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浙江江苏省林业考察报告为了学习、借鉴浙江、江苏省在林业改革和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寻找解决制约我省林业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性等问题的对策措施,促进我省林业改革和发展再上新的水平,省林业厅组团于2003年7月28日至8月6日前往浙江省、江苏省进行了学习考察。
考察团由张添根副厅长率领,厅有关处室局站、九个设区市林业局领导共二十多人参加。
考察团共考察了两省的18个市、县(区);实地参观考察了浙江省XX县马蹄笋基地、XX区杨梅基地、XX区花卉基地、XX市以苗养林基地和江苏省XX县大亚集团原料林等基地,浙江省XX 区特艺集团有限公司、XX县丰岛集团有限公司、XX县金泉木业有限公司和江苏省大亚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等林业企业,浙江省的宁波、海宁、奉化和江苏省的张家港、扬州等城市绿化、绿色通道,以及江苏省的XX市、XX市、XX县、XX县、XX县等林权制度改革和防护林建设情况,共实地参观考察了37个点;与浙江省、江苏省林业局以及有关市、县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企业召开了7场座谈会。
我们所到之处受到了热情周到的接待和周密细致的安排,浙江省、江苏省林业局各有一位副局长全程陪同考察,所考察的市、县(区)大部分都有党委、政府领导出面介绍和接待,为学习考察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考察的主要收获这次学习考察,时间安排的十分紧凑,虽然冒着酷暑,但大家的热情很高,考察效果很好。
一路上所见所闻对大家触动很深,启发很大。
一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江浙两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为林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002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达767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167亿元;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0631.7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483.7亿元。
江浙两省山地虽不多,以平原为主,但两地对林业工作重视程度之高、投入资金之多、发展势头之猛,使大家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浙江省森林资源并不丰富,全省现有林业用地9821.85万亩,有林地8308.8万亩,森林覆盖率59.4%,活立木蓄积量13846.75万立方米。
林种结构以用材林为主,占有林地的50.3%,平均每亩蓄积量不足2.13立方米;经济林面积1764万亩,占有林地的21.2%;毛竹林面积约1121万亩,占有林地的13.5%,毛竹总株数11.43亿株。
但从林业经济总量来看,浙江却是一个林业强省。
近年来,浙江省大胆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效益林业、特色林业,林业两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林业经济实力迅速提高,2002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769.7亿元。
江苏省在历史上属缺林少绿的平原省份,林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江苏省的林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江苏省实施了“绿色江苏林业行动”,依靠产权制度改革的推动和加工产业的拉动,造林绿化和产业发展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生机。
全省现有林业用地1691.7万亩,其中有林地1161.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4073.2万立方米,全省森林覆盖率10.56%,2002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183.2亿元。
两省对林业定位很准,林业发展空间很大。
大家通过对两省平原绿化、城市绿化、通道绿化、防护林建设、花卉苗木、木材加工等方面的实地参观考察,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
二是加强了交流,了解了市场。
我们考察团分别与浙江省、江苏省林业局,有关市、县(区)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进行了座谈,加强了交流。
通过对现场和企业的考察,了解了江浙两地的市场,为我省林业确定新目标、增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江苏现有木材加工企业6640多家,年加工用材900万立方米,本省木材缺口近600万立方米/年。
这使我们看到了我省发展速丰林的市场空间。
还有花卉苗木、各类基地、森林旅游等,通过几个点的参观,我们也看出了他们的规模,为我们指导我省今后加快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是学到了经验,增强了忧患意识。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跳出福建看福建,跳出林业看林业,我们深感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浙江省林业原来就有一定基础,这几年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江苏林业基础虽不是很好,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林业工作发展很快、发展很好。
两省的人造板产量(2002年浙江省为450万立方米,江苏省为250万立方米)、江苏省的造林面积均已超过我省。
浙江省2002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我省139.7亿元。
由于大力发展杨树,XX县的年木材采伐量已达20万立方米,照这样发展下去,若我省不采取措施大干快上,我省林业大省的地位将会受到动摇,这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强烈的忧患和危机意识。
两省发展林业观念的超前性、规划的科学性、机制的灵活性以及他们谋划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思维,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如浙江省和苏南的城乡一体化绿化以园林化设计、工程化施工、企业化运作的理念来指导通道、平原、城市绿化,绿化水平和层次很高。
苏北把通道绿化、村庄城镇绿化与发展扬树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㈠政府重视,领导发动。
两省各级政府对林业工作空前重视。
1989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已先后3次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3次作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出台扶持政策;把每年的3月定为绿化造林月;各级领导层层办绿化造林示范点;新世纪提出了“建万里绿色通道,创千亿林业产值,造浙江秀美山川”的林业奋斗目标。
