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PPT课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PPT课件

、炙甘草15。视病情加桂枝、千层纸、知母。日服1 至3剂)。 ➢ 咽痛失声:麻黄10、石膏30、杏仁10、蝉衣15、 胖大海15、山豆根15、板兰根15、桔梗10、甘草10 。 ➢ 恶寒大便溏而恶臭:葛根30、麻黄15、桂枝10、 白芍10、生姜15、炙甘草10、黄芩10、黄连10。 ➢ 时方:多用银翘散加减。
4
3.少阳病 性质:少阳主阴阳之间,寒热可见,出阳则热,入阴则 寒。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特异性感染、肝胆、胰腺性 疾病。 治法:少阳当和 主方: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 主药:柴胡15,黄芩(黄连)10,人参15,生姜(干姜) 15
4 .太阴病 性质:太阴主里主寒主虚,以脾阳不振为主要表现。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慢性消化性疾病。 治法:太阴当温 主方:理中汤,四逆汤 主药:干姜15,人参15,白术15,炙甘草15
姜15,炙甘草15。视病情加苏叶、白芷、苍术、杏 仁、厚朴等药物。日服1至3剂或更多)
无汗——麻黄汤加味(麻黄15、桂枝15、杏仁15 、炙甘草15。视病情加荆芥、防风、苏叶、白芷、苍 术等。日服1至3剂) ➢ 时方:多用荆防败毒散。
10
2、太阳与阳明合病(风热感冒)
➢ 症状:恶寒,发热咽痛、痰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治法:开发太阳,兼清阳明 ➢ 方药:麻杏甘石汤加味(麻黄15、杏仁15、石膏30
3
1.太阳病 性质:太阳主表主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上呼吸道感染等一类疾病。 治法:太阳当发 主方:桂枝汤,麻黄汤 主药:麻黄15,桂枝15,生姜15。(银花、连翘)
2 .阳明病 性质:阳明主里主热主实,阳明无死证,发热是正气抗 邪的表现。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急腹症、急性 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等一类疾病。 治法:阳明当清 主方:白虎汤,三大承气汤 主药:石膏15,知母15,大黄15,枳实15,厚朴15。
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
前言
临床常用的几种辨证方法 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主要方法。 六经辨证 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八纲辨证
2
一、理解伤寒学的基本概念
(一)六经 即三阳三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
阴。 六经是六个生理层次,不是经络学上的经络概念。 (二)六经病
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 阴病。六经病反映六个病理层次的证候群。
5
5.少阴病 性质:少阴主里主寒主虚,以心肾阳虚为主要表现。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心衰、缓慢型心律失常、代谢功能低下性疾病等疾病。 治法:少阴当温 主方:四逆汤 主药:附子15-60,干姜15-60,人参15-50,肉桂10, 细辛3-30
6.厥阴病 性质:厥阴为六经病最后阶段,寒热可见,阳进则生, 阴进则死。
8
二、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一)感冒
➢ 病因:寒邪为主。 ➢ 辨证方法:六经辨证。 ➢ 病机:寒邪客于太阳,太阳气化失职 ➢ 病机演变:邪入阳明——发热、咽痛、痰黄(感染加
重) 邪入太阴——腹痛、腹泻、呕吐(胃肠型感冒
) 邪入少阴——恶寒重,无热、肢冷(免疫功能
低)
9
1、太阳表证(风寒感冒)
➢ 症状:风寒表证临床表现 ➢ 治法:开发太阳(麻、桂为代表) ➢ 方药:有汗——桂枝汤加味(桂枝15、白芍15,生
厥阴病变庞杂,无主方主药。
6
(三)六经病的相互错杂,六经主药的相互运用,是 经方组成的基础。如: 太阳与阳明合病:麻杏甘石汤证(麻黄汤去桂枝加石 膏),葛根汤证(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太阳与太阴合病:桂枝人参汤证(理中汤加桂枝) 少阳与阳明合病:大柴胡汤证(小柴胡汤去人参加大 黄、枳实)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六经病的错杂变化,六经主方的随证变化, 使六经辨证扩大到临床各科。如: 太阳病变证:苓桂术甘汤(以太阳主药桂枝为主 药),可用于肺心病、风心病、心衰,表现为水 气凌心者。 阳明病变证:茵陈蒿汤(用阳明主药大黄),用 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表现为阳明 湿热郁结发黄者。 少阳病变证: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基础,去柴 胡加黄连;去生姜加干姜),可用于慢性脾胃病 寒热错杂者。
➢ 症状:头痛、恶寒重、四肢欠温、自利不止、 舌淡苔白,脉沉。
➢ 治法:开发太阳,温补少阴 ➢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5、熟附子20
、细辛6。 可加干姜、肉桂、桂枝、白术、茯 苓等药。 ➢ 时方:多用人参败毒散加减。
13
桂枝法在感冒运用
➢ 基本方:桂枝尖15、白术15、苍术15、半夏 15、陈皮10、砂仁10、石菖蒲10、白芷10、 南山楂15、生姜15、炙甘草10。
➢ 热轻:加千层纸15; ➢ 热重:加知母15、石膏30; ➢ 咽痛:加蝉衣10、桔梗10、胖大海15; ➢ 热泻:加黄连10、黄芩10; ➢ 寒泻:加干姜15、肉豆蔻15; ➢ 寒甚:加附子20、干姜15。
14
(二)泄泻
泄泻(下利)见于太阳病、阳明病、太阴 病、少阴病、厥阴病等篇章中。
病因病机
➢ 太阳受邪,下迫大肠,传导失职; ➢ 阳明受邪,燥热内结,热结旁流; ➢ 太阴受邪,或素体脾胃虚寒,脾胃升降失常; ➢ 少阴受邪,肾阳不足,脾胃升降失常; ➢ 厥阴受邪,肝寒犯脾,影响脾胃升降所致。
15
1、太阳利
➢ 症状:下利呈水粪杂下,发热恶寒,无汗,头 痛,项背强,呕逆,舌苔白,脉浮紧。
➢ 治法:发汗解表,升阳止利 ➢ 方药:葛根汤:葛根30,麻黄15,桂枝15,
芍药10,炙甘草10,生姜15,大枣15
➢ 本方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此方发汗散寒解表 为主,肺气疏通,下利自愈,实为后世医家所称的“ 逆流挽舟”法。
16
2、阳明利
➢ 症状: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 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 治法:清里升阳止利。 ➢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30,甘草15黄
11
3、太阳与太阴合病(寒湿感冒)
➢ 症状:恶寒、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脉浮或 缓。
➢ 治法:开发太阳,温补太阴 ➢ 方药:桂枝人参汤(桂枝15、党参15、干姜9
、炙甘草10、白术10 。日服1至3剂) ➢ 外感重:桂枝汤。 ➢ 里寒重:四逆汤。 ➢ 时方:多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12
4、太阳与少阴合病(阳虚感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