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中诗意美

中国现代文学中诗意美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意美摘要:朱自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现代散文作家,其散文行文如诗,辞藻平实而饱含真情,描写清淡而韵味悠长,叙述随意而其文意却丝丝入扣,其文中语言平淡却不失优雅,行文流畅且极具内涵,其融融的诗意与缜密精巧的构思、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真挚感情地注入及清幽细密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和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无限的丰富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的真实实境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造成强烈的空间美、动态美、传神美,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和自然感。

事实上,不只诗是很讲究意境,散文也讲究意境。

朱自清散文注重创设优美的意境,感情真挚浓郁,不论写景、叙事、议论、抒情,都包含着独特的个性和情趣。

他的写景散文,缘情写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他的叙事散文,叙事抒情有机结合,达到物我的一致;他的议论散文,擅长用饱含感情的优美的文字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他的抒情散文,叙议结合,情深理至,没有虚伪的夸饰和做作。

总之,叙写现实人生的悲剧美,寄情山水风月的诗意美,传达亲情体验的人性美,剖析自我内心的人格美,追求韵律和谐的语言美,共同构成了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一、叙写现实人生的悲剧美朱自清早期散文中有一部分是以夹叙夹议手法写的呼吁与诅咒的名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海行杂记》等。

这些散文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从人物的悲剧命运入手,从伤时感世的角度出发,揭示人生的不公,抨击社会的黑暗。

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写一个五岁的女孩,被其哥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卖掉,叙述“一条低贱生命”的故事,这是作者在温州亲眼所见的一幕,文章想象她今后任人宰割的命运,她若长大成人或者卖给人家作妾,或者卖到妓院沦落风尘。

作者愤激地诘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

《阿河》写了一位十八岁的农家少女阿河的悲剧,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三十多岁的流浪汉,气得她离家出走去当女佣,后来又被男人抢回去,逼她爹拿钱换人,她爹只得以八十块钱的价格又把她卖给一个有钱的老板。

作者义愤地控诉畸形社会为富不仁的罪孽。

在《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中,写在电车上意外地受到“小西洋人”的侮辱和挑衅,便由这一次突然的“袭击”联想到许多的“袭击”,从那“小西洋人”的眼光和表情思考他如此蛮横猖狂的原因,勾出一个傲慢的小西洋人的形象,指出这“小西洋人”脸上“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喊出了民族平等的正义要求。

这在帝国主义横行、北洋军阀卖国求荣的二十年代,有着激励民族意识的现实意义。

在《哀韦杰三君》里则对“三一八”惨案中死难者韦杰三君奉献自己深挚的悼念和敬意,语挚情深,感人肺腑,朱自清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憎恶是非常明显的。

《背影》写为儿子送行,并艰难地替儿子买来桔子的父亲的“背影”,作者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背影加以烘托,这“背影”是在他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日益破败的氛围中予以孕育和刻画的。

从而以血和泪掺和的冷涩惨淡的色调,在抒情主人公心灵深处勾画出一个悲剧性的“背影”形象。

全文叙事含蓄,将丰富的感情寓于朴素的描写和叙述中,表述了一个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苦于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从一个小康之家的日益没落这一角度,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人民趋于贫困化的现实。

二、缜密精巧的构思缜密精巧的构思是作品散发诗意的一个特征。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他的散文,结构精巧,布局合理,善于从叙述中将读者缓缓带入作者设计好的意境,行文缜密而严谨,精炼而流畅,活泼而巧妙。

散文《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在《荷塘月色》的布局上面,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一开篇就把一个如烟似梦的月下荷塘端了出来,而是在正式雕镂月色荷塘之前,他引着读者在通向荷塘的路上拐了三个弯子,那就是作者对月下荷塘的想,寻,爱。

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其次由“想”而“沿着荷塘”寻去,三是寻到了荷塘却又不急于展示荷塘之美,却偏要把自己独处荷塘月下的悠然自得之情先向读者抒写一番。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侧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从作者的思绪中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爱,其作用在于逗起读者一睹荷塘月色的强烈愿望,为正面描写荷塘月色作好了情绪上的充分准备,然后作家才揭开月下荷塘的神秘面纱。

写完荷塘月色以后,作家调转生花妙笔,从空间转向时间,溯历史的河流而上,出其不意地把人们又带入了六朝采莲的风流季节,开拓出一片古代“妖童媛女”荡舟采莲的新景色,真是一波三折啊!如此布局,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让读者获得如此多的感受。

在结构上面,文章开头的一段夹叙夹议,将“我”的一时心情告诉给读者:第二段只用简单几笔便将荷塘四周的轮廓勾勒出来,给人有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到第三段直写荷塘独处的妙处。

