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医学统计方法及科研论文写作

常用医学统计方法及科研论文写作


老年系数 =
65岁(或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 人口总数 × 100%
联合国规定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 的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
少年儿童系数:指14岁及以下少年儿 童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是划分人口类型 的指标之一。少年儿童系数的大小主要受 生育水平的影响。
常用医学统计方法 及科研论文写作
一、医学统计学基本概念
1、统计学
统计学(statistics)是研究数 据搜集、整理与分析的科学,是认识 社会和自然现象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
2、医学统计学
统计学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称为 医学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与生物统计学、卫生统 计学是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在互有联系的不 同学科领域的应用,三者间有少许区别, 但无截然界限。
医学统计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1、临床科研设计 2、对搜集资料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 3、为医务工作者阅读科技文献和撰写科 研论文提供工具
统计学的几个常用术语及概念
1、变量和个体变异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观察单位也称观察对象, 或个体。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称为变量。变量的 观察结果称为变量值。 同质是指被研究指标(变量)的影响因素相 同。在统计学中可以把同质理解为除处理因素外, 影响被研究指标较大的、可以控制的主要因素尽 可能相同。 变异同质基础上的个体差异称为变异。
某病病死率=
3、治愈率
因某病死亡人数
×
同期某病病人数
100%
表示受治病人中治愈的频率
治愈病人数
×
治愈率=
受治病人数
100%
4、有效率 表示受治病人中治疗有效的频 率。其算式为:
有效率=
治疗有效人数
受治病人数
× 100%
病死率、治愈率、有效率主要用于对急性病危害或防 治效果的评价。但治愈率和有效率的标准要有明确而具体 的规定,只有在标准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相互比较。 疾病的转归除与治疗措施有很大关系外,和病人的因素 亦有关,比较时应充分考虑可比性问题。
生存率 指病人能活到某一时点的概率。 常用于对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及心血管病等的 治疗效果评价或预后估计。
常用的是1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 率等。了计算生存率的数据需通过随访获得。
五、死亡、寿命和生存质量指标
粗死亡率 又称死亡率或普通死亡率。指某地某 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死亡数。它反映居民总的死亡 水平,其算式为:
2、患病率 又称现患率,指某时点上受检 人数中现患某种疾病的人数,通常用于描述 病程较长或发病时间不易明确的疾病的患病 情况,如慢性病在某一时间横断面的患病情 况。其算式为:
某病患病率=
检查时发现的某病现患病例数
该时点受检人数 × 比例基数
3、累计发病率 是发病率指标的延伸,是 指一群人经历某一时期而发生某病的概率。 如果按时间计算,时间是一年,实际上就是 年发病率;如果按年龄计算,年龄是0-60岁, 那就是一个人从出生活到60岁,在这60年中 发生该病的概率。
累计发病率=
期内发治疗效果的统计指标
1、某病死亡率 指因某种疾病所致的死亡 率,其算式为:
某病死亡率=
同年内某种疾病死亡人数
某年平均人口数
× (100000/10万)
某病死亡率是死因分析的重要指标,它反映 各类病伤死亡对居民生命的危害程度
2、某病病死率 反映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 率。其算式为:
同年内死亡人数
粗死亡率= 某年平均人口数
× 1000‰
粗死亡率高低受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情况的影 响。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和婴儿的死亡率较高,男性死 亡率高于女性死亡率。因此在分析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死 亡率是,要注意人口的年龄及性别构成是否一致。
年龄别死亡率 亦称年龄组死亡率,指某 年某年龄别平均每千人口中的死亡数,其算 式为:

