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鼠害和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文章根据我国森林鼠害的发生原因,综合考虑各种防治措施的有机结合与协调,以营林措施为基础,重在预防,通过对营林、生物、物理及化学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以期达到鼠量与生态的相互约束性动态平衡,从根本上根除鼠患。
关键词综合防治措施;鼠害防治
1森林鼠害的发生原因
1.1森林鼠害发生的原因
森林鼠类是森林生物链中基础性的一环,生态位置极其重要。
正常情况下,在其它生物种类及自然因子的控制下,林鼠的种群数量保持着一个平稳的状态并对林木植被生长不构成危害;只有在数量突然急遽上升、食物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它们才会对林木造成严重的危害。
1)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如:由于食物短缺,尤其是在冬季其它食物缺乏时,林鼠会大量地以树木为食,危害森林。
2)食物供应发生变化,如:大面积、单一地营造林鼠喜食的树种,其种群数量也会因食物的充足而迅速上升。
3)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如:人为地大量捕捉林鼠天敌,林鼠因失去制约而数量发生大的变化。
4)退耕还林地以前是农田,食物充足、鼠类很多,栽种庄稼改为种树后,植被稀少、食物短缺,林鼠被迫以树木为食,危害新植林。
1.2森林鼠害的发生季节与危害规律
有鼠害发生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中,一般从秋季到翌年春季青草发芽前,是为害林木最严重的时期。
其为害规律是:幼树受害严重,大树受害轻;郁闭度小的疏林受害重,郁闭度大的密林受害轻;林缘的树木受害严重,林内的树木受害轻;阳坡、缓坡的树木受害严重阴坡、陡坡的树木受害轻;灌木杂草丛生、乱石多、卫生条件差的林地受害严重,否则就轻。
2森林鼠害的危害及种类
森林鼠类的危害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地上鼠,主要是环啃食树干基部、树干、种籽、幼树嫩枝嫩叶和南方竹区的竹笋,主要危害树种有胡杨、红柳、沙棘、拧条、沙拐枣、樟子松、落叶松、红松、油松、云杉、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杨树和杉树等。
另一类为地下鼠,主要啃食树木的根系,在地下掘洞摄取
树木的根茎,致使幼苗、枝条、树皮环剥,使树木枯死。
有的把整株幼树咬断后拖入洞中啃食。
鼠类不但危害农业,破坏草原,毁灭森林,而且传播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
3森林鼠害防治的指导思想
森林鼠害防治要遵循森林生态理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出发,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内食物链的完整性为目的,坚持”预防为主”,搞好森林鼠害的监测调查工作,做到早调查、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要以营林措施为基础,重在预防,通过对营林、生物、物理及化学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实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
4森林鼠害的防治措施
森林鼠害的防治应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季防治一般在4月中旬左右,秋季防治在10月上旬以后,霜降上冻或降雪后进行。
其主要预防措施为加强预测预报和营造不利于鼠类生存的环境具体防治方法有:生态控制措施,是指通过加强以营林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措施,破坏鼠类适宜的生活和环境条件,影响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以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形成可持续控制的生态林业。
森林鼠害防治必须从营造林工作开始,要在营造林阶段实施各种防治措施,对森林鼠害进行预防性治理。
4.1造林设计
1)营造混交林。
在造林设计时考虑合理的树种搭配,以速生丰产林为主,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灌灌混交、合理搭配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种针叶、阔叶、灌木树种,避免营造单一的纯林,同时,要通过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实行合理密植,利用灌木和次生林木的发达根系阻止地下害鼠活动,如果造林前将灌木连根清除,地下鼠便会很快侵入造林地危害苗木。
在鼢鼠危害严重的地区应先栽植灌木,灌木定植后再栽植乔木,实行先后灌乔混交造林方法,阻止地下害鼠危害。
2)加植厌食树种。
加植厌食树种是指在造林设计时要栽种一些害鼠不喜欢啃食的、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以减少害鼠对林木的啃食。
如某林场2008年营造的4hm2樟子松林,鼠害率为98.17%,死亡率为88.6%;而同一立地条件下栽植的红皮云杉,被害率仅为12.3%,没有一株
死亡。
3)选择驱鼠植物构成驱鼠混交林。
如接骨木、稠李、柠条、缬草等野生植物能散发出一种特殊气味,具有很强的驱鼠作用。
在人工林的株行间适当栽种这些被称为植物猫的植物,可取得长治久安的效果。
4)调节造林密度。
要在营造混交林、改造纯林的同时增加造林密度,提早郁闭成林。
据调查,樟子松人工林造林密度6000株/hm2,郁闭度达0.8~1.0,
