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综述樊丽沙张海娟原载《甘肃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一、概述自1908年黑水城文献面世以来,经过多年发展,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已发展成为具有专门研究领域、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的学问。
由于历史原因,黑水城文献大部分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上世纪初期,不少中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批珍贵的文献,做了不少的文献编目、考订与描述工作。
近十几年来,《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法藏敦煌西夏文献》、《日藏西夏文献》等大型文献的陆续整理出版,不仅大大方便了研究者学习利用世界各地收藏的西夏文献,而且为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研究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西夏学诞生已过百年,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更充分的利用黑水城所发现的珍贵资料,进而推动西夏学更快更好的发展,是学界及研究者所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黑水城文献及西夏学研究的发展,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主办、宁夏博物馆协办的“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揭牌仪式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宁夏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
有来自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莫斯科大学、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科院及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和社科院单位的近一百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会议期间组织学者参观考察了西夏王陵和贺兰山岩画。
论坛开幕式暨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揭牌仪式由宁夏大学谢应忠副校长主持,宁夏大学校党委书记齐岳、校长何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宁夏大学教授陈育宁、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波波娃、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等百余位代表应邀出席,“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中方所所长杜建录教授与俄方所所长波波娃教授共同揭牌。
随后史金波、波波娃、李进增、陈育宁等四位教授代表专家发言。
揭牌仪式结束后大会开始主题报告,此次会议主题为:1.西夏学研究的视角、趋势和方法2.黑水城文献考释研究3.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国际化4.西夏文献文本化与数字化;5.西夏历史、语言、艺术和考古;6.西夏学学术史(科考、档案与收藏)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90余篇,经过主办方的悉心筛选,入选此次论坛的论文达60余篇,分别在杜建录主编《西夏学》第五辑、第六辑刊出。
论文内容涉及广泛,如西夏佛教文献、世俗文献研究,西夏佛教史研究,西夏职官制度研究、西夏军事研究、西夏考古研究等领域。
论坛宣读论文者及其题目如下:10月17号第一场上午10:00-11:50主持人:陈育宁发言者:1.波波娃:俄罗斯在中亚的考察与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黑水城汉语文献2.史金波:《英藏黑水城文献》定名刍议及补正3.李华瑞:关于西夏儒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第二场下午14:10-15:50主持人:李华瑞发言者:1.克恰诺夫:13世纪前25年的蒙夏边境2.杜建录:《党项与西夏资料索引、标注与异名对照》的学术价值3.陈于柱:武威西夏二号墓彩绘木版画“蒿里老人”考论4.朱德军:宋代西北边境弓箭手供给问题的历史考察——以俄藏黑水城文献为中心第三场下午16:05-17:30主持人:索罗宁发言者:1.聂鸿音:《禅源诸诠集都序》的西夏译本2.荒川慎太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几件西夏文陀罗尼经残片研究3.段玉泉:西夏藏传《尊胜经》的夏汉藏对堪研究10月18号第一场上午8:10-10:00主持人:孙伯君发言者:1.陈瑞青:俄藏黑水城宋代文献所见差破“白直人兵”文书考2.邱志诚:两件新刊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书残片考释3.波丽娜:俄国克平的西夏研究第二场上午10:15-11:50主持人:聂鸿音发言者:1.孙伯君:论西夏文“纓”的语法功能2.崔红芬:汉文《杂字》所反映的西夏社会问题探索3.彭向前:《孟子》西夏译本中的夏汉对音字研究4.索罗宁:西夏佛教的“真心”思想第三场下午14:10-15:50主持人:杨富学发言者:1.柳长青:西夏文古籍字库的建立2.李灿:西夏遗僧一行慧觉生平、著述新探3.韦兵:俄藏黑水城文献《佛说寿生经》录文:兼论11-14世纪的寿生辉与寿生寄库信仰4.牛达生:西夏造纸技术初探每场会议发言结束后,都预留有自由提问讨论时间,不少青年学者积极踊跃向专家学者探讨学习,会场学术气氛浓烈。
会议主题发言结束后,陈育宁教授对本次学术论坛做了精彩的学术总结,随后在杜建录教授的主持下圆满的完成了此次论坛的闭幕式。
会后部分学者还驱车前往内蒙古额济纳旗考察了居延海、怪树林、黑水城遗址和沙漠胡杨林。
二、西夏文献研究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献数量惊人,为西夏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因而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
本次会议论文内容广泛,本文拟从西夏文献研究、西夏历史研究及西夏考古和艺术研究等方面予以论述。
原始资料的刊布和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此次论坛有多位学者对黑水城出土文献进行了介绍和研究。