3、整理资料
(1)资料的录入和清理 资料录入前后初步的清理是核实,其次是 发现异常值。
(2)资料的分组 按性质分组 按数量分组 一般以分10-15组为宜。
4、资料分析
以统计指标(均数、率等)描述样本资料
为个体定性提供依据——医学参考值估计
以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总体均数估计
统计设计四条原则
随机:使样本对总体有代表性
对照:平行对照(观察组、对照组);自身对照 双盲:调查者不知被调查者属于何组,避免诱导误差 被调查者不知自己属于何组,避免依从性误差 齐同: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对象,除了被观察因素不同,其他 所有条件均应相同。
2、搜集资料
按照设计要求,原则是及时、准确、 完整地收集原始数据。 病历 日常医疗工作记录 临床检查与化验记录 疾病监测报表 专题研究
围生儿死亡率 亦称围产儿死亡率,围生期 是指围绕孕产妇分娩前后的一定时期,也就 是新生儿出生前和出生后的一定时期。围生 期死亡包括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 我国使用的围生期定义是从妊娠满28周 至出生后7天。在此期间的死亡称为围生期 死亡。如孕周不详者,则出生后1小时内的 体重≥1000g或身长≥35cm者为统计标准。
人口构成及其分析
基本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职 业等,其中最常用的是人口的性别和年龄。 人口性别比指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 出了全人口性别比之外,根据研究需要,还 可计算出生婴儿性别比、年龄别性别比、魂 灵人口性别比等。
人口年龄构成分析
人口年龄构成指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 的比重,在人口年龄构成的基础上,可以导出许多 有用的描述人口状况的指标。 老年(人口)系数: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 占比重,是说明人口年老成都的指标,可作为划分 人口类型的尺度。
设计需考虑以下几方面: 1、研究的目的和假设是什么? 2、研究对象的选择范围是什么?如何确定? 3、研究方法是什么?技术路线如何? 4、具体的研究内容、观察项目与指标是什么? 5、研究对象的数量大小,如何抽样?怎样分组? 6、对观察指标如何进一步计算?具体采用哪些统计分 析方法? 7、有哪些可能存在的误差?如何避免与减少其影响? 8、时间、人员、经费方面的安排。
×
总生育率 =
同年活产数
1000‰
四、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疾病频度指标 1、发病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在可能发生 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新发生的某病病例数。其 算式为:
该期间新发生的某病病例数
某病发病率 =
× 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某病的平均人口数
比例基数
比例基数可为100%、1000‰或100000/10万,通常使 计算结果至少保留1-2位整数。
粗出生率 =
×
同年活产总数 某年平均人口数
1000‰
世界卫生组织对活产作了如下定义:“妊娠的产物全 部从母体排出时,不论妊娠时间的长短,只要具有呼吸、 心跳、脐脉搏动、明确的随意肌运动等生命现象之一的即 为活产”。
总生育率 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名 育龄妇女的活产数,其算式为:
某年15-49岁妇女
总生育率消除了总人口中年龄性别构成不同对生育水 平的影响,较粗出生率能更确切地反映生育水平。 但在育龄妇女中,不同的年龄阶段生育能力有很大差 别,故该指标受育龄妇女内部年龄构成的影响。
同年该年龄别死亡人数 某年龄别死亡率= 某年某年龄别平均人口数 ×
1000‰
年龄别死亡率亦可按男女性别分别统计。年龄别 死亡率消除了人口的年龄构成不同对死亡水平的 影响,故不同地区统一年龄组的死亡率可以直接 进行比较
累积死亡率 是死亡率指标的延伸,是指一 群人经历了某一时期而死亡的概率。 如果按时间计算,时间是一年,实际上就是 年死亡率;如果按年龄计算,年龄是0-60岁,那就 是一个人在出生后60年中死亡的概率。
围生期死亡 新生儿 死亡
婴儿 死亡
新生儿死亡率 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名活产 数中未满28天的新生儿死亡数,其算式为:
同年未满28天的新生儿死亡数
新生儿死亡率=
某年活产总数
× 1000‰
新生儿死亡率与婴儿死亡率均是反映妇幼卫 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新生儿死亡数在婴 儿死亡数中占相当大比重,因此降低新生儿死亡 率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
由于婴幼儿死亡率变化大,影响因素多,在妇幼保 健工作中按孕周和儿童年龄又分了其他许多组,如下表:
受孕至第19孕周 第20-27孕周 ≥第28孕周至娩出前 出生至生后第6天 出生后第7-27天 出生后第28天 至不满一岁 1-4岁
早期胎儿死亡 流产 中期胎儿死亡 后期胎儿死亡 或死产 早期新生儿死亡 后期新生儿死亡 后期婴儿死亡 幼儿死亡 胎儿死亡
(各年或各年龄组死亡率×年或年龄区间长度) 累积死亡率= ∑
婴儿死亡率 至某年平均每千名活产中不满 1周岁的婴儿死亡数,其算式为:
同年内不满1周岁婴儿死亡数
婴儿死亡率=
某年活产总数
× 1000‰
婴儿对外环境的抵抗力差,常因肺炎、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 疾病而死亡。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于平均寿命有重要的影响, 它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和婴儿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死 亡统计指标中较敏感的指标。
老少比 =
×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 14岁及以下少年儿童人口数
100%
人口金字塔
人口金字塔是一种用几何图形来形象地表示 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方法。其图形形如金字塔, 故称为人口金字塔 。
人口金字塔分型
增长型人口:人口金字 塔呈上尖下宽,多 为出生率大于死亡 率,表示人口不断 增长。 静止型人口:除高龄组 构成较小外,其它 各年龄组构成相近, 此类人口出生率基 本等于死亡率,人 口总数基本稳定。 缩减型人口:人口金字 塔呈现上下两头小, 中间大,一般多为 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人口总数不断减少。
解决方法
可避免 查明并去除原因
测量误差 (随机) 抽样误差 (随机)
测量变异
测值-真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