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宫脱垂的护理

子宫脱垂的护理

子宫脱垂指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

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

本病主要病因是盆底支持组织的损伤、薄弱,常见于分娩损伤、产褥期早期体力劳动及长期腹压增加。

【临床分度】
1度轻:宫颈外口距离处女膜少于4cm,但未达到处女摸缘;1度重:宫颈外口以达到处女膜缘,在阴道口即可见到宫颈。

2度轻: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外,但宫体尚在阴道内;2度重:宫颈及部分子宫体已脱出于阴道口外。

3度:宫颈及子宫体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

【临床表现】
1.下坠感及腰酸背痛:常在久站、走路、蹲位、重体力劳动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

2.肿物自阴道脱出:最初于腹压增加时脱出,严重者不能还纳,长期摩擦可发生糜烂。

3.排尿或排便困难: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或尿失禁,常出现咳嗽时溢尿。

如合并直肠膨出可有便秘、排便困难。

【评估要点】
1.一般情况:了解有无产程过长、阴道助产及盆底组织撕伤史;了解有无产褥期过早体力劳动;询问有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以及盆腹腔肿瘤等;是否有营养不良。

2.专科情况
(1)了解下腹坠胀、腰痛程度,是否有大小便困难等。

(2)观察脱垂子宫的程度,有无糜烂、溃疡及面积大小。

(3)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护理诊断】
1.舒适改变:有下坠感、腰酸痛,与子宫脱垂牵拉腹膜、子宫韧带及盆腔充血有关。

2.组织完整性受损:与外露子宫长期摩擦及个人卫生习惯差有关。

3.排尿形态改变:尿潴留、张力性尿失禁,与膀胱、尿道膨出,膀胱颈及尿道组织松弛有关。

4.焦虑:与长期子宫脱出影响正常生活有关。

5.有泌尿系感染的危险:与长期留置尿管及尿潴留有关。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减少站立时间,避免久蹲,卧床休息者落实生活护理,减少患者下床活动。

(2)保持大便通畅,每天进食蔬菜应保持500g。

如有便秘,遵医嘱应用大便软化剂。

(3)注意营养,增强体质,积极治疗慢性气管炎,遵医嘱服用抗生素,应用止咳化痰药,给予雾化吸入等。

(4)保持外阴及阴道清洁、干燥。

子宫脱垂患者每天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1~2次,每次20~30min,坐浴液温度41~43ºC,避免烫伤。

子宫脱垂有
溃疡者,每日坐浴后按医嘱局部使用抗生素及含雌激素的软膏,促进溃疡愈合。

(5)脱出组织休息后不能自行回纳时,可用手法帮助回纳并教会患者正确的回纳手法。

(6)留置导尿管者,应每2h放尿1次以训练膀胱功能。

(7)肠道准备:术前晚用肥皂水灌肠2次,以清洁肠道利于术中操作,减轻术后腹胀。

术前晚进清淡流食,术前8h禁食,4h禁水。

2.术后护理
(1)卧位:术后卧床休息7~10d,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或盆底修补术的患者以平卧为宜,禁止半卧位,以降低外阴、阴道张力,促进伤口愈合。

(2)注意会阴伤口辅料是否渗血或渗液,如多,应通知医生及时更换。

(3)保留尿管持续开放5~7d,拔管前2天每2~4h放尿1次,以锻炼膀胱功能。

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色、尿量,每日外阴擦洗1~2次,并更换引流袋。

拔管后协助患者适量饮水,2~4h督促解小便,并记录尿量、排尿时间以及有无自觉症状。

(4)饮食:术后5d内进流食,控制5d以后大便为宜,于术后第3天开始每晚口服溶液石蜡30ml,软化粪便,避免排便困难。

(5)协助患者床上活动,1~2h翻身活动1次,并按摩肢体,预防压疮及静脉炎的发生。

【健康教育】
1.每天为患者(或指导家人)提供酸果汁,保持尿液呈酸性,形成不利于致病菌生长的环境,防止泌尿系感染。

2.指导患者练习床上仰卧位排尿或膝胸位排尿,患者排尿前先将脱出物还纳。

3.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预防泌尿系感染。

嘱患者每隔2h排尿1次,以训练膀胱的收缩功能。

每逢小便时,有意自动中断小便数次,用以锻炼尿道括约肌功能。

指导患者锻炼盆底肌肉,如做缩肛运动,用力收缩肛门,每次收缩5s后放松,反复进行15min,每日3~4次。

4.术后休息3个月,半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久蹲、咳嗽等增加腹压动作,术后半年内禁做盆底肌训练。

5.保持大便通畅,多食蔬菜、水果,有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保持外阴清洁,预防上行感染。

6.出院后1个月到医院复查伤口愈合情况;3个月后再到门诊复查,医生确认完全恢复以后方可有性生活。

相关主题