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十年戏剧概述
第十五章
第二个十年戏剧概述
教学目的: 了解第二个十年戏剧各流派的活动和戏剧 发展过程; 掌握夏衍戏剧的特点和思想内容。
一、走向大众: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 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1、“无产阶级戏剧” 2、“红色戏剧”运动 3、“国防戏剧” 田汉《回春之曲》 白薇《打出幽灵塔》 洪深代表作《鸡鸣早看天》、《农村三部曲》(包 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田汉、洪深、欧阳予倩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 人。
4、“农民戏剧实验”: “北方剧坛泰斗”熊 佛西主持,有“南田北熊”之称。 熊佛西“农民戏剧”实验主要包括:
提供农民能够接受与欣赏的剧本。 培养农民演员 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露天剧 场”。 探讨“观众与演员混合”的新式演出方式。
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 衍、李健吾的创作
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不追求对现实生 活的深刻反映,而醉心于对人性的剖析。 袁牧之独幕剧《一个女人和一条狗》 宋之的:《武则天》 ; 陈白尘的《太平天国》第一部《金田村》
三、第二个十年的散文
1、鲁迅杂文 2、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两脚踏 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3、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其他散文 4、“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5、报告文学与游记
夏衍:《赛金花》《秋瑾》《上海屋檐下》 善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 “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内在的悲剧 性与喜剧性。 把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搬上了戏剧的舞台。 以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与内在思想 的深刻性,构成了夏衍创作的鲜明特色。 《上海屋檐下》赋予“黄梅天气”以多层象征 意义;人0年代话剧运动的概况。 2、试评夏衍《上海屋檐下》的思想艺术特点。 3、简评田汉从20年代到30年代创作的转向。
1934年《雷雨》发表,将文学性与舞台性高度 统一,它既是精美的戏剧艺术,又可以取得商业性 的演出效果。使中国话剧“从幼稚期进入成熟期”。 三大演出:《赛金花》(夏衍)、《大雷雨》(奥斯特 洛夫斯基)、《日出》。 四大剧目:《罗米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武 则天》(宋之的)、《太平天国》第一部《金田村》 (陈白尘)、《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