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牙周病的药物治疗

牙周病的药物治疗

牙周病的药物治疗
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疾病(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是最常见的口腔疾患之一。

由于菌斑微生物及其产物是牙周病发生的始动因子,因此有效清除牙菌斑、防止菌斑的再聚集是成功治疗牙周病并防止其复发的关键。

牙周病药物治疗的原则:1、遵循询证医学的原则,合理使用药物;2、用药前应清除菌斑、牙石;3、有针对性地用药;4、尽量采用局部给药途径。

全身用药
主要包括抗微生物药和宿主调节药。

抗微生物药
1、甲硝唑:是高效的灭滴虫药,能有效杀灭厌氧菌,如产黑色素类杆菌、具核梭杆菌、螺旋体和可动杆菌。

部分自唾液排泄,因此在唾液中亦有效。

用法:0.2g/次,tid,7日为一个疗程,总量4.2g,一周后重复用药。

注意事项:有胃肠刺激,忌烟、酒;降白血球,可致畸、致癌;血液病及肾功能不全慎用;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禁用。

2、替硝唑:硝基咪唑类,效果比甲硝唑好,半衰期长,副反应轻。

不良反应:白细胞一过性降低。

用法:首次顿服2g,以后1g/日,共3日。

或0.5g/次,Bid,共4天。

3、螺旋霉素:大环内酯类,对G+菌抑菌力强,对G-菌也有效果。

能分布到龈沟液、唾液、牙龈和颌骨中,这些部位的浓度较高。

多与甲硝唑联合使用。

不良反应:偶有胃肠道反应。

用法:0.2g,qid,连用5—7天为一个疗程。

必要时可连续使用2个疗程,3—4周后重复用药。

4、阿莫西林:为对位羟基氨苄西林,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概要一般与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是牙周科常用的抗菌药。

对G+菌强杀菌作用,对β内酰胺酶的耐药菌无效。

用法:0.5g,tid,7天位一个疗程,必要时连用2个疗程。

注意事项:有胃肠道反应、皮疹、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5、四环素:广谱抗菌(抑细菌蛋白质合成)。

是金属螯合剂。

龈沟液浓度大于血清浓度2-10倍。

易吸附于牙根表面,然后以活性形式缓慢释放,从而延长作用时间。

用法:0.25g。

qid,2周/疗程。

6、多西环素:抗胶原酶活性最强,不经肾代谢,适用糖尿病患者。

用法:小剂量的抗胶原酶药物口服,20mg,bid,3个月/疗程,停3个月后继续一疗程。

辅助治疗牙周炎,口服首次剂量0.2g,以后每次0.1g,bid,10-14天为1疗程。

7、罗红霉素:新一代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作用于G+菌、厌氧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体内抗菌作用比红霉素强1-4倍,口服0.15g,bid。

用法:成人每次0.2g,每日4-6次,重症每日可用至1.6-2g。

儿童每日剂量为30mg/kg,分次给予。

宿主调节药:为调节宿主防御反应的药物,调节机体与细胞的免疫功能,从分子水平阻断特异性的炎症介质,减少多种炎症介质的转录表达,降低炎症反应强度,一直牙槽骨吸收,阻断牙周炎的进程,降低发生系统性疾病的危险性。

主要包括
非甾体类抗菌药、四环素类药物以及中药制剂。

局部用药
局部药物包括冲洗药物、涂布药物、含漱药物和缓释及控释药物。

冲洗用药
1、3%过氧化氢液:与过氧化氢接触时,立即释放新生态氧,产生大量气泡,可清创、止血、灭菌除臭,改变牙周袋厌氧环境,抑制和减少厌氧菌。

2、0.1-0.2%洗必泰液(氯己定):是双胍类的高效、广谱杀菌剂,通过迅速吸附细菌表面,改变细胞膜结构,使渗透平衡被打破,胞浆沉淀,从而杀菌。

3、碘氧疗法:可先将碘化钾置于牙周袋内,并注入3%双氧水数滴。

4、0.9%生理盐水
含漱药物
1、氯己定溶液:可抑制牙菌斑的形成。

用法:辅助治疗各类牙龈炎及牙周炎,在牙周手术后使用本品,能消炎、减少菌斑形成,0.02&-0.05%含漱,每日3-4次。

预防或减少牙菌斑的形成,防止牙龈炎症的复发,0.12-0.2%含漱,每日两次。

2、2%生理盐水
3、1%过氧化氢液体
4、2%碳酸氢钠
涂布药
1.碘伏:是一种安全、低毒低刺激的广谱消毒剂。

2.碘甘油:辅助治疗各类牙龈炎、牙周炎及冠周炎等。

在进行牙周冲洗后,擦干
局部组织,用探针或镊子取药液放入龈袋或牙周袋中。

3.碘酚:是一种腐蚀较强的药物。

缓释抗菌药物:药物缓慢、有控制地从剂型中释放出来,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能维持病变组织较长时间有效药物浓度的特定剂型。

1、多西环素凝胶
2、四环素纤维
3、氯己定薄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