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北戴河位于河北省东北渤海海滨秦皇岛市西南15-20公里,西东长约10公里,是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解决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
这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洪波万丈,银山千峰。
毛主席来到海岸上,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要下海游泳。
就在这次游泳中毛主席孕育并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
•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
起句横空出世,不仅写其宏伟壮观而且写出了地域的广阔和海浪的汹涌,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落”描绘的是一种不急不慢的动态情景,“幽燕”点明写作之地点,指古代幽州和燕国的地域,即今河北一带。
“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
•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
头两句写大雨洒遍了河北平原,由于大风造成巨浪翻滚,水天一色呈现雪白浪潮,绘出巨浪把天淹没了的浩大海景,一幅白浪掀天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
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
“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
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
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
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
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
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
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
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
上阙写景,景中含情,而下阙抒情,情中有景。
下阕一开始,一笔带到千年往事之中,那时或许是另一个凉风送爽的夏秋之季,曹操慷慨当歌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以观沧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动,他深感幸甚,以歌言志,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东汉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战”(曹操《葛里行》)。
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
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
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
“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这三句从时间着笔,以精炼的语言巧妙地把历史故事引入诗篇,传神地描述了曹操这个封建社会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的形象。
毛主席泞立海边,从大雨、沧海、狂风,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的史实,这是很自然的。
不过,毛主席并非客观地复述史实,更不是一般地怀古,那强烈的政治倾向是蕴蓄在每一个字里的。
历史上,曹操也算得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物。
毛主席在词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给他一定的地位,这是肯定他在农民起义斗争的推动下,顺应历史潮流,执行了一条法家的思想政治路线。
他北征鸟桓,扫荡了袁绍的余攀,巩固了东北的防务,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
“萧瑟秋风”是从《观沧海》里的“秋风萧瑟”一句转化来的。
毛主席把当年曹操观海赋诗的情景同眼前所见、所思作了意味深长的对比,抚今追昔,心潮澎湃。
“萧瑟秋风”在这里并非实指,而只是借用。
《观沧海》是见景生情,抒发了曹操统一中国,和反击乌桓奴隶主贵族军事集团的雄心。
这首词也是见景生情,抒发了无产阶级的苹命情怀,而且大自然背景,和“观沧海”是相同的。
显然无产阶级伟大领袖的革命情怀和曹操这个封建时代的政治人物的抱负,有着天渊之别,不可相提并论。
只是在“观海而情溢于海”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处,从而引起联想。
毛主席把“秋风萧瑟”化进自己的词里,着眼点并不在“秋”的节令本身,而是给古今对比找一个自然的联结点,找一个容易使人联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件“往事”的媒介。
然后,诗人并不费力,仅借眼前凉风轻轻往面前一带,•镜头又切入目前了。
是的,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
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换了人间”是全词的灵魂,,画龙点睛之笔。
曹操诗中所反映的建安时代“自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社会惨景,早已成为陈迹。
而劳动人民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新中国,“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一个“换”字,一个感叹号,写尽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结、变化,抒发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象大海一样汹涌澎湃的革命豪情,笔下有千钧之力。
“换了人间”这四个字,气壮山河,感情豪迈而又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既是对几千年来旧社会的深刻批判,更是对新社会的热情赞美。
全词以这四个字作结,好比一首美妙的乐曲戛然而止,曲终而意不尽,引人遐想,发人深思。
我们以为这是毛诗中上上名篇,它融描写、感慨、抒情于一体,•古往今来浑然天成,令读者体会起来回味无穷,意境深远不易测。
据说,毛泽东写《浪淘沙·北戴河》与李煜的《浪淘沙》和曹操的《观沧海》有关。
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充满亡国君主的伤感,毛泽东不喜欢。
毛泽东喜欢的是曹操在北戴河碣石山写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诗,赞美江山,催人奋进,但也只是抒发了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高瞻远瞩,怀古颂今,气魄宏伟,豪迈奔放,特别是后两句,将曹操的“秋风萧瑟”顺序颠倒,保留了李煜的“人间”,变成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可是,这一颠倒,这一保留,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是李煜的亡国悲伤,也不是曹操的一统志向,而是已经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客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