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及发展思考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及发展思考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及发展思考
目前在我国,中专生由过去的走俏变为现在的“坐冷板凳”。

这其中固然有就业宣传上的误导和人才市场上过份的“高消费”等原因,但毋庸置疑,中专的黄金时代已经是昨天的故事。

虽然中专教育的发展还会出现转机,但目前的”阵痛”也足以使部分中专学校纷纷“落马”,这已经成为近年中专教育发展实践所证明了的不争的事实。

招生难、就业难、收费难、管理难已经成为制约中专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

由于招生难,中专学生由过去的挑挑捡捡,变为现在的“一窝端”。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中专阶段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人向来爱面子,子女的求学也就成了父母荣辱家庭兴衰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如今以上高中读大学为正统。

相对于大学来说,职业教育在中国还只能算是新生事物,大多数群众还未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性,不顾子女的实际情况一定要与之较个高低,哪怕是花钱买名额,也要进高中,进不了重点,只要是高中便成,高中在有的家长眼中仿佛成了衡量孩子智力、前途一个最重要的风信标。

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确实是为父母在读。

一是很多父母喜欢走极端:一是固守“中等职业教育无用论”,打心底里排斥职业教育,认为这是浪费钱的事。

另一方面家长认为好不容易把九年义务教育送满,法定义务已经履行,既然上不了好的高中,那只能去打工养家了。

或者眼见别人家的子女初中门都没进,也能挣钱盖楼房,眼红得不行,哪会有心去送孩子读书呢?
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认为针对不同学生要分层次来进行。

以下是本人的一点工作体会,希望与大家共勉。

我们要明确,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在职业学校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不是简单地分班,更不能是流于形式的“换汤不换药”,而是作为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和保障学生受到最好教育的方法。

因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不具有潜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是要因材施教,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一、掌握学生“层次”,按层次定目标
要分层次教学,必须分层次掌握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适度调整。

再结合中专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

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

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学生的层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
B、C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按学生“层次”,精心设计教案
因材施教,就要对教学内容适度调整。

如补充过渡题,简化例题,精选层次题,构思拔高题。

确定传授知识的起点、峰点和梯度。

起点针对差生的起步而定。

峰点是冒尖生可望达到的并非高不可攀的知识高度。

梯度是适应差、中、优生各自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所确定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如同三级台阶那样,由低到高自然衔接,有其过渡性和可攀性。

精心设计教案,立足教有所别,学有所得,推敲教学细节,优化教学程序,充实“丰收”因素,预想教学效果,选定最优教学方案。

临课准备,要了解课前预习情况,重点知道差生的吃力处,作为最新信息,便于课堂上处理。

三、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

采用在总体上不降低思维力度的基础上,把某些特别困难的问题分解、铺垫的方法,力图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注意到学生的思维速度,在教学的速度上适当,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维和讨论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思维速度较慢的学生,常常是来不及思考问题,就已经被思维速度快的学生灌输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的思维受到了抑制,思维上的表现也常常被老师和同学忽略了。

分层次教学后,他们能够有时间进行比较充分的思考,逐步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并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提高。

四、布置作业层次化
选择作业题时,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分出A、B、C三个层次。

作业题求精不求多。

必做和选做结合,要求三组学生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独立完成。

防止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

同时又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心理压力。

五、梯度测试
每一单元学完后,测试题由浅入深,拉开档次,同卷不同题。

每组的必答题按百分评算,选答题另外加分,计入总分之内。

以上为单向梯度测试。

此外还有双向梯度测试、基础知识计时梯度测试等。

梯度测试有明显的竞争性。

同等水平学生在一组内夺魁摘冠的机会均等,迎合了学生的竞争心理,使他们上可攀,横可比,不甘居人下。

但测试不必过频,时机要掌握好。

最后,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学习,希望能够在不同的实践过程中,把分层次教学与课程改革更好的结合,同时,不断对分层次教学提出更好的改进与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