西夏学专家史金波先生《〈英藏黑水城文献〉定名刍议及补正》一文针对2005年出版的前四册《英藏黑水城文献》所存在的定题问题,细心研究琢磨,对存在的300余处错误进行了列表补正,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工作,将促进西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聂鸿音研究员《俄藏西夏本〈拔济苦难陀罗尼经〉考释》,对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117号西夏本《拔济苦难陀罗尼经》进行了翻译、校注,并对卷尾发愿文进行了考证,指出这部佛经是以贺宗寿为首的西夏大臣们于1193年11月3日出资刊印的,目的是在纪念仁宗皇帝的“三七”法会上散施。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研究员提交了两篇文章,《西夏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考释》一文首次刊布了该经西夏文原文,并对照汉文本逐句做了译释,这项研究对全面认识黑水城文献的来源乃至华严宗在西夏、元代的传译很有意义;《简论西夏文“纓”的语法功能》,作者针对此前学界对西夏文“纓”的用法未见专门论述的状况,身先士卒,悉心研究,认为“纓”的语法功能一为连词,二为名化助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汤君的《俄藏黑水城文献之汉文佛经〈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录》,对《俄藏黑水城文献》收录的在西夏大体流传的39种汉文佛经文献《般若波罗蜜多经》进行了叙录。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段玉泉《西夏藏传〈尊胜经〉的夏汉藏对勘研究》,通过对同期、同题的夏、汉、藏文本《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的跨语言对勘研究,指出该经西夏本由藏文本翻译而来,同时亦对跨语言对勘对于西夏语言研究的重要价值进行了探讨。
中央民族大学侯爱梅博士《〈失林婚书案文卷〉初探》,首次对黑水城出土元代《失林婚书案文卷》作了研究,指出该文书真实记录了元代的法制用语,完整的保存了元代不同文状的书写法式,清晰地反映了元代亦集乃路官府办案的司法程序。
首都师范大学岳志诚博士《两件新刊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书残片考释》,对黑水城出土发掘编号为83H·F1:W14/0014、F14·W8的两件文书的内容进行了考察复原,给出了准确定名,并判定F14·W8文书是《备急千金药方》元刻本残页。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彭向前副研究员《〈孟子〉西夏译本中的夏汉对音字研究》,搜集了《孟子》西夏译本中的108个译音词,通过研究得出140条夏汉对音字材料,并利用这一材料对宋代汉语西北方音声母的分合情形与韵尾问题作了考述。
彭向前《读史札记五则》,作者利用音韵学及少数民族语言知识,并结合相关历史记载,对史籍中出现的“负赡”、“兀擦”、“结珠龙”、“邪洛”等译音词作了考释。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王使臻博士的《俄藏文献Дх.2822“字书”的来源和相关问题》,通过研究作者认为俄藏文献Дх.2822是西夏仁孝时期依照西夏前期境内流传的汉族文人编写的一部识字教材而修订的字书抄本,后流传到黑水城。
宁夏人民出版社蔡永贵、靳红慧《俄藏黑水城文献〈刘知远诸宫调〉俗字整理研究》,搜集了《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六册所载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中的俗字,利用考证汉语俗字的一般方法,考证分析了其中232个俗字,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整理研究。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惠宏《黑水城汉文文献词语杂释》一文,对黑水城出土的汉文文献中出现的一组词语作了考释,为阅读相关文献提供了方便。
宁夏社科院副研究员孙颖新《西夏译本〈孙子传〉考补》,根据俄国收藏的一个行书写本复原了西夏译本《史记·孙子列传》全文,指出写本的行文与此前学界熟知的刻本略有不同。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志高的《国图藏西夏文〈慈悲道场忏法〉卷八译释(一)》,对国图藏保存完整的该经卷八之前半部分(第十七品至第二十品)做了译释,进而为西夏佛教研究提供了一份关于该经的宝贵资料。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许伟伟《黑城所出收付契约文书Y1:W201考释》,作者对黑城所出《宣光元年(1371)十一月十二日收付契》进行了考释,对文中铺马制度、铺马出借行为作了分析,对马主官员的身份的界定作了研究。
河北社科院张重艳《也火汝足立嵬地土案文卷初探》,通过研究指出,元代站户存在两地入籍的情况,并对案件三年才有明确审判结果的原因作了分析。
三、西夏历史研究以黑水城文献为切入点,进而展开对西夏历史的研究,是西夏学研究者的又一研究思路。
学者们利用黑水城文献,对西夏历史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为我们描绘出了更为生动的西夏历史画卷。
本次论坛提交的文章对西夏佛教关注较多,如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林英津研究员的《透过翻译汉(译)文本佛学文献,西夏人构建本民族佛学思想体系的尝试:以“西夏文本慧忠〈心经〉注“为例》,在对西夏文本《心经》及其汉文本、西夏文本的对勘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慧忠的《心经》注解,描述了他诠释佛学名相的特色,及西夏译本如何呈现慧忠注解等。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索罗宁教授的《西夏佛教的“真心”思想》,通过对西夏文献中与“禅宗”有关的一部分文献的分析,提出西夏佛教似乎没有类似当时中国禅宗的佛教传统。
作者假设西夏佛教形成了一种以华严思想为基础的“真心”思想;另外他还假设该佛教传统和后来的来自藏传佛教的“大手印”思想有所结合,对独特西夏佛教的形成有所贡献。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史伟博士《黑水城唐卡中的净土信仰》,通过对黑水城出土唐卡及绘画作品的分析和考证,揭示出隐含在绘画中的西夏王朝对佛教净土宗的广泛崇拜。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翎《西夏施触地印佛像小考》,作者对现存几例西夏施触地印佛像作了研究,认为以触地印为代表的不动佛信仰可能流传到了西夏,从而推测了武威杂木寺所刻佛像可能是手结触地印的不动佛。
四川大学历史系韦兵副教授《俄藏黑水城文献〈佛说寿生经〉录文——简论十一——十四世纪的寿生会与寿生寄库信仰》,在对《俄藏黑水城文献》A-32《佛说寿生经》录文的基础上,探究了宋代以寿生寄库为代表的民间佛教信仰与精英佛教不同,更全面的认识宋代民间信仰实践的诸多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