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2009年8月3日 14:22[摘要]网络信息技术时代,著作权在网络空间得到延伸。
我国现阶段在保护网络著作权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但也存在不足,本文针对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现状,就如何在促进网络文化迅速发展,支持网络作品合理使用权的前提之下保护作品著作权和著作权人合法利益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权利益平衡技术支持在知识经济全面取代现代工业文明的过程中,由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发展,大大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已悄然来临。
在网络这个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包罗了生活,教育,经济,科技,政治,军事,宗教等各个领域的信息。
网络信息的存在与传播并不借助于传统的载体,而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并在广泛的网络空间流动。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产生的法律赋予公民和其他组织等民事主体的一种特殊民事权利。
[1]这种专有权利有力的保障了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促使他们积极的进行创作。
网络网罗了世界各地的信息,但是也给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如何才能既保护好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又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网络信息的传播和网络知识的共享,成了各国政府和群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本文试就现阶段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现状,结合各国在此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探究合理保护网络著作权的途径和策略。
一、网络作品的概念和特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所谓网络作品,就是指那些经过智力加工,符合作品实质性要件的网络信息。
对照法律规定,依照网络作品的来源,可以认为两类网络作品应当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一类是数字化作品,指进入网络前已经借用传统载体存在,只是通过键盘,扫描仪等工具输入计算机,然后通过网络传播的作品;另一类就是在网络上创作的作品,即从被创作起就直接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络上传播的作品。
区别于传统作品,网络作品具有如下特征:(一)法律调整的滞后性自网络出现以来,知识产权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其中一点就是知识产权的法定性受到挑战。
作品上网后,成为网络上的共有产品,任何人只要一根电话线就可以得到该作品,而关于网络上著作权利益调整的法律,却没有及时出现,这样,对于网络作品的法律规制便远远落后于现实。
(二)地域性的消失传统的著作权有一定的地域性,在不同的地域使用作品要分别获得许可,传统的著作权法也没有域外效力。
但是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规律,由于国际网络本身的跨国性特点,无法判断一件网络作品的著作权应当依据哪个国家的法律,应当在哪个领域内有效,因此网络著作权的地域性几乎不复存在了。
专家认为,网络作品著作权地域性的消失是“计算机网络的全球性与传统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之间的总冲突。
”[2](三)专有性的弱化著作权相对于专利权和商标权而言,专有性相对较弱,但是这不等于著作权没有专有性。
作品在网络中传播后,在具有了无形性、高效性、方便性和普及性的同时,也大大的削弱了著作权的专有性。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使用者关心的是如何获得物美价廉的作品,他们获取的版权信息并不充分,对谁是版权人,作品的使用条件并不是很清楚,他们也不是很关心,而与此同时,真正的版权人却难以了解自己作品的使用情况,更不用说控制作品的不合理使用了。
因而,在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专有性能几乎为零。
(四)表现性上的数字化传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如文字作品,美术作品等,但是随着“网络超文本结构”的出现,文字作品,科学作品,美术作品,影视作品等在网络中被数字化,形成另一种全新形式的作品,这种作品无法归类于任何一种传统作品中。
可以说,网络作品的表现形式颠覆了传统的区分著作权类型的意义。
二、我国在保护网络著作权方面的努力(一)立法方面的实践与努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关系产生出法权关系”。
[3]在我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在立法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网络作品的特殊性,陆续在以往的著作权法中加入了新的内容。
1999年12月9日国家版权局公布的《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中指出,将已有作品制成数字化复制品,不论以何种形式传播,版权都属于原著作人,法律应当予以保护。
而200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指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
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类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但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力创作成果,人民法院应当予以保护。
”这些法律条例,直接将网络作品写入著作权保护法,使保护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有法可依。
2004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施行。
该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他人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行为,应当视为刑法第217条规定的“复制发行”,即将“在线盗版”行为明确定性为侵犯著作权的犯罪行为。
2005年7月30日,国家版权局、信息产业部共同制定的《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正式实施。
该办法规定,在应普通网络用户的要求、自动服务并未对服务内容进行改动的情况下,网络信息服务商将获得免除责任的机会。
著作权人发现网上传播的内容侵犯其著作权,可以向网络服务商发出通知,服务商应立即终止链接,删除侵权内容。
