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异彩纷呈,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但透过“热闹”的表面,我们却看到了这背后的另一种浮躁与迷失:许多老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将语文课上成了泛泛之谈的“感悟课”,或是忘却文本的“品德课”,甚至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的“杂烩课”。
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但让学生感受到的“语文味”却越来越淡了。
许多语文课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那么,何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紧扣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美读课文,由内及外,逐步积累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语文味”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
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教师重视阅读分析,却往往忽视字词教学,其实,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在一篇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
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
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
可以说,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
如我执教《坐井观天》一课,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有三个:
“井沿”、“大话”和“无边无际”。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一口井,让学生帮小鸟落在井沿上——把小鸟的贴图贴上;学生借助图画就理解了“井沿”;再理解“大话”就是“骗人的话”,就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话”,最后联系上文的“飞了一百多里”,并和“不过井口那么大”进行比较,认识到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这句话。
在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时,我是这么做的——谁能说说“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你能用“无边无际”说话吗?然后拓展思维:出示雄鹰在蓝天飞翔、轮船在大海航行、骏马在草原奔驰、骆驼在沙漠行走、杨利伟坐在宇宙飞船里在太空遨游等图片,再让学生结合图片的内容,用“无边无际”或“一望无际”来说话,看谁说得精彩;接着又进一步伸延出示:无缘无故、无穷无尽、无影无踪、无依无靠……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词的意思,积累下来。
这样从理解,到应用,到拓展,再到积累,体现了过程和方法,融入了情感。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理解由肤浅到深入,由单一到丰富,语言运用由模糊到准确,由简单到具体生动。
学生心中有了生命,思维自然就“活”了起来。
二、表现在有特色的语言学习中
新课程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语言规范、优美,很有表达特色。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自己要有一双慧眼,抓住课文中的精华句段,即很有“文味儿”的句段,引导学生品读赏析。
这些句段或词句精湛,或文思兼优,或内容深邃, 虽然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但恰是这样的句段,学生读起来才会感到有味道、喜品赏,不会像
喝白水那样淡而无味。
语文课堂也正是因为有了品词析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
1、联系上下文品析。
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是统一在一起的,而不是孤立的。
就字说字、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
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存在于上下文中。
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
如我执教《葡萄沟》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五光十色”这个词语,我引导学生通过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一串串的葡萄真
吸引人,课文中用了一个优美的句子来描写出来,令人垂涎三尺,看看谁能找出来?“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颜色又多又美,这就是课文所说的五光十色……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不但懂得了联系上下文的句子,理解了“五光十色”,还品读出了美的味道。
2、对比品析。
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
如执教《荷花》一课,我对“白荷花在这些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作出了多元解读,以此活化了教材,最后总结出作者不用“长”、“伸”、“钻”,“露”、“探”等等而用“冒”的绝妙之处。
经过这一对比品析,浓浓的“语文味”就冒出来了。
3、想象中品析。
我们的课文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意象性特强,
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
通过想象可以化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
如我执教《坐井观天》时,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小鸟飞过哪些地方,还设计了一些简单的语言训练,如:“小鸟飞过了,它看见了。
”孩子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来的答案超出我意料之外,如有学生说:“小鸟飞过了蓝蓝的大海,它看见了一艘艘正待出发的军舰。
”又如有学生说:“小鸟飞过了繁华的闹市,它看见了一幢幢高高的楼房。
”……通过想象中品析,把课文中的“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这句填充得更丰富,更具内涵。
三、表现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
叶老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须美读。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许多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鼓励学生“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特别对低中段的学生,他们本来就不知怎么读,听了老师的话,就更糊涂了,于是乱读一通。
这样,非但起不到指导的作用,更会导致学生朗读能力的退化。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作者情感之美,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美、创造美。
读是最古老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通过学生朗读、集体评价、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品味揣摩、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美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意、情、味。
这样不仅切切实实地提高了
学生的朗读水平,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能将规范的课本语言据为己有,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加以运用。
四、表现在让学生说和写的过程中
说,口头表达;写,书面表达。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适当的写能提高说的效果,使口头表达更具体,更完善。
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能做到说写结合,使说写能力和谐地发展,语文课堂自然会散发出甘醇的味道。
如我执教《荷花》一课,就着意于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
在荷花描写这个环节中,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一池不一样的荷花,感受荷花的美,再带着美的感受诵读,最后进行语言的模仿练习,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仿写这一段,写出自己喜欢的花的不同美态。
在语文课堂上安排适度的小练笔,或是仿写句子,或是仿写段落,或是想象补空,或是拓展延伸,既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还能对学生进行想象、表达、体悟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个过程,从形式到目标,都紧扣“语文”这一中心,彰显出浓厚的语文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