作者真正用力描写的荷塘月色,那是从第四段开始,他十分巧妙地写了荷塘月色、荷叶、荷花和荷花的形、色、香;到第五段才写到月色:月光如流水,叶子、花朵儿在柔和的月光中做着美丽的梦,一会儿月光给淡云遮住,一会儿月光透过树丛筛落下斑驳的黑影。

朦胧的月光不仅静静地泻在荷塘上,她还静静地泻在四面的树林和远山上。

我们在这样的月夜的静穆中,阴森森的,真有些怕人。

这时作者大约也嫌太过寂静罢,紧接着便写出蝉鸣蛙叫。

当你听到叫声时,那四面几乎已经凝结住的空气便顿然活泼起来,使人感到还有生命的存在。

这种境界是美的,写法也是层次分明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层次分明的结构,才使读者随着作者的引导,步步深入地欣赏静寂的荷塘下的美丽月色,如果没有这样精巧的结构,读者也就不可能在作者的引导下欣赏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如此美丽的月色了。

由此可见《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是作者独具慧笔,缜密构思后所精心布置的,让人不知觉中渐入佳境。

朱自清高超的艺术构思还体现在“设眼有致”。

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基调的关键语句,通常我们称之为“文眼”。

因而,透过文眼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可以确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

而他的散文《春》就有这样的特色,他将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述之中,毫无斧凿之痕,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春”虽是一个抽象名词,但他却知道巧妙地安排花草、树木与人们的行为来显示春天的气息。

他以生物从睡醒之后来描写活泼可爱的情景。

他依次由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变成嫩嫩绿绿的田野、园子而看到人们活跃的踢球、赛跑、捉迷藏的景象。

接著由各种树木的开花,看到成千成百的蜜蜂在喧闹着;又从轻风里看出小鸟呼朋引伴也卖弄清脆的喉咙,和流水、短笛之声相应和而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再接著他又从下雨之中看出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眼;而烘托出安静和平的夜。

最后他以天上的风渐多,地上的人们渐活跃而领悟到“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文眼的实际内涵。

作者拿春天像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及健壮的青年,除了给大地活泼的印象之外,又带来了振奋和希望,因春天充满了希望。

诗一般若隐若现、含蓄的“文眼”创作风格在朱自清散文中更是达到了极致,如《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的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声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究其创作的社会背景,“动”与“静”的相互映衬,主要是为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荷塘月色》写作前后,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蒋介石在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朱自清处于极度的彷徨不安之中,他幻想躲进书斋、课堂、文学研究所这三者筑成的象牙之塔里,寻找解脱。

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很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了,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朱自清,字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

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

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徨徨然。

’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

他先前曾经说过:‘我只有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便觉得‘还是暂时超然的好’。

”如果直接写出作者自身的真实想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面是不允许的,因此,作者巧设“文眼”,通过含蓄的“文眼”凝聚作者心情,将作者心里面的“不宁静”的心情和荷塘月色的“静”相互辉映,将自己内心的“不宁静”写得恰到好处。

“文眼”的巧妙放置,除了《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名文之外,还有《背影》这篇描写淳淳亲情且感人肺腑的散文,它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围绕“背影”在生活中节选片段,最终通过儿子眼中的父亲背影的描写,很自然地流露出父子情深的真情实感,感人涕下。

在文章中,两次写父亲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更见文眼搭配的巧妙。

买桔子的背影,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离别的一刹那的背影,却是略写,只一句带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个背影,作者没有再加以描写,但那“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和再三叮咛,已把那舍不得和儿子分别的心情,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去的苦况,活画出了。

几笔之中,作者当时那种悲酸惆怅的心情,正是通过“背影”这个文眼的描述而表现得含蓄而深沉。

由此可见,结构的严谨和布局的精妙,以及设眼有致成为作品引人入境时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技巧,而正是有了这些手段和技巧的运用,使得读者于平实的语言当中有序可循走进作者的心灵空间,让人深思回味无穷。

三、情与景水乳交融任何艺术形象,都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与主观的作家思想感情的结合。

作家的艺术风格,不但从他对生活的客观描绘中显示出来,而且从他对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内在的感受中流露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但体现在其对客观世界的描写中,也体在其主观的抒情中;不但能够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选择材料,捕捉新意,创造出集中概括的艺术形象,而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情景交融中表现出淡淡而又韵味深长的诗意。

《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题为《绿》的散文就是一例。

此文一开头就细致有序地给读者描绘这个令“我”惊诧于它的绿的潭——梅雨潭。

在朱自清笔下,那“绿”已不单单是自然界的一种色彩了,它已经被活化了,根据作者情感的加入,这片“绿”被富于了动感,特别是有感而发的那几句:“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作者在梅雨潭的美丽景色中,捕捉了一个鲜明的特征,把那奇异的绿色写得可以追寻,可以拥抱,可以醉人,甚至可以馈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