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谈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谈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一、引子丛林是佛教特有的名词,通指禅宗的寺院,所以也把它叫做禅林。

又以芳香之梅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清净丛林,故也称之为旃檀林。

《大智度论》卷三载:僧众和合居住於一处,犹如树木聚集之丛林,故以之为喻;《大庄严经论》谓:众僧乃胜智之丛林,又《禅林宝训音译》载:“丛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意,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曰:“梵语贫婆陀那,此云丛林……草丛生藐。

”《百丈丛林清规正义记》曰:“丛林二字喻也,丛林乃草木葺聚集之义,喻僧坊为众所止之处,行人栖心行道之所。

能生道芽,趋登圣果,福利群生也。

又此名义,具经解,《华严离世间品》颂曰:‘菩萨妙法树,生於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杆,五度为繁密,定业神通花,一切智为果。

'又法华经药草品亦卉木丛林,喻随机受化。

又律中,凡四僧以上,至百千,同住一处,作法游事,如水乳和,皆名丛林。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之际,大放异彩,同时形成了佛教的黄金时期。

丛林制度在此一时期亦应运而生,于是就有马祖设丛林,百丈立清规的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本文,就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略抒管窥之已见。

二、佛教原始制度简介伟大的释尊在青少年时代,曾受过宫庭式的高级教育,对古印度之各种礼教,都有非常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为了探发解脱自我与众生苦迫的大道,他决意摆脱一切入山修行,热肠而冷眼的透视人间,审思、参究、体证,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的缘起观,完成了圆满的正觉,成为人间的佛陀。

释尊创觉佛教后,凡是正式出家的弟子们都必须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离情绝俗,断家室之累。

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

比丘(尼)们严格遵守佛陀的戒律和制度,立志精勤,以求佛道。

除了应当守心修性,和行为上等等的戒律以外,佛陀又为他们定下了个人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各种制度:1、衣:如《三中彼经》说:“佛告迦叶周那沙弥,舍粪扫中物至阿耨达池浣洗,诸天遥为作礼,取其浣汁以自沐浴,外道持净毡次后将洗,诸天遥遮,勿淤池也,然此粪衣,竟是世人所弃碎帛收拾抖缀以为法衣,欲令节俭,少欲少事,一纳之外更无余物。

”从修行的立场著想,摒除牵累,只许披粪扫衣,所以比丘行住坐卧无所不适。

减少物质生活至最低极限的作法有十种利益:“一、于三衣外无求受疲苦;二、无守护疲苦;三、所蓄物少;四、唯身所著为是;五、烟蕴戒行;六、行来无累;七、身体轻便;八、随阿练若处住;九、处处住无顾惜;十、随顺道行。

”但是,粪扫衣传到中国以后,就无法适应了,只有象征性地在衣上补上一块。

也有乞化百家衣布,补破衲杂而成的,名之为破衲衣、补衲衣或百衲衣。

2、食:佛法说:“法轮未转,食轮先转”。

要过修行生活,以假修真,必借这四大组合的身体,所谓“身安则道隆”。

但是若欲身安,须要靠吃饭才能维持下去。

而原始佛教的生活方式,则以乞食为主。

做梵行人,修行与弘法并行,有道之人不耻向人乞食,其目的在于随处说法利生,并不在贪口福,也不是无谋生能力的落泊者。

所以,在《行事钞资持记》卷三十六中说:乞食有十种利益:“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二、施我食者含住三宝然百岁食,三、施我食者当生悲心,四、顺佛教行,五、易满易养,六、行破骄慢法,七、无见顶善根,八、见我乞食作修、善法者效我,九、不与男子大小诸缘事,十、次第乞食于众生中起平等心。

”至于时间,则是过午不食。

至多是早上、中午两餐。

因为修行者把吃饭只看作维持生命和治疗饿病的药物吧了。

3、住:原始佛教对住,是随遇而安;屋檐、庙廊、树下、旷野、荒冢,两足跏趺,便心安理得地参悟去了。

冢间坐者,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有十种利益:“一、常得无常想;二、得死想;三、得不净想;四、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五、常得远离一切所爱人;六、常得想心;七、远离戏说;八、心常厌离;九、勤行精进;十、解除怖畏”。

“树下坐者,无有房舍卧所受用疲苦,及随四依地易得无过,复无有众闹等,在露地坐者,如《大智度论》说:“我观树下如半食,无异荫覆闵乐,难受者,便受露地日光遍照,空中明净,易入空定。

”《行事钞资持记》卷三十六亦说有露地坐有十种利益:“一、无求好精舍住疲苦;二、无求好卧具疲苦;三、不恼上座,四、不令下座愁恼;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则少务;九、不起诤因;十、不夺他所有。

”由此可见原始佛教修行者的风格。

4、行:佛门有一句老话说:“出家不参方,犹如菩萨不开光。

”原始佛教的苦行者们,为了立志求道,光头赤足安祥而走。

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目的只有一个:发明自心的本地风光。

头陀不三宿空桑之下,无不是要行者莫再对事物留恋不舍,因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才是修行者所追求的。

三、丛林制度之由来佛教戒律,是由释尊所制定的,它规范了僧众的集体生活及主个人生活的准则。

丛林制度的建立,亦是源于佛教戒律的演变。

佛教传来中国,到梁武的时,达摩祖师渡海东来,传佛心印的法门,就在东士扎根了。

传到六祖慧能大师,此一法门大弘其道,盛极一时,如日丽东方,光芒万丈。

此后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禅师,鉴于中国的风士民情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所以改变佛教东来的制度,因地制宜的创立了中国佛教的丛林制度。

