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推拿按摩法

中医推拿按摩法

• 三、适当的被动运动手法可以起到松解粘 连,滑利关节的作用。
推拿学基础理论——作用原理
调整脏腑 增强抗病能力
特定的手法在特定的部位实施 • 一、补肾益气 • 二、调理肠胃 • 三、宣肺化痰 • 四、保健美容
推拿学基础理论
五、推拿的治疗原则 (一)治病求本
整体观念,辨证施术;标本同治,缓急兼顾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五)治未病
动作要领
• 吸定点:鱼际 • 腕关节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 • 拇指内收,四指自然伸直 •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
,带动腕关节运动 • 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掌揉法
用手掌或掌根着力于治疗部位,作轻 柔缓和的环旋转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 组织一起揉动的手法,称为掌揉法。
动作要领
术者用手掌或掌根附着于治疗部位或 穴位,稍用力下压,腕关节放松,运用前 臂力量带动腕、掌、指在治疗部位上作小 幅度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 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①摆动类 ②摩擦类 ③振动类 ④挤压类 ⑤叩击类 ⑥运动关节类
推拿学基础理论
三、推拿手法操作的基本要求
• 持久
• 有力 • 均匀
深透
• 柔和
推拿学基础理论——操作的基本要求
• 持久
—能够按照手法的技术要求持续足够的操作时间。
— 要求动作不走样,力量不减小。
— 保证手法对人体的足够的刺激量
推拿学基础理论——操作的基本要求
二指 揉法 三指 揉法
拇指指腹
中指指腹
食、中二 指
食、中、 环三指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 动摆动,带动腕关节摆动
食指搭于中指远端指骨间关 节背侧,腕关节微屈,以肘 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
动,带动腕关节摆动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 动摆动,带动腕关节摆动
同上
120-160 次/分
同上
同上 同上
指揉法应用
频率100次/分钟。
• 功效: 摩法刺激柔和舒适,应用在全身各部位,以胸腹部及胁肋部最
为常用。
揉法与摩法的比较
揉法
摩法
相同点
呈环形操作
不同点 带动皮下组织 不带动皮下组织
第一节 推拿手法——摩擦类
3、推法
• 操作:用指、掌、拳、肘着力于人体的治疗部位作单方向 直线移动的手法。又称为平推法。
• 分类:指推法;掌推法;拳推法;肘推法
作用后引起的不适感。
第一节 推拿手法——摆动类
3、一指禅推法
• 操作:用拇指的指端或罗纹面着力,运用前臂的摆动带
动拇指或拇指指间关节作屈伸往返运动,使所产生的功力 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腧穴上的手法,称为一指禅推
• 适用部位:一指禅推法接触面小,压力大,深透性强,
擅长推穴道,循经络。适用于全身各经络、穴位
指揉法,施术面积较小,功力集中,动作 柔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其治疗 作用取决于所取穴位的特异性。
• 二指揉法,临床上常用于同时分揉二穴, 多用于小儿。
• 三指揉法,临床常用于同时分揉三穴,如 三指揉神阙与两侧天枢,治疗脘腹胀痛、 便秘等症。
鱼际揉法
用鱼际着力作轻柔缓和的来回 摆动或环转运动,并带动该处的 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的手法。
• 操作:用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受术部位,以肘关节
的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的伸屈和前臂的旋转,使小鱼际尺 侧与手背尺侧在受术部位上作持续的来回滚动,称为 法。
• 分类:掌指关节滚法;指间关节滚法。 • 要领:
①手背着力面必须紧贴治疗部位,不能在治疗面上来回拖擦和滑移 ②力度与节律要均匀,不能够忽快忽慢,时重时轻。 ③滚法操作时,要避免掌指关节在受术者骨骼突起处滚动。频率120次~
中医推拿按摩法
学习要点
• 掌握推拿基本手法的操作、要领及应用; • 熟悉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 熟悉常见筋伤、保健按摩和健体按摩的常规推拿
方法; • 了解推拿的原理; • 了解常用的海外保健按摩手法。
推拿学基础理论
二、推拿手法的分类
•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
• 根据施力特点分类 • 根据手法应用对象分类 • 根据手法组合分类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法之所施,使 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推拿学基础理论——操作的基本要求
• 深透
— 指手法的局部刺激直接达到操作部位的深层。 — 指手法的局部刺激通过穴位、经络或神经系 统间接对脏腑器官起作用。 深透,主要是力的深透,但同时也包括热的深 透。
推拿学基础理论
四、推拿的作用原理 •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 舒筋缓急,调利骨节 • 调整脏腑 ,增强抗病能力 • 急救醒神,以指代针 ,推拿代药
为加强刺激强度可以双掌相叠揉动( 称为叠掌揉法)。
频率约120~160次/分钟。
掌揉法应用
掌揉法着力面积大,刺激柔和舒适,适用于面 积大又较为平坦的部位,如腹部、腰背部以及 四肢 1.掌揉腹部
• 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 • 常用于治疗脘腹疼痛。 2.掌揉腰背部及四肢肌肉 • 具有放松肌肉,松解痉挛的作用; • 用于治疗腰背部以及四肢肌肉的酸痛及强刺激手法
160次/分钟。
• 应用:活血祛瘀、舒筋通络、滑利关节。颈项部、肩背部、腰臀部、
四肢等肌肉较丰满的部位。
定义分析
• 吸定点
第五掌指关节背侧
• 着力部位
小鱼际尺侧与手背尺侧
第五掌骨尺侧缘至第三掌骨围成的三 角形,大小约占手背的1/3—2/5
第一节 推拿手法——摆动类
2、揉法
• 操作:用指面、掌或前臂等吸定于一定部位上,着力作
握实拳,以手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做单方向直线 推动。
2019/10/6
48
2.掌推法
用全掌或掌根着力于治疗部位,以掌根为 重点,运用前臂力量做单方向直线的推动 • 需要增大压力时,可叠掌操作。 • 适用于腰背、胸腹、下肢等部位。
2019/10/6
49
3.拳推法
手握拳,以四指的第1指 间关节背部突起处着力, 运用前臂力量做单方向直 线的推动。 • 适用于腰背、四肢部的劳 损、宿伤及风湿痹痛。
推拿学基础理论——作用原理 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
• 通过手法对人体体表的直接刺激,促 进了气血的运行。
• 通过手法对机体体表作功,产生热效 应,从而加速气血的流动。
推拿学基础理论——作用原理
舒筋缓急,调利关节
• 一、手法作用于损伤局部,可以促进气血 运行,消肿祛瘀,理气止痛;
• 二、推拿的整复手法可以通过力学的直接 作用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达到理筋整 复的目的;
推拿学基础理论
八、异常情况及处理 • 晕厥 • 出血 • 骨折 • 烫伤 • 破皮
第一节 推拿手法
• 一、摆动类:滚法、揉法、一指禅推法 • 二、摩擦类:摩法、擦法、推法、抹法 • 三、振动类:抖法、振法 • 四、挤压类:按法、压法、点法、拨法、踩法、
捏法、拿法
• 五、叩击类:拍法、击法、扣法 • 六、运动关节类:摇法、扳法、拔伸法
• 适用部位:四肢小关节、 胸骨、锁骨下窝
第一节 推拿手法——摩擦类
2、摩法
• 操作:用手掌掌面或指腹轻放于体表治疗部位,腕关节做主动环形、
有节律的抚摩运动的手法。
• 分类:指摩法;掌摩法。 • 要领:
①肘关节微屈120°-150°之间。 ②腕关节放松,掌指、指间关节自然伸直。 ③指面或掌面要紧贴体表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摩动。 ④摩动时压力要均匀,动作要轻柔。 ⑤指摩法操作时宜轻快,频率约120次/分钟;掌摩法操作时宜稍重缓,
• 着力部位: 小鱼际 • 特点:产热量最大

