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整理答案仅供参考

组织行为学整理答案仅供参考

组织行为学答案第一章导论1、试说明组织行为的内涵、对象和研究方法。

答:内涵: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本身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对象:个体、群体、组织。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量统计方法、理论模型方法。

3、组织行为学产生与管理学发展有何关系?答:管理学自1911年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诞生,他与同时期的法约尔和韦伯的管理学思想是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之后梅奥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开启人际关系理论,之后这个方面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进行研究。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与会者达成共识,这方面研究已经具有了独立学科的地位,于是正式命名为“行为科学”,但是广义的行为科学研究对象还包括动物的行为,所以60年代后一些学者提出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可以看出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学发展而产生的一门独立学科,它与管理学相辅相成。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有哪些基本类型和方法?答、分类:(一)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1)理论性研究(2)应用性研究(3)服务性研究(4)行动研究(二)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1)描述性的研究(2)因果性研究(3)预测性研究(三)以研究可控制性为原则的分类(1)案例分析(2)现场研究(3)实验室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巧方法(一)调查研究方法(二)实验方法(三)数量统计方法(四)理论模型方法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人行为1,分析各种人性假设理论的思想渊源、时代背景以及对管理的启示?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家和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

根基经济人假设,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管理方式应当是: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方面;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在激烈约束制度上,主要用金钱报酬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1、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所以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首先,管理人员不能只考虑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应当关心人、体贴人、爱护、尊重员工,之力与建立融洽的人家关系,提高组织士气。

其次,对员工的奖励应当尽量采取集体奖励,而不能单纯采取个人奖励。

最后,管理人员要由单纯的监督者变为上下级之间的中介,鼓励交流、沟通,经常倾听员工意见并向上级发出呼吁。

2、自我实现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的,自我实现人认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要人的潜能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首先,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人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管理者的只能应从监督、指挥变为帮助人们克服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其次,激励方式应从外在激励改变为内在激励为主。

最后,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让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分享权力。

3、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认为人是复杂的、多变的、不能把所有人都归为一类。

根据复杂人假设,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必须因环境的不同而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灵活机变,对保证组织管理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5、激励机制的实质?答:根据员工的需要设置某些目标,并通过目标导向使员工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行动,使员工产生组织所期望的行为,这就是激励机制的实质。

10,说明社会知觉的含义,类型,及其对组织行为研究的意义。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

9、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P61答: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在于,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形状、色泽、气味、温度等),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过程。

感觉和知觉又有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它依赖于人脑中储存的一系列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不会有知觉。

10,说明社会知觉的含义,类型,及其对组织行为研究的意义。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

11、举例说明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P63答: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可以大致归为三个方面:知觉者的主观因素、知觉对象的特征、知觉环境的特点。

(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知觉者主观因素的不同会导致知觉的个体差异。

即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知觉不同。

这些因素主要有:1、兴趣和爱好(熟视无睹)2、需要和动机(一个干渴难耐的人,将注意力集中与面前的水和饮料,而对眼前的其他事物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3、知识和经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4、个性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知觉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二)知觉对象的特征知觉对象的特征是影响知觉的重要因素。

1、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

这种整合遵循一定的规则(1)接近律(2)相似律(3)闭锁律(在火车车厢中,对面坐的乘客比背靠背坐的乘客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单元)(4)连续律(弹奏钢琴的声音因其连续性被人感知为乐曲)。

这些规则统称知觉组织的简明性规则,知觉的简明性组织倾向,往往使人们对时空或运动特征上有关联而实质上毫不相关的对象之间做出因果的判断,产生错觉。

2、知觉对颜色(黑红给人以重的感觉)、形状(垂直线段和水平线段等长,但看起来垂直线段长)、大小(身材高大的人先进入人的眼帘而知觉到)、声音(鞭炮声比掌声更易被知觉)、强度和高低、运动状态(晚上在广场上,那些颜色变化、运动的霓虹灯广告牌就比静止的广告牌给人印象更加深刻)、新奇性和重复次数(商品广告的有限多次重复也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等因素,都会影响知觉的效果(三)知觉的情景因素知觉的情景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

所谓感受性就是人的感觉灵敏度,人对外界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人的感受性在环境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适应(冬泳刚下水时觉得很冷,几分钟后感觉不太冷)2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3敏感化(感觉的相互作用、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兴奋性药物刺激等都能提高敏感性,加深人对某一事物、活动的知觉)4感受性降低(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四)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对比效应5、与我相似的效应6、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7、定型效应(定势效应)12、举例说明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分析它们所造成的偏差。

答: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如果在对一个人的知觉过程中,某人给我们留下了比较好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就将影响到以后我们对她(他)的知觉:反之亦然。

2.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恨及袈裟3.近因效应:不能“无头无尾”“虎头蛇尾”“蛇头龙尾”4.对比效应:在面试和比赛中,如果前面几位应试者表现平庸,后面的一位应试者就比较幸运,而前几位表现出色,就不利于后一位的评估;5.于我相似效应:在行政系统,有些领导在干部提升中优先任用自己的同乡、部下、校友,形成官官相护的“学术腐败”;在学术系统,有些学者子学术活动中热衷于近亲繁殖,也形成了“学术腐败”。

6.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在绩效考评中,有的管理者过度严厉,对所有的下级评估都很低;有的管理者宽大无边,对所有的下级都评价偏高;也有管理者对所有的下级都在平均水平。

7定型效应(定势效应):提起商人,就联想到“奸诈”;提起教师,总是与文质彬彬联系在一起;提起到工人,总是以身强力壮、性情豪爽为其形象;提起到农民,就联想到朴素的形象.13、举例分析归因理论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答:首先,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行为。

因为他认为努力起不了作用。

其次,假如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再次,假如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如偶然生病或其他事故等,一般不会影响人的积极性,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最后,假如把失败归因于工作或学习任务重,难度大等稳定性的外因,则可能降低行为者的自信心,成就动机,努力程度和持续性。

15.什么是态度?态度的组成成分有哪些?答:态度: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态度的组成成分:认知,情感,意向。

16.态度对人的行为有什么影响?答: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主要从态度一致性、认知失调理论、A-B关系和自我知觉理论来理解。

⑴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意味着个体试图消除态度的分歧并保持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协调一致,以便使自己表现出更理和一致性。

⑵认知失调指个体可能感受到两个或者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和谐。

任何形式的不和谐都是令人不安的,因而个体将试图减少这种不协调,寻求使不协调最少的稳定状态,这取决于3个因素: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⑶态度决定行为这种A-B的关系,会因为中介变量的权变因素而得到改变:态度和行为的具体性,可以增强A-B关系的相关程度;社会规范对行为的约束;问题中所涉及的态度的体验。

⑷行为是否影响态度,这是自我知觉理论。

19 什么是气质?气质的分类及其特点有哪些?答: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可以分为四类:(1)多血质:情绪兴奋性高,四位言语动作敏捷心境变化快但强度不大,稳定性差。

活泼好动,富于生气,灵活性强。

乐观亲切,善交往,浮躁轻率,缺乏耐力和毅力。

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形。

外倾性较强。

(2)黏液质: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性都较低,沉着冷静,情绪稳定,深思熟虑,四位言语动作迟缓。

交际适度,内心很少外露,坚毅执拗,淡漠,自制力强。

感受性较低而耐受性较强。

内倾性较明显;(3)胆汁质: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抑制能力较差。

易于冲动,热情直率,不够灵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