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

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

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摘要:李贺诗歌,仿佛一株绚丽夺目的奇葩,开放在百花争艳、众卉竞妍的唐代诗歌苑圃中。

他的诗上承《楚辞》、《九歌》与南朝《乐府》传统,下继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又受韩愈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想象奇特,色彩浓厚,象征性强,语言丰富,在整个诗歌史上可以说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严羽《沧浪诗话》中这样评价他:“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这正充分体现了李贺的诗风。

关键词:李贺《雁门太守行》语言特色姚文燮就说:“以贺诗为唐春秋可也。

”李诗以写天上,写鬼神居多,如《梦天》、《天上谣》等。

还写了不少闺怨、恋情和宫怨诗,如《三月过行宫》、《大堤曲》等。

另外,他还写了一些同情人民疾苦、抒发个人苦闷、歌颂家乡风光、歌颂人民创造性劳动的诗,如《老夫采玉诗》、《李凭箜篌引》等。

《雁门太守行》是他在吸取《楚辞》优点的基础创作的杰出作品。

用的是乐府旧题,原属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之一。

作者生活的年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经常发生规模较大的战争,构成了对李唐王朝极大的威胁。

因此,描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成为当时爱国主义诗人的重要题材。

本诗的内容,诗写边城将士一次艰苦的保卫贺出击之战,热情讴歌了他们为国效死的决心。

全诗如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脂。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一、二句写战争形势的紧迫。

“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叛兵如黑云翻腾滚滚压来。

《晋书》说:“凡坚城之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

”军队的精气可以映发黑云,自然是荒诞迷信的说法,不过李贺写诗作意好奇,他将这一类说法引入艺术构思,铸成这一名句,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刻画出敌军压境的汹汹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境。

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叛兵来势的凶猛,“欲摧”二字则进一步刻画重“压”的势不可挡,把一幅大敌压境,危城欲摧的场面,极其鲜明地层现在我们面前。

诗人以愤怒的笔触,给叛兵涂抹上一层“黑”的色彩,给人以严酷,阴沉,幽冷逼人的侵压感。

“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守军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准备应战的情形。

“甲光”,指战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闪耀着鳞鳞金光,“开”字,下笔劲拔,雄姿杰出。

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

“摧”“开”两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这两句都得力于善于酿造气氛,具有更强烈地展示事物本质的力量。

“黑云压城”以状敌人压来之势,“甲光向日”以传英勇抗敌之神,都在可以感受而不可尽言之间,意象的内涵极为丰富。

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

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

既是写景,也是叙事。

作者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渲染了临战前紧张的气氛和守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并透露诗人的爱憎之情。

至于李贺写作此诗,时值安史乱后,藩镇蜂起,国土分裂,诸霸残酷地压榨人民。

他对此深恶痛绝。

所以,他以炽热的笔触,满怀热情地描绘守边将土。

此句一抑一扬,状景含情,褒贬分明。

三、四句写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紧承“甲光”句,描绘守城将士杀出城门,舍身奋战。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由于众寡悬殊,孤军无援,最终只好败退孤城。

上句点明时令,对这场与强敌拼死的厮杀描写,一语不及兵刀交加的情景,只用秋色里角声满天暗示出来。

“角声满天”不就是催战的鼓角齐鸣,声震天地么!下句交代作战地点。

“紫”指长城附近的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土淋漓的鲜血流遍地的结果,即牺牲的重大,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随着时间的流逝,并已融进空旷苍凉的荒漠。

长城上色呈紫色,故有紫塞之称,诗人拈来表示血色的凝结,构思新巧,形象鲜明。

这些清冷凄惨的塞上寒夜的景物描写,衬托出孤城被困的紧急情势,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对边防将士夜出奇兵的描写。

这艺术构思,出常格之外。

从“向日”到“夜紫”还自然地表现出从白昼鏖战到深夜。

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战斗画面。

五、六句写守军出击的情景。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是写被围孤城的戍边将土寒夜突围,奇袭敌军的情景。

“半卷红旗”写风大,表现出败阵后的低抑气氛;“临易水”,使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那样—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将土们已作好为国捐躯的准备。

“霜重鼓寒”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

“声不起”,是用鼓声不振写军势将烈,已流露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后一句写虽然鼓声不起而仍在敲击,说明虽败而心志不屈。