否则,信息产业部或各级电信管理机构可对其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明确了网络服务商的行政责任。
2006年7月1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该条例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内容、权利限制、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以及免责条款、法律责任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进一步完善、健全了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制度。
2006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施行,此次解释明确,除构成法定许可,合理使用的情形外,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刊登的作品,不仅要支付报酬,同时要征得著作权本人的同意。
在国际方面,2006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的决定,中国由此正式加入这两个条约,意味着我国将着力提升互联网版权保护水平。
(二)对网络著作权在技术上的保护网络的发展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依托,要建设并不断完善资源网络系统,技术是关键因素。
我们应当加强技术研究,通过技术途径完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确保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法的严格执行。
如防火墙技术,该技术通过过滤,电路级网关和应用级网关控制用户的权限,防止外来不良信息的渗入和内部信息的流失;再如信息加密技术,通过某些加密算法将数据交换成只有经过解密后才可读的密码加以保护,使未经授权的访问即使得到数据也难以解密,目前我国的许多网络图书馆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对网络信息采用的水印加载技术以及向版权控制机构申请CA认证证书等等。
三、当前网络著作权保护中的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在立法上和技术上都努力保护网络作品的著作权,由于网络是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而网络作品的原创性与复制性难以明确区分,网络侵权的事件屡有发生。
网络侵权行为严重侵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大量的权益冲突和纠纷,扰乱了网络传播秩序,必须予以坚决遏制。
在当前的网络著作权保护中,我国虽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以下问题:(一)不能正确分清权利与责任,侵权现象普遍而突出1.网络原创作品下载行为。
这种行为具体指未经网络作品权利人许可将网络作品下载并于传统媒体上传播的行为。
网络作品只要能反映一定的思想或情感并具有独创性,可复制性和一定的客观表现形式则应享有版权。
任何未经著作权人同意擅自将他人网络作品下载使用的行为,都有可能构成侵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传统作品上网传播行为。
将已有的作品数字化上网,并且不加控制的流传,事实上侵犯了权利人的复制权和网络传播权。
将原来非数字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数字化,无论其采用何种手段数字化都不是创作,不具有独创性,这只是原作品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并不影响原作的版权人对该作品享有的权利。
同时,权利人不仅有权决定是否进入网络媒体传播,还有权决定该作品的传播范围。
因此,即使已经获许在网络上传播他人作品,擅自将他人作品无节制流传、无限扩大传播范围的行为也是侵权行为。
3.对网页作品的侵权行为。
网页也是数字化作品的一种,设计一个好的网页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复制、剽窃一个网页却极为容易。
所以,实践中抄袭他人网页的行为时有发生。
网页是经过著作权人独立创作而成的,具有独创性,作为一种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网页包含网页版面和后台代码两部分,对一个网页的外观设计等显著特征或后台代码中的关键技术的引用即构成侵权。
(二)所有人的网络作品专有权和广大用户的合理利用权难以平衡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合法行为。
区别合理使用与侵权使用的关键在于是否“合理”,而合理使用与否是一个不确定的主观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2条列举了12种属于合理使用的情形,但没有对网络上版权作品的合理使用作出明确规定。
著作权的保护制度是随着知识创新,知识扩散活动的历史进程而产生、发展和健全起来的。
它的目的是通过对著作人专有权利的保护,最终推动全社会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而网络最大的优点就是容量大,传播快。
网络作品一旦都象现实以传统载体为主的作品那样加以限制和保护,网络的优势和便利性就难以体现。
所以,著作权虽然有效的保护了作者或所有权人的利益,却客观上形成了文化垄断,妨害了公民的合理使用权,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资源的共享。
因此,既要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又要讲用户的自由,而且不能允许以信息共享为借口侵犯版权。
如何实现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和广大用户合理使用权之间的平衡,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著作权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如前所述,我国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著作权法的重新修订,到颁布《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并得以实施,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制度的专门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但网络和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利用网络的方式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网络著作权保护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P2P、博客播客、临时复制等技术的出现更让网络著作权保护面临新的挑战。
[4]与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发展相比,我国的相关立法显得较为滞后,现行法律中有关网络信息版权的阐述的模糊性,也容易造成侵权纠纷和审理结果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