 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 相同。
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 件和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2.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 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3.
4.
市场规模为既定的,即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 与价格无关;

总之,该行业的厂商具有对称性
3.6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不完全竞争和市场结构
差异产品与国际贸易
需求相似与国际贸易
3.2.1 产业内贸易的含义和测度
(1)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种产
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型的产品,也常被称为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 可由不 同产业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加权平均 数来求得:
T 1
i 1 n
X
n
i
Mi
n i
Xi M
i 1 i 1
3.2.2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 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泛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
减,表现一国产出水平增长的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 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 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 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单个厂商均衡产量的决定 •厂商决定其 产出的条件 MR=MC。 •如果短期内 厂商获得的 超额利润大 于零,那么 就会不断有 新的厂商进 入市场。

23
一般而言,贸易利益在两国间分配可能是不均衡的,即 两国社会无差异曲线不见得正好位于TT’的中点。



如果两国都希望消费更多的X商品,于是X 的价格上升,Y的价格下降; 当两国贸易达到平衡时,国际均衡价格高 于上图中的国际均衡价格(Px / Py) ; A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福利要大于B国。
第3 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3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3.1 基于需求不同的贸易理论
3.2 产业内贸易理论
3.3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
3.4 运输成本、环境标准与国际贸易
3.5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3.1
基于需求不同的贸易理论
假设甲、乙两国在生产方面的能力是完全
相同的,即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规模收益递增与国际贸易
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 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
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 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Y 120 100 80 60 40 20 B X A E Ⅱ B`


完全垄断市场
.

图6-4
.
完全竞争市场
B

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模型
一、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允许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存在,原来 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 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即消费者希望供 选择的消费商品种类越多越好; 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 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 曲线 ; 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 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 市场可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 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
曲线,

MR O
D(AR) Q
边际收益函数为MR=dTR/dQ=a-2bQ dP/dQ=-b,dMR/dQ=-2b
单个厂商短期均衡产量的决定: MR = MC
P
H
MC AC
•假设厂商所面临的 需求曲线没有主观 和客观的区别; •短期内,由于产品 的差异性,厂商对 价格有一定的控制 力,厂商获得的超 额利润大于零。

国家间不同的收入分配
家庭数量
国家1
国家2
家庭收入
Y1 y5 y3 y2 y6 y4
(3)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同产业间贸易相比较,产业内贸易有两个特点:
一是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有非常高的相互替代性。 二是进口国和出口国在该商品的生产能力方面并无大 的差别。 产业内贸易往往是在生产力发展程度、人均国民 收入水平等条件接近的国家之间进行,其形成基础和 影响都不同于产业间工业品的相互贸易。
按照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方法的规定,相同类型的商品是指
至少属于同章、同类和同组的商品同时出现在一国的进出口项目 中。
(2)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产品差异性(工业品市场的垄断竞争性) 运费和地理位置(运输成本) 规模经济 零部件贸易的急剧上升,跨国公司为降 低成本,将零部件在全球生产,利用各 国不同要素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使成 本极小化。
但两国的需求偏好不同,因此在封闭经济条件 下,同一种商品在两国的价格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两国进行分工和贸易,两国都能够达
到更高的福利水平。
需求偏好不同产生的贸易
Y B′ Ⅳ
A′
C′

E
A
B
O

Ⅲ PW
X
3.2
产业内贸易理论
3.2.1 3.2.2
产业内贸易的含义和测度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