丛林制度的规范,尤得力于百丈怀海。

据禅门正统载:“元和九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谓之清规。

”因此就有了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的说法。

四、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中国佛教的丛林制度,创于唐宪宗元和年间的百丈怀海禅师。

他参照大小乘经律,制定清规二卷,一时流通极广,但后来散逸,至后世已查不到原卷。

但是他倡导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佛教,却历千余年而不衰。

他所制定的清规。

后人即以百丈清规而命名。

丛林本是僧众集团的特称,但在中国是以禅宗为代表的,发展到以后,丛林便不单指禅宗的寺院,其它宗派的寺院也名之为丛林了。

(一)丛林的规模1、住持和尚:他是职掌全寺的修持(教育)、寺务(行政)、戒律和清规(法律)、弘法(布道)、经济财务等事权的主僧。

他在寺内住的所在,叫做方丈。

意取维摩诘居室仅有一丈,却可容八万四千狮子之座,所以通常把一寺的住持和尚叫做方丈。

有时也叫作住持,就是佛经上住持正法之意。

《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条云:“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

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

《敕修百丈清规》第五住持章云:“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

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浸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响风问道,有徒实蕃(繁)。

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

如天竺之称舍利弗、须菩提为上座,以齿德俱尊也。

作广堂以居其众,没而序以分其职,而制粲然矣!至于作务,犹与众均其劳。

常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乌有庾廪之富,与仆之安哉?故始由众推既而命之官,而犹辞聘不赴哉!后则贵鬻豪夺,视若奇货。

然苟非其人,一寺废荡,又遗党于后,至数十年蔓不可图。

而往往传其冥报之惨,有不忍闻者,可不戒且惧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一一一九页)。

这一段对于“住持”短短地历史叙述,显明地指出住持意义与责任,并一寺住持之重要性。

(1)、住持和尚的产生:丛林为十方道场,非子孙嫡传的家庙,所以每一丛林的住持必是年高德劭的有道之士任之。

《百丈清规证义记》说:“丛林兴衰,在乎住持,住持善恶,在乎举请。

荷担常住,在此一举,败坏常住亦在此一举,而受请者祸福升沉亦因之,是故两者,俱不可不慎”!由此可见,一寺住持的重要。

俗语说:“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所以住持的产生,向为丛林所重视。

丛林住持是僧众们推选出来的,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是禅宗的得法弟子,要确有修持见地,是为大众师范,而且形体端正,无有残缺。

第二、要德孚众望,经诸山长老和其丛林的住持们赞助。

第三、得政府的同意等。

具备这些条件,经过一次隆重的仪式,才得升座作住持和尚。

如果有老和尚存在,在升座的仪式中,还有付法、嗣法、入院、视篆等手续,才算正式完成接座的一幕。

(2)退院的和尚:丛林住持是来自十方、去至十方,有一定的任期,至时候必行交接仪式。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云:“监院具领须知一册,载明本寺所有田产物业及迎接仪从……新住持,即择数亲信人,同专使到彼,收万年簿及文契庄严,钱米用物等,唯盘结文契,不清不接,以常住文契关重也。

”又《百丈清规》卷第一云:“住持如年老有疾,或心力疲倦,或缘不顺自宜,知退常住钱物。

须要簿书分明,方丈什物点对交割具单目一样两本,住持两序勒旧签押,用寺记印,住持库司各执一本为照”。

前任的住持和尚退位,便称为退院老和尚,他闲居养静,再不问事。

新任接位接法的住持和尚,对老和尚务须恭敬侍奉供养,一直到老死。

否则,会被诸山长老及大众们所指责的。

但是,退院的和尚,多半仍拾起到位时的包袱,不多添分毫,谦称自己德行不够,两袖清风,飘然远引,再云游十方去了,这即是丛林大德和尚的风范。

(3)住持和尚执行的任务:住持在职位上,是全寺首脑的住持,由他选拔僧众,分担各种执事的职务,叫作请职。

请职等于说以礼聘请,并不以命代行。

各种执事的职位,虽然由住持所请,但一经请定了,便各自执行他的职事,秉公办理,即使对住持也不能循私,因为他们有一最高的信仰,尽心尽力,一切都是为了常住,才是功德。

常住,就是指丛林寺院的全体代名词,也就是佛经所说佛法常住之意。

所以凡关于处理或决议全寺和大众的事,住持必须请集全体执事会议以决定。

不能一意孤行,至少,也有两序执事长老,或少数重要执事参加决定才行。

因此,住持在职位上,不能象专制时代的政府主管一样,而是一种民主意愿的集中。

住持所负的主要责任,是指导全寺僧众们的实地修行,和品行的督导,关于这一方面,住持有无上的权威,也有无限的责任感。

所以古代的丛林,有些住持,根本就不问寺事,他认为执事的职掌,已经各有所司,毋须他来多管,他只须自己努力修行,随时说法,行其身教就是,要能不使学者走入岐途,这才是他应尽的责任。

(4)住持和尚请两序班首执事:住持就职,就要选请全寺的职事。

所谓执事,百丈旧规,称为知事。

通常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与七月十六日二“期头”各举行一次。

依丛林所施设之职务,分为序职,列职二类。

序职是依个之年资、德业而予以叙职;其职务属永久性质,不必依任期请辞再叙。

列职则以六个月为一任期,每年分二任期,以农历正月十六日和七月十六日各期之期头。

每一任期之最后一周,各职事依列请辞列职,以待领来期之职务。

住持要发表各位执事职司的手续时先要往求本人的同意,再把各执事职司的名字职位,写在一个牌上,于正月十五日或七月十五日挂牌示众。

在就职的那一天,午斋的时候,住持和尚送各职司到堂,依次就座用膳。

饭后再绕佛经行,送到大殿上,依次排列位置,再礼佛就位。

一般称之为“送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