鼠害率为12.19%;樟子松人工林造林密度3000株/hm2~4000株/hm2,郁闭度达0.4~0.5,鼠害率为28%~96.1%,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下加大造林密度也是减轻鼠害的一项重要措施。
4.2造林地预防处理
造林前应对造林地进行预防性处理。
①降低种群数量,如果造林地内的害鼠数量过高,应进行灭鼠,降低鼠密度后再进行造林;②在造林前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以破坏鼠类的洞道;③改善林地卫生条件,要将造林地内的枝桠、梢头、倒木等杂物清理干净,破坏害鼠的栖息环境。
在退耕还林新植林地可设置鼠类“诱捕井”、鼠类诱捕器等环保型的捕鼠工具捕(灭)鼠。
4.3营林措施
4.3.1苗木处理
造林之前,要对苗木采取一些保护性的技术措施。
例如,用驱避剂、多效抗旱剂等林木保护剂对苗木进行涂干或蘸根,实施预防性的处理,可保护多种林木不被害鼠啃咬,对主要造林树种、经济林树种和林木种子等防护效能显著,持效期长,操作简便易行。
对地下鼠活动的地区,要实行苗木深坑栽植并挖掘防鼠阻隔沟,沟壁应垂直,破坏鼢鼠的洞道,防止鼢鼠啃食苗木。
4.3.2林地抚育措施
造林后加强营林措施,减少害鼠危害。
对地上鼠类危害的地块应及时清除林内的灌木和藤蔓植物,破坏害鼠的栖息场所,减少其安全活动空间和食物资源储备;同时,控制抚育伐及修枝的强度,促进中幼林早日郁闭成林;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让害鼠取食。
4.3.3替代性食物
为减少害鼠对林木的危害,可以在特定时期采用一些替代性的食物喂饲害鼠。
例如,利用幼龄林抚育采伐下来的树头、枝桠、灌木等剩余物,作为替代食物。
随着害鼠替代食物的充足,以鼠类为主要食物的天敌的食物也丰富了,刺激了天敌的增殖,从而控制了鼠害的发生。
此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防鼠措施。
4.3.4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
1)在幼林地要选择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
因为化学除草剂中如草甘膦和威尔柏等对害鼠有驱避作用,化学除草一次施药可维持2a~3a相对成本较低,对压低林地内害鼠数量起到很好的作用,也可以解决杂草与幼树争肥、争水、争光照的问题,并能够促进林木生长,是一举多得的措施。
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学原理制成捕鼠器械对害鼠进行人工捕杀。
对于害鼠种群密度较低或不宜进行大规模灭鼠的林地,可以使用鼠铗、地箭、弓形铗等物理器械,开展群众性的人工灭鼠;也可以采取挖掘防鼠阻隔沟或在树干基部捆扎塑料、金属等防护材料的方式保护树体,或在树干基部涂白、涂抹泥沙或捆扎芦苇、干草把、塑料布等,阻挡害鼠直接接触树木而防止啃咬。
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使用有毒的化合物对害鼠进行杀灭的方法,适用于害鼠种群密度较大、已造成一定危害的林地。
为避免化学药剂造成人畜中毒、杀伤天敌、环境污染等问题,应选择无二次中毒的杀鼠剂,并以小包装(5g/袋~10g/袋)施药,必要时可配合毒饵保护器(包括毒饵保护瓶、罐、桶等)投饵灭鼠。
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鼠类天敌和致病病原微生物抑制害鼠种群密度的方法。
①鼠类不育剂防治技术是通过药剂投饵来降低雌、雄害鼠的生育能力,可使害鼠种群长期保持在低密度状态,对环境无污染,对天敌动物安全。
②林木保护剂防治技术是对造林前后的苗木采取一些保护性的技术措施,实施预防性的处理,可保护林木不被啃咬,属于树木保护技术的一种。
该项措施无毒杀作用,可保护多种林木防止鼠啃咬。
③天敌保护与利用林业害鼠天敌种类很多,包括:猫头鹰、鸢、隼、雕、黄鼬、艾虎、青鼬、银鼬狐狸、豹猫、家猫等。
为了保护天敌应实行封山育林,禁捕、禁猎鼠类天敌;在人工林内垒积石头堆或枝柴、草堆等招引鼬科动物;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可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以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
有条件的地方可人工饲养害鼠的主要天敌并投放到林地,人为提高天敌种群数量,以压制害鼠种群密度,达到长期、有效控制林业鼠害的作用。
5)综合配套、系统防治。
鼠害是严重的生态学问题,以生态学观点,综合考虑各种措施的有机结合与协调,讲求整体效益,是解决当前森林鼠害问题的基本对策,实行综合防治,各种防治手段和措施要配套成型。
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要以营林措施为基础,重在预防,通过对营林、生物、物理及化学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特别是植物杀鼠技术、林木保护技术及抗生育技术等的应用,实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
5结束语
鼠害是严重的生态学问题,以生态学观点,综合考虑各种措施的有机结合与协调,讲求整体效益,是解决当前森林鼠害问题的基本对策,要彻底摈弃使用单一防治措施的模式,实行综合防治,各种防治手段和措施要配套成型。
参考文献
[1]胡惠娥.林地鼠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01.
[2]于海龙,于润兰,吕英.浅谈森林鼠害及其防治措施[J].防护林科技,2004,06.
[3]何国印.浅谈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价值工程,2010,01.
鲍志刚(1968—),男,江西婺源人,函授专科,助理工程师,林学专业,主要从事营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