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牛改良交流会材料

黄牛改良交流会材料

推广黄牛冷配技术
再创现代化畜牧业新高度
——喀什地区牲畜品种改良工作现场会巴楚经验交流材料
在全区上下积极投入“全力打造喀什在中亚南亚经济圈的重心地位”热潮中,我们迎来了“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过去的半年,在巴楚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地区畜牧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畜牧业工作以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中心,立足实际、面向基层,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转型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6年上半年,全县牲畜存栏达65.32万头(只),其中牛6.07万头。

出栏各类牲畜28.87万头(只);出栏家禽214.4万只;肉产量为11739吨;畜牧业生产半年产值达到1.5523亿元,实现人均牧业收入145元,人均牧业增收22元。

在品种改良方面,上半年完成黄牛改良15593头,其中黄牛冷配13580头,完成全年计划的51.25%。

下面,我着重谈一谈我县在推广黄牛冷配技术工作中所积累的一点经验,供大家参考交流:
一、巴楚县推广黄牛冷配技术工作的主要成绩:一是良种牛存栏增加。

黄牛冷配工作自1982年在我县开展以来,良种牛从无到有,为我县黄牛改良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五”、“十五”期间,良种牛存栏每年平均以9%的速度递增,使全县良种牛的存栏达到了目前的4.56万头,占总牛数的75.1%;总的良种畜达到40.1万头(只),良种率为69.5%;在良种牛中,西门塔尔牛达到29420头,荷斯坦牛(黑白花)16180头。

二是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2004年末,全县黄牛冷配站44所;2005年,利用扶贫项目资金17.5万元又修建了7所黄牛冷配站,使黄牛冷配站由44所增加到了目前的51所,全县冷配覆盖面达91%。

三是大畜牛的单产显著增加。

通过20多年黄牛冷配改良工作,提高了牛的单产。

用西门塔尔改良的牛屠宰率达到52%,较本县黄牛屠宰率47%提高了5个百分点;黑白花改良牛泌乳量达到平均年产4吨,是本县黄牛的4—5倍。

四是改良技术明显提高。

黄牛冷配怀胎率提高到了目前的87%,拥有冷配技术员50余名。

五是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加强。

通过黄牛冷配技术的应用,牛的生产性能大幅度提高,效益增加,带动了我县牛的专业化、规模化养殖,目前,全县养牛专业户发展到了270余户,养牛小区1个,养牛基地8个,其中县级养牛基地1个(现存栏牛400余头)。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为畜牧业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畜禽品种改良工作是关系畜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此,巴楚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黄牛冷配工作,在每年三干会中,都把黄牛冷配工作列入了全年畜牧业工作的硬性指标中,层层签定责任壮,由畜牧部门监督落实;县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研,研究解决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资金、政策、人员、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并要求畜牧、农业、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及乡镇场领导,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把畜牧业这篇大文章做好。

(二)出台政策,为改良工作扫清障碍,提高冷配工作积极性一是出台《可繁适龄母畜保护办法》,禁止屠宰可繁适龄母畜,禁止无种畜合格证的公牛参加配种,并要求无种畜合格证的公牛必须100%去势,仅2005年去势不合格公牛63头。

为改良工作扫清障碍。

二是出台优惠政策。

2006年,巴楚县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畜牧业发展实行优惠政策的意见(试行)》巴党发(2006)43
号。

优惠政策中明确规定,“对饲养良种牛10头以上者,协调县金融部门给予畜牧贷款扶持”,“鼓励离退休技术干部、农民技术员、外来专业人员从事牲畜改良工作。

大力推广黄牛冷配和绵羊人工授精技术。

在保证怀胎率前提下,将黄牛冷配价格从40元提高到60元,怀胎后付款。

畜牧部门全力支持,简办各类手续,力争全县每个行政村有一个牲畜改良点。

”等,此优惠政策的出台,提高了冷配工作积极性。

(三)立足县情、真抓实干,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畜禽品种改良工作的质量高低、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是否完善。

为此,巴楚县近年来十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了一批标准化配种站,有效地改善了基层品种改良工作的条件。

仅2005年,巴楚县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扶贫项目资金17.5万元,新建了7个标准化黄牛冷配站,每所冷配站并配备了7500元的标准药品器材,使黄牛冷配站由44所增加到了目前的51所。

同时,鼓励县及县外单位和个人在我县新建配种点,享受我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提高品种改良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四)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推行黄牛冷配服务体系改革
1、落实责任,完善收益分配机制
一是制定了严密的考核制度。