• 适用部位:肩背、腰骶



鱼际擦法
• 着力部位:鱼际
• 特点:产热量一般
• 适用部位:四肢, 尤以上肢多见
擦上肢
掌擦法
• 着力部位:全掌 • 特点:产热量较低
• 适用部位:肩背、胁肋
擦胸腹部
指擦法
• 着力部位: 拇指 或 食、 中、无名三指
• 特点:产热量最小
推拿学基础理论
• 热敷
• 运用热敷法治疗某些疾病,在我国已有 二千多年的历史,《内经》中所述的 “熨”法就是热敷法。
热敷
干热敷 湿热敷
推拿学基础理论
热敷的作用
• 热敷的主要作用是“透热”,根 据不同的病情,配合多种性能的药物, 以加强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散寒止 痛等作用 。
推拿学基础理论
热敷方法
• 主治:内妇为主,各科兼治。
第一节 推拿手法——摩擦类
1、擦法
• 操作:术者用鱼际、掌、指贴附于受术者体表的一定部位, 稍用力下压,作直线来回摩擦移动,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
• 要领:直、长、匀、热。频率约100次/分。
① 压力不可过大,以免擦破皮肤。 ② 不可擦破皮肤。为保护皮肤,常使用油性介质(冬青膏、红花油
推拿学基础理论
七、推拿适应证 • 推拿适应证涉及骨伤、内、妇、儿、五官、
神经科疾病; • 亦用于减肥、美容及保健医疗等
推拿学基础理论
八、体位、介质与热敷
• 体位
患者体位
仰卧位
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坐位 医者体位
端坐位 俯坐位
推拿学基础理论
• 介质
— 是指手法操作时涂在受术体表的 油剂、水剂、酊剂、膏剂或粉剂等。 用于减少与皮肤的摩擦,或借助其中 的药物作用增强手法的功效。
• 要领:
①推动过程中,着力面始终紧贴治疗部位。 ②压力均匀适中。 ③呈直线移动,不可歪移。 ④摩指推法时距离宜短,掌推法、拳推法、肘推法时移动距离宜长,
速度宜缓慢均匀。 ⑤在体表直接操作时,常配以介质,防止破皮。
• 功效:推法具有温经活络、解郁除闷、活血止痛、健脾和胃、调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