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冒的中医辨证和治疗秘方大全

感冒的中医辨证和治疗秘方大全

感冒的中医辨证论治和治疗秘方大全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一、辨证要点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属实,但应根据证情,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还需注意虚体感冒的特殊性。

二、治疗原则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一、辨证要点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属实,但应根据证情,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还需注意虚体感冒的特殊性。

二、治疗原则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一、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方剂;荆防达表汤;羌活5克柴胡5克前胡5克独活5克枳壳5克茯苓5克荆芥5克防风5克桔梗5克川芎5克甘草3克加减:1. 头痛者,加白芷、蒿本以祛风散寒止痛;2. 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3. 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4. 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5. 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6. 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7. 很怕冷而无汗的,加入麻黄5克,桂枝5克。

辨证加减: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

用参苏饮加减。

6. 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温阳解表。

7.如出现外寒内热,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表清里。

临证参考:风寒感冒轻者,可服用中成药或食疗方,如感冒通、葱白萝卜汤等;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甚者,可用麻黄汤;夏季风寒感冒,可用香薷饮;若风寒兼有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可选用小青龙汤。

二、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方剂;荆防败毒散;羌活9g、独活9g、柴胡9g、前胡9g、枳壳9g、茯苓9g、防风9g、荆芥9g、桔梗9g、川芎各9g,甘草3g。

【辨证加减】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症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

可加人参益气解表,或改用参苏饮加减。

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温阳解表。

6.如外寒逐渐化热,里热偏盛而表寒未解,出现外寒内热,症见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表清里。

加减2:1.头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止痛;2. 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3. 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4. 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5. 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6. 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三、若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者,方剂;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2.如患者体质虚者,加黄芪。

3.兼见咳嗽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

4.用于风寒湿痹,宜加姜黄、细辛、威灵仙。

5.项背拘急强痛,加葛根、防风、桑枝。

6.用于妊娠呕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苏梗、白术,砂仁。

7.用于受冷即发的皮肤病,无热象者,可加当归、荆芥、防风、蝉蜕、丹参等。

加减:1. 咳喘、痰白者,加厚朴、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2. 食纳欠佳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健脾;3. 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4. 头痛项强者,加白芷、葛根疏风止痛。

5. 如小儿反复感冒,营卫不和,汗出者,加黄芪、龙骨、牡蛎等。

4.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无汗)甚者,方剂;麻黄汤;麻黄9克(包)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6克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

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

风寒夹湿证:四、身体热不扬,恶寒汗少,头重如裏,肢体骨节疼痛,咳嗽声重,鼻塞多涕,舌苔白腻,脉濡。

方剂;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6克独活6克藁本3克防风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蔓荆子2克加减:1.如果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入酒汉防已3克。

2.如果病较轻则加入附子3克更效。

3.如果病情较重则加入川乌3克更效。

4.如果汗少加入豆卷5克。

5.如果头痛、身痛加入白芷5克;防风、藁本都加到5克。

6.如果脘痞(胃胀)加入苍术5克、厚朴5克。

7.如果咳嗽痰粘的加入半夏5克,陈皮3克。

8.纳呆腹胀,加陈皮、半夏、厚朴燥湿除满;9.大便溏泄,加薏苡仁、白蔻仁健脾化湿;10.若有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

五、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楚等表证,且兼有口渴等里热者,方剂;九味羌活汤;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后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黄6克黄芩6克甘草6克1.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

2.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

3.如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加枳壳。

4.无口苦,若微渴者生地、黄芩当酌情裁减。

5.里热甚而烦渴者,可加石膏、知母。

6.若夏季风寒感冒,方剂;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姜厚朴5克7.若风寒兼的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方剂;小青龙汤;麻黄9克(包)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9.外寒内热证:风寒外受,表寒未解,入里化热;或因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

方剂;麻杏石膏汤加减;麻黄12克(包)杏仁8.5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加减:1.如果比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内执热甚,加入黄苓6克、山栀子6克、芦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4. 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5. 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6. 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7. 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8. 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9. 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10.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温病初得,头痛,周身骨节凌痛,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方剂;清解汤;薄荷叶12克蝉蜕(去足、土)9克生石膏(捣细)18克甘草4.5克11.若风寒束表,肌腠郁热,证见恶寒发热,身热渐增,无汗头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疼痛方剂;柴葛解肌汤;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白芍6克桔梗3克生姜3片红枣2枚石膏5克1.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

2.若热邪伤津者,宜加天花粉、知母。

3.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

12.若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满,便秘尿赤,苔腻,脉滑实方剂;防风通圣散;酒大黄1.5克芒硝1.5克防风1.5克荆芥1.5克麻黄1.5克栀子1.5克连翘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薄荷1.5克白术1.5克桔梗3克黄芩3克石膏3克甘草6克滑石9克生姜1片葱2根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2.无憎寒者,去麻黄;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13.恶寒发热阵作,午后热重,头身重痛,胸闷脘痞,心烦懊侬,头眩口粘腻,咳痰不利,舌红,苔白腻或白如积粉,脉弦滑方剂;柴胡达原饮;柴胡4.5克生枳壳4.5克川朴4.5克青皮5克炙甘草2.克黄芩5克苦桔梗3克草果1.8克槟榔6克荷叶梗10~15克加减:1. 头痛甚者,加羌活、葛根疏风止痛;2. 表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解表化湿;3. 里湿重者,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健脾燥湿。

14.若邪入少阳,热郁腠理,证见寒热往来,或壮热不退,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赤,或呕吐,或口渴,大便干结,方剂;大柴胡汤加减;北柴胡24克黄芩9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生姜15克炙枳实4克红枣12枚大黄6克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15.风寒兼气虚感冒证:感受风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方剂;参苏饮;人参6克紫苏叶6克葛根6克姜半夏6克橘皮3克前胡6克茯苓6克木香4克枳壳4克桔梗4克炙甘草4克加减:1. 头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风止痛;2. 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3. 无汗、恶寒者,加羌活、防风解表散寒;4. 鼻寒者加辛夷、苍耳子通窍散寒;5. 纳谷不香,加砂仁、佩兰理气化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