我县出台了《巴楚县黄牛冷配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年初向各冷配点下达冷配任务、牛受胎率指标,每月暂扣工资额的30%(国家干部)作为风险抵押金,年终根据考核结果对于超指标者进行奖励,对于完不成指标者按比例进行扣罚(主要指国家干部)或解聘(主要指聘用技术员);二是合理分配冷配收益。

在冷配硬件设施,包括冷配点建设、液氮罐等由畜牧局承担,冷配耗材(液氮、冻精、输精器材)由冷配人员自行承担的基础上,冷配人员按每头牛(冷配任务)向县畜牧局交付5元或10元(聘用技术人员交5元,不发工资;国家干部交10元,仍发工资)管理费后,其余收益全部归冷配人员所有。

三是在各基层配种站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

养牛户与配种员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可进行双向选择(即养牛户可以选择配种员,配种员也可跨乡镇服务),配种费在配种时一次性预付,怀胎检查时如果是空胎则全部退还服务费。

2、取消黄牛冷配地域限制,鼓励专业养殖区自建冷配点
我县对黄牛冷配地域界线进行取消。

冷配人员可凭技术实力冷配非服务区内的牛只,可接受非服务区农户的邀请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形成“流动冷配”服务。

同时鼓励有技术实力、经济实力的养殖户或专业区域按规定手续进行冷配点的建设。

3、统一冻精引购渠道,完善监督机制
为了确保种源质量,我们对各冷配点的引购渠道进行了严格把关,规定冻精必须由县动物防疫监督站统一引购,任何冷配点不得出售冻精或擅自引购冻精,分阶段、不定期地按每头牛使用2支冻精的标准,对各冷配点实际冷配牛数与冻精使用量进行复查,一经发现有私自引购冻精行为的则给予严肃处理。

同时,将县物价局统一制定的收费标准在各冷配点向农牧民公布,接受农牧民的监督。

4、加强技术培训,严把冷配人员从业资格
我县将冷配人员的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作为黄牛冷配服务体系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狠抓落实。

一是严把从业人员素质关。

要求凡从事冷配服务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并在半年及年终接受畜主代表及乡站干部的民主评议,凡评议达不到“良”以上等次的,均须再培训,连续两次评议不合格者予以辞退。

二是加大科技人员培训力度。

2004—2005年两年间,选派8名技术员参加了地区、自治区举办的冷配技术培训班;今年3月7日,应地区号召,邀请
自治区改良专家,组织了以黄牛冷配为主的培训,接受培训技术人员60余人,其中,基层技术员45名;此外,在各生产环节,县站派出技术骨干深入基层,现场培训、指导。

通过培训,我县配种员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5、黄牛冷配服务体系改革效果与作用
(1)收益拉动,冷配人员服务热情与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对冷配受益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后,技术人员服务质量与水平显著提高。

由于冷配牛的数量直接与收益相挂钩,为了增加参配牛数量,冷配人员一是通过热情服务巩固现有服务区的牛冷配数量,许多冷配人员自购手机、摩托车等通讯、交通工具,24小时随提供服务,二是通过提高冷配技能扩大影响力,许多技术员主动服系客户,上门服务,依靠增加额外“客源”进行增收。

(2)冷配服务带动公牛去势工作,有力推进家畜良种化发展进程。

改革后,由于冷配人员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一是良种效益引起了农牧民共识,农牧民“良种化”意识得到显著提高,主动配合技术人员开展公牛去势热情得到提高,扫清了去势工作的阻力;二是冷配人员服务区内劣质公牛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参配牛的数量,技术人员开展劣质公牛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3)完善了冷配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冷配技术推广面。

服务体系改革后,极地提高了县、县黄牛冷配服务体系的建设,冷配点新增7个,年改良黄牛约2.5万头,使冷配技术推广面由99年的
70.5%提高至2005年的91%。

三、2006年工作打算:在2006年,我们将继续立足县情,狠抓落实,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完成黄牛冷配2.65万头的奋斗目标。

同时,还要在配种站建设、人员培训、良种繁育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开好头,达到“十一五”期末全县每个行政村有一个牲畜改良点的目标,为县域经济及地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多做贡献。

尽管我县在黄牛品种改良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与一些兄弟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科学发展观,按照地区“三干会”精神要求,落实好黄牛品种改良工作任务与目标,我县乃至全地区的畜牧业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巴楚县畜牧局
2006年7月17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