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数学走进生活)案例

(让数学走进生活)案例

让数学走进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它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的教学内容应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

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积极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去,才能使学生从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感兴趣的问题中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下面就“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两种不同做法的比较,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本节课我在一班是这样教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直观认识直角。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动画。

(让学生在观察动画的基础上直觉感知直角,初步建立直角的表象。


2、视觉感知直角。

课件展示物体表面的角。

(从粉笔盒、纸箱、红领巾、扇面等实物中抽象出角。


猜猜:这些角的大小又是怎样的呢?
验证猜测,课件展示比较的过程。

(把大小相等的一类角放在一起,大小不一样的角放在一起。


二、探究新知,体验认识直角
1、学生列举出哪些物品的面上有这样的直角。

(只有少数学生能举例。


2、在三角板上找直角。

(多数学生不能正确找出,需要教师的帮助。


3、用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

(很多学生折的不是直角。


4、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有的学生不知道三角板上哪个角是直角,所以无法判断。


事实告诉我:这一部分的教学到此是失败的,已经无法再上下去了。

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苦苦思索,尽管老师用现代教育手段为学生演示讲解,可是学生只是凭自己的听觉和视觉去感知直角,这是远远不够的,何不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呢?于是我在二班上课的时候,改变了教法:
一、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互助
1、揭示课题,联系实物认识直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把练习本封面上的任意一个角和你周围的任意一个角比一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教师强调比的时候要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看角的另一边。


此时,所有的学生都离开自己的座位去找要比的角。

有的学生与桌面上的角相比,有的学生与数学书封面上的角相比,有的学生与黑板面上的角相比,还有的学生跑去与后黑板两侧的“夺星榜”上的角比……
师:同学们都比了吗?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用练习本上的角与“夺星榜”上的角比,发现它们一样大。

生:我用练习本上的角与桌面上的角比,发现它们也一样大。

……
最后小结得出:这些角的大小一样,都相等。

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出了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2、学生一起摸桌面上的直角、黑板上的直角……。

3、学生在三角板上找直角。

师:我们教室里有很多直角,三角板上就有,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都能很快地找出来,有的学生找出来后自觉的将它与桌面上的直角进行比较。


4、动手折直角。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折直角。

学生兴趣特别高,一会儿很多学生都折好了。

师:折好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折出来的?
生:我是这样折的,先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这样就成了一个直角。

师:你们同意吗?你怎么知道自己折的这个角就是直角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在一起商量,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把他折的角和桌面上的直角对比,还有的在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


生1:我折的角是直角,因为我折的角与三角板上的直角一样大。

生2:我折的角是直角,我比了的,它与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一样大。

……
(看着学生高兴的样子,分享着他们成功的喜悦,我不由自主的笑了,这不正是我所期待的吗?)
5、判断直角的练习。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出来了。


6动手画直角。

课件演示怎样画直角。

学生画完后,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检验画的是否是直角,学生此时表现得十分活跃。

三、巩固练习,反馈矫正
课件出示各类题型,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四、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畅谈自己学习的收获,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互相评价课堂表现,学生显得特别激动,一节课就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

教后反思:
对比以上两种教学方法,不难看出第二种教法是比较成功的。

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数学联系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

在上面联系实物认识直角的片断中,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角是直角,而是让学生拿数学本上的角与周围的角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走下座位找自己喜欢的角来比较。

有的学生与桌面上的角比,有的学生与黑板上的角比,有的跑去与后黑板两侧“夺星榜”上的角比……结果发现这些角都是一样大的(也就是两个角的顶点、边都分别重合了)。

这时我再告诉学生这类角就叫直角,学生感知充分,记忆深刻,让知识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所以直角已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
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

(一)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

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操作、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在一班上课的“视觉感知直角”片断中,我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抽象出直角,但是没有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课件放完了,学生的脑海中没有直角的表象,因此,后来找直角、判断直角等学生都无法进行下去。

但在二班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实物去感知直角,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角比较,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操作、去发现,去探究,留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后来的一切活动都是那么“顺其自然”。

学生学的快乐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二)发挥合作优势,改革评价方式
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建立了“异质合作小组”: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这样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与互助,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在第二种教法“折直角”和“画直角”的片断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折直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找到了判断直角的方法。

在“画直角”的片断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同学之间互相纠正,互相改进画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课堂快乐、高效的目的。

让数学走进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作者姓名:鹿立华
单位:安丘市贾戈小学
联系方式:134556355981
内容摘要:
建立自主互助型课堂,使数学课堂达到快乐高效的目的,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数学联系生活。

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在感兴趣的问题中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使课堂达到高效的目的。

二、转变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

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异质合作小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生生互助,学生互评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