江苏省委、省政府“十五”期间,将杨树速丰林列为全省农村经济和15个主导产业之一,作为经济增长点来抓,今年年初,又提出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绿色江苏,切实加强了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许多市、县区成立了杨树产业化领导小组,由党委、政府一把手担任组长。
XX县政府提出要“象抓计划生育一样抓造林绿化工作,把造林绿化做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
XX县委、县政府为落实雅而斯公司2002年工业原料林基地任务,县委副书记亲自4次去常熟等地协调落实有关事项,最终使工业原料林基地圆满签约。
XX市委书记上任第一天就研究绿色通道建设工作,不到几个月就完成了长19.5公里的公路绿色通道建设。
江苏省重视林业机构建设,林业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
在全国上下精简机构的大环境下,于2002年5月成立了省林业局,连云港、宿迁、盐城、淮安、扬州、徐州等市先后成立了林业局或林牧渔业局,有20个县设立了林业局。
㈡更新观念,转变职能。
两省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认识到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变指挥员为服务员,变管理型为服务型,为林农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浙江省政府对企业的态度是:“你发展,我支持;你赚钱,我收税;你破产,我同情;你违法,我查处”。
政府及时地退出了生产领域,不干预私人和企业的经营,只是提供信息,进行指导,而不是命令,不与企业争市场、争资源,不与民争利,而是把重点集中于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上。
两省对于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实行国民待遇,从而促进了非公有制林业的飞速发展。
浙江省XX县为企业提供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林业主管部门人员精干,服务优质,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黄岩林业局每周6天24小时提供办证服务,星期日开设固定联系电话,只要企业需要,都热情提供服务。
㈢大胆改革,创新机制。
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两省各地大胆改革探索,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各项机制。
一是产权机制。
江苏省把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林业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来抓,基本形成了“不栽无主树,不栽姓公树”的林业发展新机制,顺应了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体现了农民意愿,体现平原林业特色,有力促进掀起了造林绿化新高潮,开辟了平原林业发展的新天地。
二是利益调节机制。
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在生态优先的提前下大胆引进利益驱动机制。
如浙江省XX市等地在绿色通道建设中,实行套种,以耕代抚,以苗养林,江苏省在海防林建设中实行林粮、林牧、林果结合,既确保了生态效益,又使林农有利可图,一举两得。
在产业建设中,本着“自愿互利、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合理调节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以利益为纽带,完善规范合同制度,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建立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形成企业与农户经济利益共同体。
三是经营机制。
大力发展订单林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契约式、“龙头+市场+企业+大户+农户”的松散式等多种形式。
如浙江省新昌丰岛集团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向农户收购杨桐、柃木枝条加工出口,5年收购额达2亿元,参与的农民人均年创收近4000元。
江苏省盐城XX市天丰公司向农户无偿提供苗木,并以合同形式确保树木成材后的最低收购价。
四是多元投入机制。
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增强了林业发展的后劲。
浙江省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工商业主投资林业,“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分所有制,谁大谁优扶持谁”,有力促进了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形成。
近年来,先后已有7200多个省内外工商企业、老板投资发展效益林业,项目有800多个,累计投资额近90亿元;共引进外资项目127个,利用外资11671万元。
江苏省非公有制造林近年来大幅增长,在苏北的一些平原市县,已占本地造林的80%到90%,全省新发展的经济林、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非公有制成份已占95%。
五是风险保险机制。
建立政府风险基金和企业风险基金,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担风险的机制。
浙江省XX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信贷风险基金,解决农户小额贷款难的问题。
江苏省政府文件规定,“乡镇可从林权改制回收资金中提取5%设立林业风险资金,专户储存”。
㈣培育利用,相得益彰。
资源培育和木竹加工利用是促进两省林业加速发展的两个轮子。
一方面,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拉动了植树造林。
苏北地区种植杨树历史较长,但由于没有产业拉动,以前杨树大都只能当柴烧,近年来,由于中密度纤维板厂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带动,对木材资源的需求加大,使木材的价格越来越高,极大地刺激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通过建立木材市场,解决了千家万户销售木材的问题。
木材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就业增加、财政增长、国土增绿的目标。
另一方面,资源培育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木材加工业的发展。
以江苏省中纤板为例,2000年全省仅8条生产线,年产量20万立方米,2001年达14条生产线,年产量达36万立方米,2002年生产线有21条,年产量达96万立方米,2003年预计有30条生产线投产,年产量达150万立方米。
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形成了农户(木材生产者)、木材市场(中介组织)、木材加工企业良好互动的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