寒秋深夜,霜严风劲,战鼓嘶哑,红旗半卷,边地将士进军易水,夜袭敌兵的情景,俨然如画。

一个“临”字,刻画出边地将土突围的威猛气势和必胜信念。

一个“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两可称,气氛低沉。

这两句语言凝练,景象苍凉,荡人肺腑。

这两句仍是着重以气氛显示事物的情势。

同时这两句在章法上又是一跌,衬托出末两句的英勇,百折不挠,以死报效国家信托之重。

以上六句是着重以气氛显示战争的情势,为末二句设造一个典型的氛围。

七、八句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在易水之滨,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贤纳土之台。

用战国时燕昭王的典故,他建此台招揽天下贤才,这里用以指受到国家重用。

“玉龙”即宝剑。

这两句诗人剖心明志,是全诗的主旨。

诗人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藩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作乱。

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

诗人作为唐宗室后裔,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

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样选贤任能,平定四海。

这种思想反映了人民反对分裂,反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这末两句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惜为国事而献身。

二、《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1、语言的动画效果《雁门太守行》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没见过黑云能压毁城池的,作者却以此来形容黑云之厚之沉之低,另一边则日辉明灿,直照射得战士的盔甲如金色鳞片漫漫洒开,可见兵之多,势之众。

强烈的明暗对照渲染出了局势之危急,令人动容。

曾有人质疑,黑云与火日并俱,且同出现在如此境遇下,是不可能的,而诗人却那样安排了,于是惊得韩公“即援带、命邀之”。

语言显示了强烈的动画效果,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想象战争的场面。

2、语言的通感性“通感”原为心理学概念,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属于联想中的一种。

这一名称的广为人知不得不归功于钱钟书先生《通感》的介绍:“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简言之,通感即是感觉的相互沟通或挪移,而人的感觉主要有视、听、触、嗅、味,通感也就是通过这五种感觉的相互沟通产生。

诗中的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就有通感的存在,若按产生的心里机制归类的话,这里的通感属于由心里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

通感所涉及的甲乙两事物,出现于同一空间,被人的感官同时感受(心理共感),为突出甲事物因之对其进行夸张,使本不具备甲事物特征的乙事物在甲的强大影响下也产生出甲的特征(形象夸张),于是形成通感。

“霜重鼓寒声不起”就是为突出天气的严冷、肃杀,言其连不可能有温度的鼓声也被染上了寒气。

导致其语意丰厚,形象有立体感,文面有变异之美:若按感官的互相沟通来分类的话,这里的通感又属于听、触通感。

即听觉感受于触觉感受的交互沟通,运用听觉与触觉的奇妙结合,诗人觉得鼓声也有了寒意这种通感的运用把简单的物象化为神奇的景象,使之所摹之物生机盎然,不仅给作品增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还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和瘦硬的诗风。

3、语言的用色技巧《罔炉诗话》曾把拿贺诗沓为“中唐最高峰”:人们尤其赞叹李贺锤炼词语的功力,或口“镂别异藻”、“幽深诡谲”,或口“离绝凡近”“意新语丽”或日“设色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深于用意”。

确实,李贺非常注意语言的创新,特别注意色凋的运用:《雁门太守行》里就充分运用了各种色彩之间的互补组合,这种色彩的:互补组合使这首诗尢论从形象还是从意向来说都达到了和谐、协调的审美效果,令他笔下的艺术画面更加鲜明夺目。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用浓艳的色彩,而他却一反常理,整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它们和“黑色、秋色、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李贺就像是一位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他用压成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者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李贺诗歌的语言,反映出他读书之繁多,想像之丰富,创新之大胆,修辞之精到,笔耕之勤苦。

清代学者黎简说:“从来琢句之妙,无过于长吉者。

”(《李长吉集评》)叶衍兰说:“李长吉诗如镂玉雕琼,无一字不经百炼,真呕心而者也。

”《李长吉集跋》)这些都是对李贺诗歌语言的高度赞赏。

李贺接受了韩愈“务去陈言”的影响,不屑蹈袭前人,不受格律束缚,艺术上富于革新创造精神,一方面他“呕心”为诗,另一方面,他又吸收了楚辞、汉魏古乐府和齐梁诗歌的一些特点,善于通过奇特的想像、比物征事的手法和色彩浓重的语言表现其哀愤孤激之思,因而在诗歌的构思、造意、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了奇崛、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在中唐诗坛,乃至在整个巾同诗歌史上都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1]叶葱奇疏注.李贺诗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2]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3]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习凿齿.汉晋春秋.转引自许钦承.千古名句诗话辞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5]陈寿.三国志.明帝纪[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6]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7]邵业昌.中国历朝帝王概览[M].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8]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评审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